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谈

2018-05-08 17:28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立学意趣境界

叶水涛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同时这一天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逝世纪念日。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为什么要读书?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赫尔岑说:“书和人类是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中形成结晶,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生活的宏大规模的自由,记述了叫作世界史的宏伟自传。”朱熹认为,人需要在实践中历练,但人生有限,不能事事亲历,我们的先贤们把他们经历过的事件与体会写在书上,我们读书是要把先贤的真知灼见变成自己的东西。

为什么而读书?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非读书,不能立身处世。读书不仅仅是为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德性的培育和人格的养成,如《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简而言之,读书是为立德树人。

以什么心态读书?圣人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求知而读——学知识,增见识,板凳坐得十年冷,苦心孤诣,这是第一种境界。因意愿而读——做学问,探未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流连忘返,这是第二种境界。痴迷于读书——既无文字之累,也无学问之苦,率性随意而读,趣味盎然,其乐无穷,这是第三种境界。万历皇帝问他的老师张居正说:“读书多苦,何来‘不亦乐乎?”张居正严肃地告诫他:“读书,要读出意趣来。”这“意趣”,大概便是“好之”或“乐之”。

读书固然要读出意趣来,但先要读书,然后才能产生意趣,不读书怎会有读书之意趣呢?现实生活中,或功利之阅读,或审美之阅读,呈现交叉复杂的样态。为生计而读书,为稻粮谋而著书,不能一概斥之为低俗。在校学生为求知而读书,不免应对考试与升学之要求;专业学者为研究而读书,需要直面考核与晋升之现实。学生之读书与教授之读书,尽管有不同的责任与使命,但求得精神之圆满与生命之自觉,这一点是共同的。学生读书求知而沉溺其中,教授读书做学问而乐此不疲,读书之功利与审美由此融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读书,言“学”,不言“教”,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均在其中。此次课程改革津津乐道之所谓新理念,中国教育的老祖宗居然早已洞悉,看来学问无分东西,科学无分中外,斯为真理。读书受教而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当是学习的应然状态和教育的理想境界,但生活中更多的是寒窗苦读。叶剑英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读书,尤其是读一些知识含量比较高、思想比较深邃的书,需要下点苦功夫,而不是一味地轻松愉快,这或许是读书的题中之义。

读书以求知本来是起码的要求,但现在流行的话语是以“儿童中心”取代“知识中心”,谈及知识便有保守、落伍之嫌。让人困惑的是那些花花草草、阿猫阿狗、小明小芳的稚龄化设计,那一篇千儿八百字的白话文教三个课时的轻松愉快学习,那热热闹闹、七嘴八舌的菜市场式的课堂教学,是否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文史哲而言,有多少大師是在这样的教育中诞生的?今天我们为什么鲜有大师级人物崭露头角,我们不是拥有前沿的教育理论并自诩掌握了教育规律吗?

读书,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猜你喜欢
立学意趣境界
航程课堂:南通“立学课堂”校本化实践样本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
略述《篱园秋实》的壶中意趣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汉字的水墨意趣
从中国牌到中国意趣——论当代实验艺术中的传统意趣
吕夷简与州郡立学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