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瑾,张平安,林园
(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广东 深圳 518172)
作为当前国际上关于工程技术教育认证的“三大”互认协议之一,《悉尼协议》主要针对接受三年制高等教育培养的“工程技术专家”认证,即与我国的高职职业教育相对应和衔接。《悉尼协议》有一套完整严格的认证标准,包括培养目标、学生、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持续改进、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等。虽然目前我国还未加入该协议,但是全面加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走国际化道路,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必经之路。所以,《悉尼协议》对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1][2]。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基础类课程,不仅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作为专业的支撑,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悉尼协议》中要求学生具有“适用于本专业所属子学科的、用于支撑分析和建模的、以概念为基础的数学、数值分析、统计学及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通识内容”,另外要求课程体系必须“包含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2]。但是数学类课程难度相对较大,公式理论比较枯燥,对于高职院校的同学来说,数学基础决定着他们的接受度和积极性都不是很高。另外,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数学课的范围较小,以我校2017级新生为例,仅有12个专业共计22个班次开设了数学课。这些现状直接影响着数学类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普及范围,与《悉尼协议》的要求也有着一定差距。
面对上述问题,为更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理念和高职教育“走出去”、“国际化”的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改革。可以尝试通过案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使数学课更多地与应用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条件,使学生从“学数学”到“做数学”再到“用数学”。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并且逐步对数学课程开展的范围进行推广和普及。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甚至专业课程的兴趣,较好完成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可以紧跟我校教育理念,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我校人才培养理念相一致,与《悉尼协议》要求相一致,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接轨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出发,对基于应用和创新的高等数学案例教学做一些讨论,以下从应用、专业、生活方面举几个典型的案例:
在高数课程中,导数是很重要的概念,是微分与积分的基础。导数的应用其中一项是求可导函数的极值和最大最小值。在讲述如何运用导数求极值和最大最小值时,我们往往会给出若干定理、定义和步骤,通常学生会云里雾里,做题的时候容易出错。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因为如果我们明确知道此问题存在最大或最小值,并且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只有唯一的驻点,就可以直接断定该点处的函数值即为所求[3]。所以,讲导数的应用时,可以多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轻松接受。例如,我们可以举如下例子:
一个服装商家有一款爆款外套,每件的价格为100元,每天的销售量为100件,外套的成本为60元,现在商家想通过价格的增加来提高利润,经过测试,这件外套每增加1元,销量会下滑2%,那么商家究竟该怎样做呢?
此问题并没有明确说要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这只是一个实际问题。这里就可以启发同学们,进行仔细分析。对于商家来说,要追求的肯定是利益最大化,外套如果价格增加,销量就会减少,如果价格减少,销量就会增加。那么是否存在一个合适的值,可以使商家的利润最大呢?于是,此问题就变成:外套的价格如何变化,可以使得商家的利润最大。要求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表示出利润函数。
我们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x表示价格的变化,S表示利润,是关于x的函数; ,cm和p是参数,分别表示原始价格,原始销量和每件成本。将数值带入化简可得:
所以问题变成求一元函数 S (x)的最大值。至此,我们将一个实际问题变成了数学问题。利用微分法可以求得当 x = 5 时 S (x)取最大值4050。这是数学上的结果,将其带回到实际问题就能得出结论:将价格提高5元,可以得到最大利润4050元。
反观此问题,其实单独就最后的函数来讲,是非常简单的一元二次函数求极值问题,学生很容易接受,也能够自己动手计算,在此计算过程中,如何运用导数求函数极值就会被进一步熟悉记忆。另外,此问题的解决还教会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数学问题,如何从实际出发,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讨论,不仅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认识,其应用能力也得到增强。
在讲常微分方程时,很多时候我们注重的是求解,如何求一个常微分方程的通解、特解。学生往往面对着一个个方程纠结于计算的技巧,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方程有何用,有何背景。其实,在工程技术和自然现象的研究中,很多问题最后的数学模型是微分方程,最终会归结为微分方程的求解。选取合适的案例来讲述常微分方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其用途,更可以加深理解。微分方程案例教学主要思路为:分析实际问题,结合数学理论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和初始条件,求解方程(求出通解,根据初始条件确定特解)。例如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可以举以下例子[4]:
人们经常要研究一个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例如世界或者某国人口,一片森林里的树木,或者一片草原上的野兔等。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就是增长率不变的指数增长模型。我们以野兔的繁殖生长为例:记野兔数量为 x (t),是一个关于时间 t(t ≥ 0 )的函数,设初始时刻野兔数量为=表 r x示,x(单 0)位=x时间内 x (t)的增量。下面我们假0设野兔数量的增长率恒定,记为 r(r > 0 ),关于t时刻的野兔数量 x (t)可以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这是一个简单的一阶常微分方程,可求得:
上式表明,野兔的数量是呈指数增长,即指数增长模型。
这个常微分方程的求解很简单,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此模型。进一步,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指数增长模型表明野兔数量将随着时间以指数规律无限制增长,但是实际上,随着野兔数量的增加,草原上的食物等资源和环境势必会对野兔的增长起到限制的作用,所以事实上,野兔的数量是不会无限增加的。那么上述的指数增长模型就有着局限性,会不会有更好的模型呢?可以简要介绍阻滞增长模型——logistic模型,建议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索。
相信引入这样与专业相关的案例之后,会增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不仅可以掌握求解微分方程的技巧,更可以了解微分方程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概率与数理统计也是高等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其从数量化角度来研究不确定现象及其规律性,在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以及经济管理、现代工程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和广泛的应用[3]。但是其具有的抽象理论却比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在讲课过程中,我们不妨多引入一些具有现实意义或是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例如可以举如下例子:
一个班级共有40名同学,那么会有两名同学生日相同吗?至少有两名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有多大呢?如果一个班级是50名同学呢?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同学们进行直观感受,一般大家都会认为生日相同的可能性较小。然后让同学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生日,看看有没有相同。当同学们在讨论各自生日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思考这个问题:求至少有两名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比较困难,我们可以考虑其反面:40名同学生日各不相同,记为事件A。假设每名同学生日都是等可能性的,则他们生日各不相同的概率为:
上式可利用Matlab计算出结果,P(A)=0.1088,则1- P(A)=0.8912,即40名同学的班级中至少两名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为89.12%。类似,如果是50名同学,我们可以计算得到至少两名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为97.04%。
这样的结论和同学们的直接猜想差距非常大,结论接近于1,也就是说,对于任意一个50名同学的班级,几乎总会有至少两名同学生日相同。
通过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学生会觉得跟自己的直觉反差很大,新鲜有趣,从而在积极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到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和计算。
数学作为一种形式科学,其高度的抽象性使得大部分人难以理解其中的现实意义。尤其是高职学生,其对数学的认识仅停留在“计算,求解”这个层次。然而,大到自然世界,小到生活细节,都或多或少受到数学规律的影响。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那么这种教学效果就不能满足《悉尼协议》的要求。而在教学中引入与应用、专业及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相对于枯燥的理论和计算,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高等数学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并不仅靠一些案例就可以解决。整个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都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和改革;数学课程的开设专业和范围,也需要逐步推广和普及。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数学课程的作用,更加贴近《悉尼协议》中课程体系的标准,更加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为培养应用型国际化高职技术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文华, 徐国庆.《悉尼协议》框架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析-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6,(01) :16-19.
[2]王伯庆.参照《悉尼协议》开展高职专业建设[J].江苏教育,2014, 28(7):16-19.
[3]方晓华.高等数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4]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