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倩智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理解与写作重在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其实,语文能力最根本的就是阅读分析能力,学生只有会分析文章中的精妙手法,才会开始运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分析能力呢?这个良好的切入口就是课文,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表达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章的分析不外乎三个问题:写什么,为何写,如何写。所有的文章都逃不过人、事、景、物、情、理这六个内容。写人的文章,要抓住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细节,结合正面和侧面描写,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情感。写事的文章,要能够理清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谁、干了什么,摸清文章的思路。写景的文章最重要的是抓住景物的特点,寻找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手法,如何展现他要写的景,这样写把景物写得怎么样,也就是表达效果好不好;再聚焦到作者的情感部分,为什么作者要运用这么多手法来写?写物的文章,也要抓住物的主要特征来写。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用来象征,可以赋予象征意义,这在诗歌中最常见,这些象征的意义通常都是作者要表达的高尚人格,如梅花、竹、缺月、芭蕉等。写事理的文章,文体一般为说明文,就用说明文的方法去分析,包括分析说明方法、说明效果和说明内容。
我们教学生写一类作文,就应该把写作的知识教给学生。而这些知识就渗透在每一篇课文之中,所以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例,再加上一些补充,要求学生既学会阅读分析,又能运用写作知识。下面就以三篇课文为例,从运用写作手法抒情、环境描写的暗示以及语言的工整美讲述如何分析文本,学习写作知识。
三年级的《石榴》可以用字句斟酌的方法来分析,去体会作者情感表达的审美效果。可用知识线或者列图的方法一个个记录段意,图上要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作者情感,让学生们学会概括段意。
首先第一段,“我的家在枣庄,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短短一句话,要求学生拎出重点,地点:家乡枣庄的石榴园,特点:驰名中外,情感:自豪。第二段:“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春天的石榴树和夏天的石榴花,特点是需要细细观察的,石榴树“抽”出枝条,这个字富有动态美,叶子是“嫩绿的”。那么作者仔细写了石榴花的什么,概括特点:“火红”“密”“盛”,下文中的“挂满枝头”“活泼的小喇叭”“鼓着劲儿在吹”可以用来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在自学探究中,知道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石榴花的美丽可爱。最后完成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我们要使他们明白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能生动形象地刻画自己的描写对象,抒发情感。同时强调在描写对象时要抓住它的特征来写,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在学生心中建构的写作知识。
对文本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往往我们着重分析景色描写的特点、手法,很少会深入其中揣摩意味。在这篇《少年王冕》中,环境描写对情节转换、人物命运转变起到了暗示及象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先从景物描写的特点入手,从动词、颜色、场面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剖析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朗读,其次慢慢过渡到景物变化背后的象征意义。“联系王冕前后生活的变化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结合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物命运的变化得出:环境暗示人物命运的转折。这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地方。阅读文本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老师是学生阅读文本的放大镜,把学生忽视的、挖掘不到的思路放大在学生面前,天长日久,学生便形成细腻的思维,学会深入阅读,学会写作运用。
留心文本的省略。课文和课外阅读中,常用到详略得当这种写作手法,但是我们经常太过于关注详写的部分,忽略了略写的部分,以致忘记了为何详写。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选择了王冕“七岁,父亲去世;十岁,辍学放牛;十三四岁,自学画荷;十七八岁,生活自立”这样四个时间段中的关键事件来描写的。在这四件事中,作者着重写了王冕十岁辍学放牛和十三四岁自学画荷的事。教者让学生发掘了略写的意义,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这样的留心,不仅让学生找准了关键事件感受王冕的人物性格,还能深刻认识写作时有详有略的意义。
深思环境的暗示。教师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视野,决定了学生的阅读高度。如果我们能把景物的变化和故事情节转变、王冕命运的转折联系起来,就能揭示此处环境描写的暗示性。
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别忽略略写,多思考环境背后的深意。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领略内容,掌握技巧,在老师这样精心独到的引領下,学生对阅读文本就会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那么他们在自己动笔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手法意识。
《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文,但是文章的精妙之处在于语言的优美。文章巧用了很多四字词语,使句式十分工整,抓住兵马俑的神态、外貌、动作等来展现每一种兵马俑的特征。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材)(强壮高大),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外貌)。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动作)。学生根据旧知能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这节课要在学生心里扎根的就是语言的魅力。
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的习作整体框架也有,也按照老师的指导要求去写,可就是缺少一些什么,其实这就是语言的积累训练还不够。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讲授课文末尾时,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做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我们也可以训练学生仿句,得到这样的效果: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养精蓄锐,作好下一场战斗的准备;有的围坐一团,好像在商讨国家大事;有的头靠头,神态严肃,好像在传递军中重要情报呢!
光是掌握了写作方法,还美中不足,我们还要留心去训练学生的语言,以达到优美凝练、工整灵动的目标。
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学会分析方法后去赏析文中的其他句子、段落,使他们对文字有兴趣,有感觉。每一类文章都会有属于自己特有的写作方式,这些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这就是语文素养养成的一部分。不管是作者情感的表达,还是环境描写的用意,又或者是优美语句的锤炼,让学生在分析中发现,在发现中记忆,在记忆中提高,在提高中获得审美乐趣。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桃溪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