周瑞叶
摘要:以课例《鸟的天堂》中的四个片段,阐述语文课堂中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促思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读中感悟,关注学生读书感受;读思结合,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角色体验,激发学生阅读感悟;读写结合,将感悟倾注于笔端,使课堂充满“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朗读;感悟;读思结合;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250-02
一、背景分析
在日常教学中,一种现象较为普遍:语文教师备课精心,上课用心,落实了一系列“知识点”。但是这样的一节语文课上下来,内容乏味,学生不喜欢,老师也感觉“费力不讨好”。究其原因,是授课教师越俎代庖,用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将课文拆分得七零八碎。语文课堂需要琅琅读书之声,需要潜心静思之境,需要学生表达交流之时思想的碰撞,更需要学习过程中不吐不快的畅快写作……这,是我们追求的语文课堂,充满着“语文味”的课堂。特级教师王万青曾执教《鸟的天堂》一课,琅琅书声使课堂焕发活力,以读促思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整个课堂充满了“语文味”。
二、案例描述
王万青老师在《鸟的天堂》一课中,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是亮点之一。她数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或自由练读,或分角色朗读,抑或是默读。无论何种形式,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促进了他们感悟能力的不断提高。
片段一:出示课题——
师:谁来读读课题——鸟的天堂?
指名读课题。
师:请大家再次朗读课题,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学生朗读课题时有的突出“鸟”,有的侧重“天堂”。
师:无论你想强调哪个词语,都是你独特的感受。你们都非常棒,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达了出来。
片段二:新授开始后——
教师首先请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找出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两遍;然后再两个人结组,互相读;接着指名在全班读;最后请学生在全班读一读,并评价。
生:我觉得他读得非常有感情。
师:评价的时候需要有理有据,你能具体来说说他读的哪里有感情吗?
生:他最后一句读得最有感情,主要是重读了“美丽”这个词语,突出了大榕树的美丽。
师:这样评价就好多了。语文表达时就要有理有据,言之有物啊!
生读第8段句子,体会情感。
师:这么多年,我不明白,树叶怎样就可以“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大作家写错了?
生:这棵榕树树叶很光。
生:榕树的叶子很亮。
生:这是日落时分,叶子很多。
師:有个ABB式的词语,叫“绿油油”。在什么情况下树叶是绿油油的?快死的叶子是这样的吗?
生:在大榕树充满生命力的时候,才能绿油油,才能照耀“我们的眼睛”。
片段三: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鸟、树和人之间的关系——
师:你摇身一变,你可能是大榕树,也可能是那群鸟。请你选一个角色。
师:扮演小鸟的同学,最好能把这些鸟或树的特点连成一段话,用“假如我是鸟,我会这么说……”的句式,来表达一下你当小鸟的感受。
生:我们是一群幸福的小鸟。我们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我们每天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大榕树下。
师:这里就与课题联系在一起了,大榕树就是题目中的“天堂”。
师:扮演大树的同学,也使用“假如我是树,我会这么说……”的句式来说说。
生:我的生命力很旺盛。大家看,我高大茂盛,枝叶繁多,翠绿的颜色就是我的代表色。
师:思考一下,鸟与树的关系是什么?
生:共息。
师:什么是“共息”?
生:如果没有树了,鸟无法生存;如果树没有了鸟,那么就平凡了。
师:真聪明,当地人就称榕树为“鸟的天堂”。
师:我们人类呢?(板书“人”)
生:人类与榕树、小鸟和谐相处。人爱护小鸟,保护榕树,才有了这无与伦比的“鸟的天堂”。(全班掌声响起)
师:你真是太了不起了,一下子就把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出来。(板书:和谐)
片段四:老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写作——
师:这一只只小鸟生活在“天堂”之中,每天用自己的歌声表达心声。你想当一只什么鸟,准备唱些什么呢?
生:我想当画眉鸟,歌唱快乐的生活。
生:我想当杜鹃,跟我的小伙伴分享我的喜悦。
……
师:既然有如此多的想法要唱出来,那就让我们来写写歌词,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学生伴着优美的旋律,限时写作。
三、案例分析
1.读中感悟,关注学生读书感受。本案例片段一和二中,学生读书的方式有多种,“朗读课题,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找到最感兴趣的一段,读出你的体会”……在教学时老师鼓励学生把自己读后不同的体会、看法等感悟,大胆地说出来,并且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尽管学生的感悟千差万别,教师都要鼓励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文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悟,多说,交流自己的个人感悟。学生通过读、说、练的方式与文本、作者及教师情感产生共鸣,更深地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有助于提高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读思结合,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读,还要引导学生知道怎样读,使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思”的参与,那么学生读到的只会是一个又一个单纯的无意义的“字”。只有边读边思考,才会透过“文字”,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感情,读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见解。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
片段二中,为了引导学生能更充分地理解“树叶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等句子,老师采用了质疑—求证—感悟的过程。首先怀疑大作家巴金在写作时写错了,然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求证,最后感受到了大榕树充满生命力,枝繁叶茂。其实“质疑”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感受到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是将语言文字由抽象到具象的过程。这种学生求证的语文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3.角色体验,激发学生阅读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受年龄、阅历等局限,往往把自己置身于文本之外。这时,为促进学生的感悟,案例中老师引导学生扮演课文中“榕树”和“小鸟”的角色,通过角色转换,进入文本情境。学生通过个性朗读,体会到“树”与“鸟”的关系,这是学生从心理揣摩情感进而真情流露的表现。
无论扮演何种角色,一句句独具个性的回答,都是学生的感悟。更精彩的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悟、生活阅历等,体会到“天堂”的含义,进而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体会到树、鸟与人的内在联系。他们在读后思,表达后评,读中再品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到文本所表达的内涵——和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新的价值取向,从而完成在阅读过程中对感悟能力的训练。这就是老师本课设计的巧妙之处——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把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是学生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必定促进他们能力的提升。
4.读写结合,将感悟倾注于笔端。“读、思、评、品、悟”是日常教学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环节,前四步是基础,在读中促思,品评中促悟,思中生悟。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必定要表达出来。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写作的机会,学生就会真情流露,水到渠成。
琅琅读书声洋溢在整个课堂中,或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或浅唱低吟、婉转回肠,或研精覃思,或倚马可待,无不是学生的感悟。因为由外而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故而外显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想象、理解、感悟和表达,水到渠成。这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