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华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深圳是国家规划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之一,是全球创意城市,是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枢纽城市。根据深圳“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战略部署,深圳将对标全球最高标准。瞄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标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旧金山、东京、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对照全球各领域最好水平谋划推动工作,拉长长板,补齐短板,打造全球城市版图中的“璀璨明珠”。高等教育是深圳在下大力气补齐的“短板”,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可能的突破口,是深圳
高等教育实现特色和跨越发展的可能路径。鉴于这样的认识,立足建设有特色的创业型大学的战略定位,本文借鉴全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成果,参考一流创业型大学标杆——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对深圳四所自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展开研究,以期促进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果。
“生态学”一词1866年由勒特(Reiter)提出。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生态学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理论体系。生态学理论认为,环境是某一特定生命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影响该生物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因子是构成生态环境的要素。生态环境中,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生态因子是限定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关键性因子,即限制因子。根据最小因子法则,某种限制因子完全缺失,会影响和限制某种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0世纪30年代,生态理论快速发展,而教育理论陷入解释困境,沃勒(Waller,W.)等人开始将生态理论导入教育领域,提出了“课堂生态”的概念。阿什比(Ashby,E.)等人的丰富发展,促进了生态理论与教育研究的融合。70年代,美国学者克雷民(Cremin,L.A.)率先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出版了学术著作《学校生态学》,教育生态理论的体系开始确立。40年以来,教育生态理论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外学者不断应用教育生态理论研究各种教育问题,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教育生态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借鉴生态学理论研究教育问题,应以整体联动思维和系统平衡思维,从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个体生态、教育群体生态和教育生态系统的互相影响和相互制约机理着手,教育系统内诸要素不仅在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结构,而且教育系统内外也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形成多维镶嵌性。
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研究始于美国。Dunn(2005)[3]认为,麻省理工学院(MIT)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多个项目组织和创业中心构成的创业生态系统,他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勾画了 MIT 创业教育的整体轮廓。Carvalho等(2010)[4]以葡萄牙塞图巴尔理工学院为例,描述了高校与外部社区所存在的网络关系,提出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三个维度: 创业课程教育、课外创业项目拓展以及辅助性的基础设施。Fetters等(2010)[5]比较分析了美国、法国和新加坡等一些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由此推断,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由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支持系统三部分组成,以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为最终目标。Larso等(2012)[6]研究了印度尼西亚万隆科技学院的创业教育,总结了以六要素( 市场、政策、财务、文化、支持、人力资本) 为外围、以创业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培养科技型企业家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架构。Brush(2014)[7]认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以大学为基础,包括学生、教师、员工、从业者和管理者等个人要素、孵化器、研发中心等组织要素,内部创业活动、创业课程和合作课程以及创业研究活动是其核心,创业文化、资源、股东、基础设施等构成外围。Bhat和Khan[8]通过问卷调查,对印度的克什米尔(Kashmir) 、查谟( Jammu)和拉达克(Ladakh)三个州所管辖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评价。
国内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也取得不少成果。陈文华等(2007)[9]运用组织生态学理论分析了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十大“限制因子”,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通过独特的课程体系和组织运行,使其植根于社会生态系统中,才能有效地生存和发展。刘林青等(2009)[10]在Dunn的基础上归纳了MIT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特色,包括承担不同角色的项目中心、重在亲身体验的创业家教育、创业活动主导的学生社团等。王长恒(2012)[11]提出,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童晓玲(2012)[12]尝试构建了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董旖旎和徐阳(2013)[13]提出了“创业教育生态发展体系”的概念,即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同发展,形成生态系统;殷朝晖和龚娅玲(2013)[14]研究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创业教育,描述了该校创业生态系统中创业教育的各种组成要素和功能。周勇、凤启龙(2013)[15]以江苏省为例,基于创新文化视角,从理念转换、顶层设计、系统重构、分类指导等方面探索建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甚至创业型大学。陈少雄(2014)[16]基于广东省7个高校的调研,研究了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内、外部因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策略。何郁冰、丁佳敏(2014、2015)[17]借用生态系统的思想,提出了创业型大学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EEE) 的基本框架,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斯坦福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在建设创业型大学中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做法及经验,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郑刚等(2014)[18]基于斯坦福大学2011年校友创新创业调查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其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经验,对在中国情境下我国高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业教育的突破性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张倩等(2015)[19]基于协同培养,探索性构建“八个四结合”协同育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田贤鹏(2016)[20]分析认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陷入生态化碎片,须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构特征和内在属性进行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在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运用教育生态思维和方法,从政府、高校、教师、学生、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内在生态关系改善入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包括需求导向的教学共同体、校内协同的文化共同体、校企合作的产业共同体、校地联动的发展共同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式推进。陈静、王占仁(2017)[21]指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别于创业生态系统,提出构建“内合外联”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高校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核心,“内合”是高校在创业教育战略定位框架下整合内部组织、科研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课程、培训、实训实践平台等服务;“外联”则指高校须搭建通向政府、企业、社会的桥梁,使创业教育得到政府、企业、社会的支持。卓泽林、赵中建(2017)[22]针对我国创业教育中师资、课程、支持机制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借鉴高水平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经验,构建理论联系实践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和师资,建立包括主导型综合机构、技术转移和研究等全面的支持机构,连接行业和企业等外部动力,促进生态系统要素互动。许涛等(2017)[23]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位与课程、组织与管理、俱乐部、全球化、大赛及奖项和法律服务等六个方面研究了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模型和要素。
中外学者基于生态系统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一般基于三个方面。其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个案研究,从中总结经验;其二,不同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从中发现差异,总结规律;其三,基于生态学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般性分析,重在探索普遍性。这些成果,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根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和深圳四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拟从校园文化、创业师资、课程体系、管理系统、创业网络、转化能力六个方面对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圳信息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能力进行比较,并对标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政府要求,找出差距和问题。
表1 深圳高校创新教育的探索性成果和对标比较
大学项目 校园文化 创业师资 课程体系 创业网络 管理系统 转化能力 创业成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校内创新创业文化;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德业并进、自强不息的校训全体教师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创业教育理念技能融入专业教育过程;聘请100位校外创业导师启蒙教育、预科教育、职业教育、实践教育“四位一体”的创业梯级课程体系“四会两赛三联盟”:文博会、高交会、创交会和国际创客周、创业竞赛和技能大比武、创交会联盟、深圳创客联盟和全国高职院校创客联盟;“创新型社团—创客中心—学生创意创业园”双创实践平台创业学院;155个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根据麦可思调查显示,深职院近四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平均比例为4.87%,比全国高校近四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均比例1.23%高出3.64个百分点深圳信息职业技术院确立“求真求实求发展,创新创业创未来”的校训,提出“科研引领、教研创新、突出应用、服务社会”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尚需依托禀赋要素和内涵建设需要清晰定位,系统化并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校内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创业导师队伍尚未形成;聘请的校外创业导师尚待通过教学制度改革,使之与校内创业教师一起参与到育人过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四个层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需在整合和实践中完善、提升以国家级2188创客空间为支点,以Fab Lab为网络,链接深圳的实体创业园和全球的数字创业资源从设立“创客管理办公室”到设立“创业学院”、“创新创业研究员”,创业教育的管理从末端转向育人过程支持教师成果转化,鼓励师生利用科研成果创业。科研成果总量不足,尚无专门机构联络市场,促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涌现出被《华尔街日报》报道为“中国最年轻90后千万富豪”丁仕源、拥有8家公司的速运邦邦CEO陈家良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斯坦福大学秉承“让自由之风永远吹拂”的校训,推崇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在校师生都以开创自己的企业、公司作为奋斗目标精明强干的专职教师为课程主体,学校还从国内外企业聘请一批优秀科研人员为该校的顾问和兼职导师,同时还不定期的请创业成功人士、投资家到学校演讲坚持“文科和理科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三个基本原则,构建了基础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和专业创业课程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校内31个创业相关组织的联合形成斯坦福创业网络;斯坦福大学成立了官方校友联盟组织——斯坦福天使和企业家团体(SAE)商学院创业研究中心;斯坦福创业网络;知识产权办公室;技术许可办公室等学校设有知识产权办公室来负责合同的签署和管理,设置技术许可办公室(OTL)负责办理师生的专利申请和许可等相关事宜,其重要使命是让教职人员和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够通过商业化造福公众和社会由斯坦福大学师生创办的惠普、思科、雅虎、谷歌等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闻名世界,目前活跃的39900家企业追根溯源都与斯坦福大学紧密相关,如果这些企业组成一个国家,那么,这个经济体将进入世界10强,这些企业创造540万个就业岗位和每年约2.7万亿美元收益
(资料来源:以上根据各高校公开信息整理)
通过比较和对标分析,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性成果可以概括如下。
深圳大学发布《深圳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规划通过文化建设的十大工程,把深圳大学建成文化自信的排头兵,文化立校的典范,建成城市文化的风标,建成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引领,系统设计,深圳大学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值得肯定。但深圳大学创新创业特色大学文化尚可进一步凝练,深圳大学校园文化和深圳国际创新城市定位尚可更加有机融合,深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尚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和主线,在校园文化规划中得到展示和整合推进。
深职院编写《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6-2025)》,加强文化育人制度建设,出台了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关于实施文化育人创新行动的决定》、《文化育人实施纲要》等,形成文化育人的制度文化。通过确立“德业并进,自强不息”校训,建设主题文化雕塑,构建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形成文化育人实践体系,积极探索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方法路径,构建富有职教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高职院校的领头雁,深职院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示范。在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发展的进程中,如果能将该校全球有影响的创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和主线,引领该校大学文化建设,则会使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更加鲜明,个性更加突出。
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信息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尚在初始阶段。陈十一校长主张,让南科大成为一个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大学,让教师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学者,学生成为最有企业家精神和具有科学素养的学生,但师资队伍、学生意识和课程体系尚无法支撑宏大愿景。南方科技大学2017年宣传片《大学之门,翻阅人生》,可谓颠覆以往理工科大学的形象,回归人文精神的塑造,显示南方科技大学致力于建造成为最具人文情怀的理工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大学文化尚在如何定位的实践探索进程中。
深圳信息学院多校合并,立足信息产业办学,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场馆中建校。学校提出“求真求实求发展,创新创业创未来”的校训和“科研引领、教研创新、突出应用、服务社会”办学理念,并尽可能在校园景观、办公楼宇、教室保存了大运会的标识和文化记忆。但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尚可进一步开展系统思考和战略规划,对如何结合大运精神和信息、文化等地方支柱产业构建独特校园文化体系,尚可进行大讨论,予以有效的总结和提炼。校园文化尚需依托禀赋要素和内涵建设进行清晰定位,系统化并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
根据国务院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创新创业教育须“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职院、深圳信息学院四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看,都制定了相关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办法,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并形成了一些特色,如深圳大学教师将科研项目带入课堂,将产业技术融入实践和“聚徒教学”,南方科技大学的“创业大讲堂”、深职院的校外创业导师队伍。南方科技大学明确缺乏创业师资,深圳大学、深职院、深圳信息学院虽然构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也开展了相关的师资培训,但合格创新创业师资的供给尚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由于高校长期重教学、科研,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政策导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改革的大讨论,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于高校人才培养和高校改革的战略价值普遍缺乏认识,有的不愿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有的没有能力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以,从公开的资料分析,深圳四所高校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程度不高,校外创业导师因为没有专业教师的配合,难以与专业结合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作用。创新创业教师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使该领域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开设受到影响,最终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进程。
按照国家要求,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从公开资料看,深圳大学构建了创业引导课—创业规划课—创业通识课—创业专长课的创新创业课题体系,开设了100门“创新研究短课”;深职院建立了启蒙教育、预科教育、职业教育、实践教育“四位一体”的创业梯级课程体系;深圳信息学院正在探索“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四个层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而南方科技大学只是每周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提出亟需建立专业完备的创业课程体系。
从典型高校斯坦福大学的经验看,该校坚持“文科和理科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三个基本原则,构建了基础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和专业创业课程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形成了专业教师为主体、校友企业家参与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保证课程体系的实施。深圳四所高校尽管只有南方科技大学公开承认创新创业师资匮乏,但从各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看,复合型的专业教师数量较少,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动力不足,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深化教学改革和建立激励机制来保障。
深圳大学的创业网络建设独树一帜。不仅构建创业者联盟、深圳大学校友创业与投资联合会,而且链接外部网络,联合21家社会创业孵化器,以“双向进驻”模式开展合作,为校内创业者提供社会孵化平台。深职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被概括为“四会两赛三联盟”:文博会、高交会、创交会和国际创客周、创业竞赛和技能大比武、创交会联盟、深圳创客联盟和全国高职院校创客联盟,形成“创新型社团—创客中心—学生创意创业园”双创实践平台。该校植根深圳,发挥资源优势,在全国高职中发挥引领作用。深圳信息学院的创业社团比较活跃,专业实训和实习面向企业、文博会、高交会等,促进了学生在实践中与外部交流。以国家级2188创客空间为支点,引进Fab Lab网络系统,但由于内部孵化尚未能实际链接深圳城市外部网络和全球数字创业资源,校友资源组织乏力,创业网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带动效应不明显。南方科技大学则因建校时间短,学生少,校友资源稀缺,尚处于创业网络建设起步探索阶段,专业教师和校外导师是重要的创业网络节点。
深圳的开放环境和城市资源为深圳高校编织创业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以深圳大学和深职院为代表的深圳高校,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系统设计和资源整合,通过楔入行业和地方网络,已经在国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和优势。
深职院2009年发文《加强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系统规划学校创业教育,成立学校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百万学生创业基金,早于教育部教办[2010]3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是全国高校中主动、自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典范。2012年,深职院成立创业学院,系统地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复合互补,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该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先行先试、精准定位和大胆探索,使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富聚,特色明显。该校先后荣获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5)、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6)、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深圳市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017)等荣誉,成为2016年教育部评选的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所),并在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作了典型经验交流。
深圳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导向突出。2010年,开设学生创业园,孵化了130多个项目,学生企业的存活率高达50%~60%,还有不少优秀的项目被外来资本看中、投资和收购。201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意见》。2016年成立了创业学院,意在打破围墙,和企业、高校建立合作联系。该校创业学院区别于其他创业学院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更加注重实践导向,看重学生创业项目的实践和孵化。从服务校内大学生的创业园到发起建立“深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两岸三地青年大学生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的“众创空间”,深圳大学的创业孵化和创业实践教育,不仅较之该校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加突出,而且率先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搭建了创新创业平台。
2015年国务院专文要求,各地区、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在政策推动下,深圳信息学院2015年设立“创客管理办公室”,由科技处副处长兼任创客管理办公室主任,主要职能是管理大学生创业园和2188创客空间。成立以来,通过开展举办“创客+大学创新教育高峰论坛”“全国机器人大赛”“创想48小时加速器”“创新冲刺工作坊”等特色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创新创业激情,提升了创新创业意识。同时通过项目筛选和孵化,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践,提升了大学生创业技能。“2188创客空间”被国家科学技术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并获授铭牌,正式被纳入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和支持体系之中。2018年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教育研究院,从机构设置变化看,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从末端转向育人过程,反映了该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着手全局和系统重新设计和布局。与同城的深职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主动有为比较,深圳信息学院只有朝着高水平目标,协同“奋进”,方可逐步缩小差距,形成特色。
深圳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被评为第五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实现技术转化一条龙服务。该校不断加强新型产学研机构的建设,根据深圳各区不一样的产业优势,与地方政府合作,先后创建了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龙岗创新研究院、坪山新区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龙华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物理空间及良好的服务体系。深圳大学2017年科技经费大幅增长, 总经费达9.68亿元,高引论文迅速增加,2017年达到 107篇,论文质量1.212FWCI居科研质量排行第17名。2016年该校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第一,全球教育机构排名前20名。截止2017年12月,该校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498件,实用新型申请量62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30件,实用新型授权545件。但该校五年累计技术转移金额只有2.4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空间还很大。
深职院设立专门技术转移办公室,组织专业团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近年,在高职中首个引进诺贝尔团队,成立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在立足基础研究的同时,更注重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形成产学研用的健康生态。下一步,深职院还将组建应用技术研发院、文化产业研发院、产业发展研究院等三大高水平研究机构,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在相关产业技术研发领域跻身行业前列,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紧跟深圳战略布局,为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第十一届文博会深职院分会场开幕式暨签约仪式上,深职院与深圳市国际彩印有限公司、迪乐普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弘文艺术有限公司等6家相关企业签署合作项目,签约金额230万元。
南方科技大学效法斯坦福大学,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机制融入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该校产学研工作的领导机构是产学研工作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校长、主管产学研工作的副校长、学校总会计师、科研部、技术转移中心、以及理学院、工学院、生命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及学院的负责人组成。产学研工作的具体行政部门包括技术转移中心、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创新创业学院;南科大的知识产权保护及科技成果转化实行“学校统一领导,技术转移中心归口管理,各部门协同合作”的管理机制。创新的机制带动了科研成果转化。南科大已注册成立了近二十家高科技项目公司,包括六家孔雀团队科技公司。通过和教师共同发起公司,实现了科技成果市场价值近八亿元。
重科研、轻转化,重理论、轻实践,是困扰中国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痼疾。由于深圳优良的市场环境和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特殊地位,深圳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探索,对于中国高校通过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和国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政府选择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打开“钱学森之问”的“金钥匙”,在国家战略的驱动下正在高校渗透和推进。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将中华民族带入新时代,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培养大批真正具有创新思维、国际阅历和领导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面对新时代的新使命,深圳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应发挥主体作用和先导作用,高起点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以上的分析显示,深圳四所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都取得了点的突破,并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成果转化等价值环节正在形成特色和优势。但将其置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生态系统中,则校园文化、专业师资、创业课程等关键因子的限制作用明显,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小系统尚须大力优化,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尚需系统深化。
注释:
① 本文的深圳高校,仅指深圳市属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
参考文献:
[1]谢平.从生态学透视生命系统的设计、运作与演化—生态、遗传和进化通过生殖的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田贤鹏.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 2016, (7):66-73.
[3]DunnK.Theentrepreneurshipecosystem[EB/OL].http://www.techonologyview.com/article/404622/the-entrepreneurship-ecosystem /2005-09-01.
[4]Carvalho L L,costa T,Dominguhos P.Creating an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EB/OL].http://cdn.intechweb.org/fdfs/10542.pdf, 2010-03-01.
[5]Fetters M L,Greene P G,Rice M P,et al.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Based Enterprneurship Ecosystem:Global Practices[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ied,Cheltenham.UK:2010:45,76,149.
[6]Larso D,Saphiranti D,Wulansari A.Educating Technology-Based Enterprneurs:The Development of an MBA Program in Creative and Cultural Enterprneurship[C].proceedings of PICMET, 2012:879-884.
[7]Brush C G.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an enterpr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A].Kuratko D F,Hoskinson S,Wheeler A R.Innovative pathways for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21st [C].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WA,UK,2014.25-39.
[8]Bhat S A,Khan R A.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system:An assessment study of J&K stat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Commerce and management, 2014,(4):1-8.
[9]陈文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大学生创业教育[J].江苏高教, 2007(5):85-87.
[10]刘青林,夏清华,周潞.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初探—以麻省理工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19-26.
[11]刘青林,夏清华,周潞.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初探—以麻省理工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 2009,30(3):19-26.
[12]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系统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12(3):124-126.
[13]董旖旎,徐阳.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发展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2):42-46.
[14]殷朝晖,龚娅玲.美洛杉矶分校:通过创业生态系统推动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13-01-04:7.
[15]周勇,凤启龙.基于创新文化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策略—以江苏省为例[J].高等教育管理,2013(3):119-123.
[16]陈少雄.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培育策略研究—基于广东省高校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4(11):64-69.
[17]何郁冰,丁佳敏.创业型大学如何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 2015, 33(7):1043-1051.
[18]郑刚,郭艳婷.世界一流大学如何打造创业教育生态—斯坦福大学的经验和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4(9):25-31.
[19]张倩,邬丽群.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5(7):30-36.
[20]田贤鹏.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 育共同体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 2016, (7):66-73.
[21]陈静,王占仁.“内合外联”式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7(7):71-74.
[22]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 2016(3):64-70.
[23]许涛,严骊.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模型和要素研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 2017(4):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