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方能“主导”

2018-05-08 17:28王华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紫藤萝语文课程语文

王华军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教学理念,影响了几代语文人。然而,对于不少语文老师来说,要成为真正的课堂“主导”并非易事,不少教师虽表面“主导”了课堂,却“钳制”了学生。教师只有会导、善导,才能成为真正有意义的课堂“主导”,才能引领学生占领思维高地,迈入语文世界。

一、教师“善导”,要依标而行

首先要导正方向,不能偏离轨道造成误导。大而言之,就是要遵循课程标准;小而言之就是要围绕课堂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道: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指明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以及语文教学应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语文老师应以课标为纲,转换教学方向,转移教学重点,将课堂教学实践的重心转移到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来。

有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正确指引,还要有课堂目标的具体引导。一般来说,课堂目标的确定可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具有个性的语言表达;二是特色鲜明的写作技法;三是作者特殊的情感世界。如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考虑从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对比手法和作者独特的处境等方面确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渲染紫藤萝的文字,去感受它的铺天盖地、流光溢彩、生机勃勃;通过鉴赏那代表生命美好、生命灿烂的柔美的“浅紫色”,去感知作者“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通过眼前和曾经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的对比,去感受因时代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生机盎然、欣欣向荣之感。总之,有了正确的目标指引,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二、教师“善导”,要循脉而动

文有文脉,课有课脉。课脉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文本和对话作者的途径,是一条指向清晰、贯穿课堂的线索。这条线索可以是一个词语(或短语)经纬全文,也可以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连贯全课,还可以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活动。它可以将课文的许多知识“散珠”串联起来,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认识,或感知,或理解,或品析,或揣摩写法,或感悟立意。巧妙的课脉设计是教师教学智慧和功力的体现,也是导引学生步入学习殿堂的桥梁。

例如教学《伟人细胞》时,有老师设计了“贾里身上真有伟人细胞吗”这一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感受人物形象。余映潮老师在教学《纪念白求恩》时,设计了“感知一篇——精读一段——记诵一节”的教学思路,让课堂变得简化、优化、美化,让导学变得便捷、明晰、流畅。在教学《七颗钻石》时,余老师设计了“进入录影棚——畅游智慧泉——来到创作室”等活动,组织学生实践,引领学生表达、探讨、想象,在活动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当然,许多时候一篇课文往往不止设计一条线索,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两至三条脉络,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整体阅读。

三、教师“善导”,要因学而立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钱梦龙先生也说过,“导”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教师“导学”不能随意而导,泛泛而导。“导”是为了“学”,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学习情况顺势而导。

那么,究竟应该在何时、何处适时引导?叶圣陶先生早就为我们给出了答案。叶老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中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叶老的话告诉我们,教师要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随机指点,要在学生感觉深奥的、读不明白的时候指点迷津,并且要要言不烦,不能累赘,要有启发性。

例如《观刈麦》中“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一句,可能许多同学只会读出:五月的夜晚,南风吹起,田野里小麦成熟了,农民们丰收在望,无比喜悦。这时候,如果老師告诉学生“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的谚语,并引导学生咀嚼品味,学生就会从中读出:面对丰收在望的情景,农民们心中除了有喜悦之情,还有急切、担忧之感,为下文写农民们全家出动,急切地想割完麦子的心理埋下伏笔。

所以,教师要成为课堂“主导”,就一定要“善导”,在导时做到依标而行,循脉而动,因学而立。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紫藤萝语文课程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丽的紫藤萝
想念那年盛开的紫藤萝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