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的哲学分析

2018-05-09 11:14李世福
报刊荟萃(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本体论老子预设

摘 要:老子哲学为有别于孔子伦理哲学,开辟了中国哲学的新的天地,其哲学内涵更为丰富广博,由本体论出发以至于人生论、政治论组成,而“道”始终贯穿其中,由形而上学落到现实人生政治层面,若明其道,则明老子哲学之精义。

关键词:道;德;本体论;人生论

一、道的各种意义

(一)本体论意义的道

《老子》中有数章描写道的象状,如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以及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虽长存,但无有固定可见的象状,故不可名状。道若有形象,则有其存在的时空,有时空则有生灭变化,由老子预设的形上落到了形下的“器”的层面。形上的无限存在,若用世间之名言命名,则使道由无限转变为有限。名言无法诠表形而上的存在。宇宙以道为动力,仰或是宇宙依据道而运行,独立不改、变化不殆。

(二)规律之道

(1)对立转化律。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对立且统一。如第二章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强调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原因在于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才能全面的认识事物,才不会顾此失彼。

认识对立面,老子强调反面的力量。如四十二章“物或损之二益,或益之而损。”,从反面出发,如从雌、弱、居下、无等处之,则成大用。对于反面作用的掌握往往会产生比正面更大的作用。

物极必反,老子强调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走向衰落。如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老子认为它(道)的运动和发展是向对立面转化,亦即是朝向相反方进行着,当道作用于事物时,事物也依循着这个变化规律而运行着。那么其关键就在于保持度的范围,只有在度的范围内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2)运动律。老子哲学的最终理想在于返本复初,达到其所理想的境界。陈鼓应先生认为“反和复,与周行同意,都是循环之意。”如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此处意指道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在事物层面,道贯穿于万事万物,其目的则是“吾已复观”“各归其根”。其原因何在?因为道生万物,然万物离道日远,离乎自然,纷扰不断。此之中尤以人最为明显,人为欲望所控,失其本真,以致于压迫损害他人,故至虚守静,以归道法自然的状态。

(3)为人处事之道。当形上之道,落入生活之中,则成为为人处世之准则。在陈鼓应先生看来“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道和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另有学者认为“一旦“道”生了“德”,其得者就必然有其具体的载体即受者。……“道”经由“德”而在人类社会中显示了具体的功能与作用。”道在创生中内化于万物,成为万物的属性,即就是德。在老子这里德是道之用,道法自然,自然即是无为,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无为呢?在老子看来就是以德处之,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不论是上德還是下德均是达到老子所言道法自然方式。然在老子看来“失道而后德”,道是第一位的,德即是人复归于道的努力。

二、道之作用

(一)自然、无为

在老子看来道是至高的存在,人是无法完全认识道的,另一方面老子看到统治者过多的非“道”行为对百姓的奴役和压迫,因而提出自然与无为,因为人之作为是妄为,是不符合道法的。但是规律和为人处世之法则是可以为人所认知和掌握的,故要顺世间之法则为之。即就是道法自然,人、地、天亦是法自然,何谓自然?自然非指自然界,而是内在的规律性,即人与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存在运行规律,无有外在强制力的状态。因此老子才尊道贵德,自然是内在的固有的,只有去顺应它,而不能以外在的强制代替它,代替即就是妄为。

(二)至虚、守静

“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乃老子之对万物本性本状的认识,同时虚与静是一致的,虚必然呈现出静的状态。虚是其对事物本状的描述,清净的本然状态是老子所向往的,如十六章“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静是处事治国之法。老子用不盈、不屈、谷来描述虚的象状。虚意味着其含藏无穷,且具有创生的意蕴。

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反向性”的,所用的语言及对事物描述都是从反面出发的,对虚静亦是从反面出发。如第二十四章之“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见、自是等是实性的描述,老子从虚的反面,即“实”的层面来阐释妄自为实必是其过患。老子之静在于说明为人治国的原则,君子在老子看来就是能持道者,所以能持重守静,然则王者不持重,以己身轻天下,所以失天下。

三、“道”的启示

对于形而上的道,不是经验事实的存在,是一种哲学的预设。如陈鼓应先生所言:“我们不能从存在的观点来处理它,只能从预设的观点来讨论它。”,将人的精神生灭不断向上推展。形上之道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他恰恰为人的精神提供了新的世界,使得人突破有限,达至无限,即就是陈鼓应先生所言之“将个我从现实世界中超拔出来,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从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来提升人的存在。”,人类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生命的有限,使得我们不能完全去认识老子所言的形上之道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也不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我们只能有外在转向内在,去体验那种无限自由的切合道的精神境界,给人类以无限的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刘家合.试说《老子》之道及其中含蕴的历史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作者简介:李世福,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本体论老子预设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漫画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智者老子
庄子美学思想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审美关照
寻找老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