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生学习动力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5-08 10:53李广道
成人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习动力策略

李广道

【摘 要】学习动力是自考生维持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实地调研发现,一些自考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政府、高校、助学机构、社会和学员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制约学习动力的因素,应采取综合策略来激发和增强自考生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生;学习动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3-0030-04

学习动力是自考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推动力量。探明自考生厌学的表症、原因,寻求解决厌学的根本性措施,重建自考生的学习动力机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自考生学习动力的价值

学习动力是指引起与引导自考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充足的学习动力可以维持、调节、强化自考生的学习活动。学习动力的大小、强弱关系着自考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关系着自考生成才的速度,也关系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科学发展。

学习动力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倾向性结构,具有多层次、多类型、多因素的结构特征。学习动力根据强度分为强动力、中动力和弱动力。学习动力根据来源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根据构成因素分为目标动力、兴趣动力和意志动力。外部动力根据构成因素分为政策动力、专业和课程动力、助学支持动力、社会环境动力等。

二、自考生学习动力问题调研

笔者对自考生的学习动力进行了调查,发放了《自考生学习动力现状调查问卷》。在郑州、洛阳和开封市等地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59份,其中有效问卷588份。

1.学习动力强度数据

“你的学习动力强度”的调查中,主张“很强”的为14.97%,主张“比较强”的为17.35%,主张“一般”的为34.18%,主张“比较弱”的为25.34%,主张“无动力”的为16.50%。数据表明,大部分自考生学习动力较强,也有部分自考生学习动力不足。

2.学习目标数据

“你的学习目标如何”的调查中,主张“岗位需要”的为65.97%,主张“知识更新”的为78.06%,主张“兴趣爱好”的为60.20%,主张“个人发展”的为83.16%,主张“充实生活”的为67.86%,主张“证书文凭”的为45.75%。数据表明,大部分自考生为了适应岗位、知识更新、个人发展和兴趣爱好而学习,也有部分学生为了证书文凭而学,功利色彩浓厚。

3.学习兴趣数据

“你的学习兴趣如何”的调查中,主张“我对专业学习很感兴趣,愿意主动学习”的为14.63%,主张“我对专业学习比较感兴趣,比较主动学习”的为17.34%,主张“我对专业学习感兴趣,想学习”的为33.67%,主张“我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习”的为25.85%,主张“我对专业学习很反感,一点也不想学习”的为17.00%。数据表明,一些自考生学习兴趣比较低,专业学习兴趣缺失。

4.学习意志数据

“你的学习意志如何”的调查中,主张“我学习很努力,能够克服各种学习困难”的为11.05%,主张“我学习比较努力,能够克服一些困难”的为15.99%,主张“我学习努力,能够克服学习困难”的为31.80%,主张“我学习不努力,一些学习困难克服不了”的为25.00%,主张“我学习不努力,学习任务无法完成”的为16.16%。数据表明,自考生学习意志分化比较严重,部分自考生学习意志较差,不能克服学习困难。

5.政策认知数据

“目前自学考试政策如何”的调查中,主张“非常认可”的为12.24%,主张“比较认可”的为15.65%,主张“认可”的为32.31%,主张“不认可”的为26.36%,主张“非常不认可”的为17.86%。数据表明,自考生在国家政策上认识分化比较严重,部分自考生认为国家政策上有比较大的偏差,教育不公平现象突出。

6.专业与课程认知数据

“主考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活动如何”的调查中,主张“非常认可”的为16.67%,主张“比较认可”的为15.31%,主张“认可”的为34.86%,主张“不认可”的为24.66%,主张“非常不认可”的为15.31%。数据表明,自考生在社会助学认识上分化比较严重,部分自考生对主考高校的做法不够满意,影响了其学习动力。

7.助学效果认知数据

“社会助学机构的助学内容、手段、方式如何”的调查中,主张“非常认可”的为14.28%,主张“比较认可”的为14.46%,主张“认可”的为29.76%,主张“不认可”的为28.91%,主张“非常不认可”的为12.59%。数据表明,自考生在社会助学认识上分化比较严重,部分自考生对社会助学感到满意,而部分自考生对社会助学感到不满意。

8.社会环境认知数据

“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就业等环境对你学习的影响如何”的调查中,主张“非常认可”的为11.90%,主张“基本认可”的为13.27%,主张“认可”的为33.84%,主张“不认可”的为23.30%,主张“非常不认可”的为15.65%。数据表明,自考生在社会大环境认识上分化比较严重,一些自考生认为社会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一些自考生认为当前的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考生的积极学习。

9.学习质量数据

“你目前的学习质量如何”的调查中,主张“很好,很满意”的为14.97%,主张“比较好,比较满意”的为16.84%,主张“可以,满意”的为34.01%,主張“不好,不满意”的为25.34%,主张“很不好,很不满意”的为17.17%。数据表明,自考生由于学习动力的差异性较大,学习质量参差不齐,自身满意度差别很大。

三、自考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1.教育公平不足,歧视现象突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在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竞争发展中一直处于比较边缘的地带,无法获得公正平等的社会支持。[1]各种教育形式自成体系,相互沟通不够,限制了一些自考生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自由。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文凭虽然有与其他教育文凭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权,然而社会实际认可度较低,自考生在应聘岗位、工作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常常受到不公正、不平等的待遇。这种社会歧视压制了自考生参加自学考试学习的积极性。

2.主考高校课程内容失当,实践考核流于形式

一些高校自学考试专业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标准制订,追求高深理论、学术研究能力,不考虑社会自考生的职业特点和生活实际。一些课程建设上强调理论的系统性,理论知识往往过时陈旧,忽视技能和实践,忽视独立思考和创新。基于统一考试命题的方便性,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往往使用相同的自学教材,自学教材更新速度过慢。[2]

一些高校对自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重视不够,效果不好。虽然有的专业要求自考生进行实践操作,然而由于办学条件差、实验仪器设备少、经费少等客观因素,导致训练不够,考核流于形式。

3.助学机构条件差,助学效果参差不齐

主考高校因政策规定不能从事所考专业社会助学工作,而一些民办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因办学条件相对较弱不能胜任社会助学工作,一些助学机构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在招生阶段花气力宣传招生,而当生员招来后却乱收费、减少经费开支。

一些助学机构故意压缩正常的助学时数,该开的课程尽量少开,该上的课堂辅导尽量少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职教师较少,一些受聘的兼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助学能力较低,讲课水平不高,照本宣科,助学质量不高。

4.学习主动性不足,意志薄弱

一些自考生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学习规划意识缺失,不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无学习紧迫感。一些自考生专业认同感低,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不知晓专业的特点和学习要求。

一些自考生不会制订学习计划,没有执行学习计划的意志力,常常是得过且过。一些学员独立意识差,意志力弱,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热衷学习外的社交活动、休闲活动。

5.社会环境浮躁,社会认知度偏低

目前的社会比较浮躁,部分自考生学习动机功利化,有着不劳而获的思想,想尽快拿到文凭。一些自考生存在混文凭及格思想,应付助学、作业、考试,学习不用心。

由于社会宣传等因素的制约,自学考试社会认知仍然偏低,不少用人单位、社会群众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感知较少,理解不足。

四、激发和增强自考生学习动力的策略

1.完善终身学习政策,体现教育公平

政策是自学考试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自学考试工作要加快国家层面的顶层法制建设和制度规范建设,对自学考试主办高校和社会助学机构作出明确的行为规定,使自学考试合法、合规发展。

给予自考生平等的社会地位。社会对自学考试证书文凭的使用要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取消对自学考试证书文凭的制度性歧视性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应具有一样的社会地位,自考生应在岗位、考核、晋升、工资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应加快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之间只有实现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终身教育立交桥体系才可能成为现实。国家应当建立国家课程学分库,建设国家课程标准体系,对每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学时、知识要求、能力体现等进行细化要求,并量化赋值,使各种教育形式之间实现学习成果对接。各类学生所接受的不同类型教育形式,可以对照国家课程学分库的标准体系,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积累。

2.把握市场走向,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应深刻认识自学考试的重要性,配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条件。自考考试需要的教室、办公条件应在学校内统一规划。教学所需要的实验室和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教学设施应在学校内统一调剂。教学所需要的师资,特别是专业师资应加强配备,教学支持服务应到位。

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科学设置专业。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员的知识背景,了解学员继续学习的个性需求,并以此确定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打造学员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案。自考生在社会里承担着劳动者、父母等责任,这样的社会角色决定了自考生是为胜任多种角色而学习。自考生的学习是一种问题导向式学习,学习目标是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一种学以致用、即学即用的學习。设置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定位于精英人才和拔尖人才,而是社会大众人才。专业设置要反映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现实,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自考生实际,定位于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的大众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和核心职业技能兼备的“适用落地”人才。

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自考生的职业进展、个人发展、生活需要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自考生的职业岗位需要什么知识、技能,就应讲授什么知识、训练什么技能,体现教学内容的职业化、生活化、前沿化特点。应适当减少公共课、理论课的比重,适当增加技能课、实践课的比重,让自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实用知识。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实验、实践和实际操作的实践课程内容。高校教师在教材编写方面具有显著的知识优势、资源优势,可以组织自学考试教材的选题、编写和出版工作。

实践性课程是培养自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实践技能的必考课程。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应注重测量自考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技能。主考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本校专业和学科特点的实践方式、考核办法。实践教学可以采取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前,应进行动员培训,使自考生明确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和实践要求;实践中,注意培养自考生的独立完成任务、人际合作和沟通、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基础能力;实践考核中,应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考核应科学、合理。

3.加强助学条件建设,提升助学质量

社会助学是连接国家考试和个人自学的纽带,自考生学习效果如何,社会助学是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助学机构数量应增加,助学效果应提高,满足自考生的学习愿望。

经济利益不是社会助学机构举办教育的主流思想,社会助学机构要把自学考试纳入机构的发展规划,保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学所需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助学所需要的师资,特别是专业师资应加强配备,教学支持服务应到位。

认真助学,提高助学质量。助学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师应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助学教学任务。教师应分析自考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确定助学目标;教师应认真备课,把握助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精讲课程内容,使自考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应查漏补缺,促进自考生的进步;教师应与自考生双向互动,共同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把握助学的主动权,激励自考生学习欲望,引导自考生积极学习。

科学管理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动力。社会助学机构应建立教学制度保障体系,构筑教学实时监控机制和反馈机制。社会助学机构应实施教师聘任制度,优先选聘符合条件、教学质量好的教师。社会助学机构应检查、抽查教师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考试等情况,及时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对教学中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对教学效果不好、自考生不满意的教师,应及时调整。助学机构应打造教学名师,提高教师的社会知名度。

建设网络助学平台是缓解自考生工学矛盾的重要措施。社会助学应实行面授助学和网络助学相结合的混合助学模式。网络助学平台应有网络课程、远程教学、教务管理、开放论坛等学习支持功能,网络平台建设可以采用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引进等多种建设模式。助学机构在继续发挥面授辅导作用的同时,应着重加大网络助学平台的开发力度,推出更多适合自考生学习的数字课件,并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让自考生接受远程辅导。

4.提高学习认同感,鼓励自我导向学习

进行专业意识教育,增强专业认同感。自学考试是自考生获得知识、增加能力的重要途径,获得文凭并不是自考生核心的目标。只有知识和能力获得了发展,自考生的职业进展、个人发展才有了更牢靠的保障。专业意识和专业认同感加强了,自考生才能转变学习态度,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

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合理规划学习计划。明确的学习目的是自考生重要的学习动力来源。自考生只有清晰自己的职业进展目标、生活目标、终身学习目标,才能增强学习自觉性。教师应引导自考生制订学习规划并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帮助。学习规划应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自考生应主动克服环境干扰、时间不足、工作忙碌等学习障碍,坚持学习信念,不断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

自考生应实施自我导向学习模式。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自考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引导学习的基本方向。自考生应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围绕学习目标而学;应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应克服懒惰情绪,保持学习毅力;应调整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5.净化社会环境,倡导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理念应成为社会主流思潮。自考生坚持学习正是公民终身学习的具体体现,也是学习型社會理念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浮躁的心态是个别现象,自考生应坚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保持进取意识。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自学考试的管理与评估检查。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进行高校自学考试专业评估,并随机抽查社会助学机构的教学、管理和收费情况,处理不规范行为。

自学考试的社会认知应加强普及。自学考试制度是个人自学与全民终身学习相贯通、社会助学与社会开放教育相贯通、国家考试与国家学习成果鉴定相贯通的教育制度,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历程中有着巨大的适应能力。[3]报纸、网络和电视等社会各种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宣传优秀的自考生、教师和助学机构的典型事迹,强化广大民众的社会知晓度。

【参考文献】

[1]朱海洋.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2]谢清理.高校自学考试主考权问题探究[J].成人教育,2016(7):64—68.

[3]李中亮.自学考试政策的衍变和修改建议[J].中国考试,2014(8):22—28.

猜你喜欢
学习动力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状况调查报告
物理探究性学习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激发国防生学员学习动力的思考
激发和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技巧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因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