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课堂的结合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线下活动逐渐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和完善。然而,当前部分老师并没有把二者有机结合甚至深度融合,走向了一些误区,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偏离了课标和课时目标。如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融合二者的教学方法,使小学语文课堂步入正轨道和快车道,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互联网+”;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误区;融合方法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明显不同于传统的课堂,不仅由于互联网技术设备的介入,还在于大数据对每个人大脑的强烈冲击。但这不等于说小学语文课堂有了质的飞跃,而是许多学生已经对语文不太感兴趣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令师生左右逢源的天花乱坠电子产品和电子数据。那么,小学语文课堂还能正常地围绕目标进行吗?
一、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互联网+教育不但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上网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帮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刺激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能有效地养成中小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教育和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将会使将来的所有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通过互联网教学,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信息在互联网上飞跃,知识在互联网上形成,线上活动起到主导作用,线下活动则是对它的补充与完善。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误区
功劳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已经不习惯于过去那种一本书、一个老师、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面对互联网技术产品的铺天盖地的狂轰滥炸,学生极想在课堂上体验到一些新鲜的东西。即使同样是多媒体课堂,学生也希望不断有新的内容出现。
功劳二:使学生接受了非常多的信息。且不论这些信息有用无用,比传统课堂超出了好多,让知识的获取成为终南捷径。
功劳三:增加了课时容量,节约了课时数。由于课件展示的内容代替了甚至兼容了黑板上的写写画画,显示的时间远远少于书写的时间,所以一节课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如果坚持上下去,往往三课时完成的内容两课时就从容地完成了,两课时完成的内容一课时差不多就完成了,那么老师的阶段性教学任务会及早完成。
误区一:哗众取宠、本末倒置。许多老师过分以学生为主体,为了迁就学生的眼球,迎合学生的口味,采用一些粗制滥造的素材,组合过程也是粗制滥造的。有的老师使用的课件中,视频、动画过于酷炫,时间又长,好像和学生都忘记了语文课的本质是什么。有的公开课上用的课件,不完全是服务学生的,而是向领导或评委取宠的,用以说明自己与时俱进,掌握了新技术。
误区二:老师学生,贪图安逸。老师不愁没有资源。打开互联网,选择的精力大于再创的精力。甚至随便下载一个,就可以上课,根本不顾及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有多少地方符合。还有的老师,连课件原创作者的思路都没有弄明白,自己就生搬硬套在自己的课堂上。这种和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完全脱离的多媒体课堂是非常不科学的。
学生也不愁没有答案。虽然老师在页面上设置了思考题,但有的学生认为,老师迟早会显示答案,何必苦苦动脑思考呢?新课改倡导的“合作、交流、探究、实践”的核心理念让有的多媒体抹杀并改为了“大流量”的灌输,并且用各种手段不断地美化了灌输的路径。
误区三:理解想象,限制发挥。把文字的内容转变成图形、音频、视频、动画,文字失去了张力,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定格在画面中,形成“短路”现象。其次,一节课的内容在屏幕上呈现了一页又一页,似乎分解了课文,实际加重了理解力的承受限度。大量的注解、拓展基本塞满了理解发挥的空间,又如何让学生自主发挥呢?悲哀的是,有的学生课后仍然不会做习题,提出上过的某一课,只对绚丽多姿的屏幕印象深刻,而对文章主旨和写作特色十分茫然。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技术
(一)课标与目标是出发点和归宿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在讲授之前,首先必须研究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而不是急于从网络上找个评分高的、下载量多的、容量大的资源生搬硬套,况且被下载的资源也不一定是按目标设计的。没有目标的指引,就是无的放矢,盲目应付,这不仅仅是观念、意识、能力的问题,也是态度问题。
然后,撰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含教学资源的使用。这时候,需要什么资源,需要什么互联网技术,再去想方设法地寻找,这些资源和技術才能被有效地利用。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课堂生成,包括互联网技术运用过程中的生成物。
第四,教学反思中,反思目标达成度如何,包括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是起到了制约、无效还是促进作用。
(二)给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互联网技术定位定量
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互联网技术如何强势,网络资源如何丰富,老师和学生如何热情高涨,它还是以课堂的辅助者的面目出现的,永远不能也不应该喧宾夺主。没有互联网技术的课堂,无论多么落后,它仍然是课堂;而没有语文听、说、读、写等基本素养的培养,只有互联网技术的展示,那就不伦不类了。如果小学语文课堂成了绚丽多姿的视频、动画,成了高难度技术的堆砌,成了脱离课堂参赛的作品,那就不是小学语文课了,而是信息技术课了。
(三)找准不同种类素材的特点和作用
(1)文本是语文资源的主体,但小学生对它不是很敏感,也不是很排斥。把文本内化成自己的认识需要一定的过程。
(2)学生对图片的喜爱程度大大超过文字,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是想直观地从课堂上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学生希望老师出示的结构图,只能限制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有效发挥。老师们在制作课件时对图片和表格、结构图都要慎选慎用。
(3)音视频的出现,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至于是否与课文紧密结合、是否为目标服务,就不一定了。有的老师只是迁就学生的喜好,有的老师只是为了在公开课上展示自己的才能或迎合听课老师、评委的意思,致使课堂哗众取宠,与目标相去甚远。如何让音、视频起到画龙点睛甚至点石成金的作用,就要老师们慎而又慎,甚至忍痛割爱。
作者简介:石侠明,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团结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