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淳之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提倡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只引导学生关注人文主题,还要关注文本的语用主题。
知识的习得需要有方法,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需要经历“在学习课文时认识它,在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巩固它,在习作过程中运用它”的过程。所以,备课时,需要有单元整体设计的思想,让这一项能力的形成贯穿在导读、课文阅读、丛书阅读、习作、单元总结等课堂环节中。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是介绍景物的课文,而“习作3”的内容是“介绍家乡”。因此,老师需要将“写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由此看来,“如何介绍一处风光”是本单元的主题,也正是语文学科所需要关注的主题。
本單元的习作内容是“选择一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学生对这样的作文一般感到比较棘手。一是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家乡,不知道写什么;二是没有相关的写作经验,不知道怎么写。这时,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向读学写。
浏览本单元的课文,学生们发现《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都是介绍某处风光的,因此,可以在学习文章的同时,学习介绍自己家乡的方法。
明确了目标,学习才有动力。
不同的景物,特点自然也不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它们“异中之同”,从而获得“写景文章是这么介绍”的启示。
《泉城》和《九寨沟》两篇文章的叙述结构相似,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可采用“由扶到放”的方法,把两篇课文放在一起学习。
1.教画《泉城》的导图。《泉城》一课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学生开火车读课文的每一自然段,用一个词来概括每段的大意。
概括出来的这个词不是随便写在黑板上的。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辨:它们是并列的关系,还是总分的关系?每个词,写在什么位置?随着朗读和讨论结束,一幅思维导图出现了。
看了这幅图,学生们能明白了,原来济南泉水的“多”和“美”,作者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写的。
2.共画《九寨沟》的导图。《九寨沟》一文的结构与《泉城》类似,所以老师先画出一个框架,让学生把词语往里面填。这遵循了“由扶到放”的教学原则。
文章在介绍九寨沟的景色奇异和异兽珍禽时,也用了“举例子”的方法。老师可以在“风景”“异兽珍禽”两个词的后面,再画个大括号,让学生填空。
3.自画丛书中的导图。看着两幅相似度极高的思维导图,学生们就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这样的结论:介绍一处景物,可以从一个方面来介绍,也可从两个方面来介绍。但无论介绍几个特点,都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
两篇文章,数量偏少。因此,学生们还可以拓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如《九寨沟赏水》《瑞士掠影》《彩色非洲》等),画一画思维导图。
画图前,老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回顾一下画思维导图的过程:①读懂每一小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本小节的内容;②把这些词在不同的位置写下来(要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列、前后、上下、总分……);③用括号、箭头等标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
众多的文章读完了,学生们更坚定地相信:要把一处景物介绍具体明白,最方便的方法是用“举例子”——从多方面来阐述景物的特点。
4.画一画“我的家乡”思维导图。那么,我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学生们也可以先画一画思维导图。小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大多局限在“公园”方面。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我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为特点来介绍。
画了第一张思维图,文章的“骨架”就奠定了。
仅知道文章结构还不够。如何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明白呢?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段落,了解每一处的事物,作者是如何把它们的特点写具体的。
1.学写一处景物。《泉城》的第三小节写珍珠泉。作者是从珍珠泉的位置、大小,泉水涌上来的特点来写的。在课堂中,老师可以为一小节画思维导图。学生细致地读课文,用一个词来概括。一小节读完,思维导图上有了新内容。
其他的泉水是怎么写的?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思维导图上继续添画。通过比较,我们能发现:原来介绍一处泉水,都要先介绍它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它的特点。当然,介绍特点是最重要的,因为济南的每处泉水都不一样。
我们的家乡也会有许多景物。学生们可以学习这样的构段方式,来写家乡的一个公园。如:“红梅公园是常州最大的城市公园,它位于城市的东部。每年二月间,红梅阁前成片的梅花盛开了,远远看去,宛如一片花的海洋,游人们在树下翘起鼻子,举起相机,仿佛要把这美丽的景色带回家去。”这一段话,学生抓住了“红梅公园梅花美”的特点,从公园的位置、梅花的多而美以及给人的感受等方面来写的。
2.学写一类景物。《九寨沟》一文介绍了九寨沟的两个特点。那么,作者是怎么具体介绍九寨沟的风景的?细细一读,作者选择了雪峰、森林、湖泊、瀑布等几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介绍。为什么写的都是和“水”有关的事物?原来,九寨沟最美的地方在于“水”。
那么,作者是怎么具體介绍九寨沟的动物的?这一段的写作手法更加清晰。作者用了四个“也许”,介绍了四种珍稀动物,每一种动物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还会把这些特点写在思维导图上,于是思维导图就变得更加完善了。
《九寨沟》一文,呈现的是另一种构段方式。我们的家乡除了风光美,也会有一些特产(或其他的特色)。我们可以学着《九寨沟》一课,先让学生画一画思维导图,然后用总分结构来仿写一个段落。
会写段落,文章才有“血肉”。
介绍景物是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当然不是。《田园诗情》就是用散文的方式来描绘荷兰乡间的风光的。虽然看上去段落与段落之间没有关系,但每一幅画(段落),都体现了一种宁静的美。看来,即使没有明显的顺序,没有明显的结构,写一处景物,也需要抓住一个特点来写。
当然,老师应该让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其他文章,以免造成“介绍景物都是按总分总的方法来写的”的错觉。
写作之前,学生们要先画思维导图。这张图上要有三个关键“元素”:①只介绍城市的一两个特点;②用“总分总”的结构;③举些例子来说明。
这是一幅水平较高的导图。当然,不是每个学生的图都能画得如此条理清晰。老师可让学生组成互助小组,互相修改。老师还需要对每一名学生的导图提出建议。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学生们动笔之前就不再困难了。
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过程中,老师不光要关注人文方面的主题,更需要关注语用主题。在多元主题思想观照下进行单元的整体设计,才能把读写的“通道”打开,这样,习作才不会变得那么困难,学生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