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燕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铜罗中学,江苏苏州 215237)
所谓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或者简单学习而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突出初中地理学科深度学习的优势。相对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有如下优势,如下表
表1 初中地理学科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对比
可以看出,深度学习始于浅层学习,生成于浅层学习。但是要求学习者要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结构化的浅层知识,还要求学习者掌握一些非结构化的知识,最终形成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认知知识体系,并灵活运用各种具体情形中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以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教学为例,谈谈地理课堂中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
本节课从运用地图、文字简述等资料概述某大洲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教学目标的制定,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亚洲地理位置的学习,掌握阐述某大洲的位置,具体包括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并具备学会运用地图、文字材料等资料进行分析判别。教科书中“图6.1 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和“图6.2亚洲的范围”成为实现本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其教学策略是让学生观察这两幅地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亚洲的半球位置。
(2)指出并识别亚洲周围大洲、大洋,并指出他们位于北美洲的方位。
(3)指出亚洲经纬度位置的范围。
完成导学:
学生顺利的完成了1和3,绝大部分同学将第2给空着,连尝试都不尝试,就坐等老师讲解。深究其原因,学生没有进入深度学习。
“亚洲的经纬度位置”这部分内容较为理科化,大致按等比方式计算求得,这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在现在这种重结果的时代,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而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源于学生对学习的激情,源于对知识的渴望与需求。因此,如何实现深度学习,那就要首先要做到起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某国风土人情时,提示学生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它在哪里?”,只有解决了“在哪里”解决了“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才能解决众多相关问题的缘由。而“在哪里”,首先是这个区域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同时设计到范围和界线。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能大致决定这个大洲的自然特征,继而影响人文特征。不同的区域,就有不同的地理要素的组合,都极大影响了该区域的特征。当自己掌握了分析经纬位置的方法后,再也不用去死记硬背。
在教学中好多老师还是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详细系统的讲解,从而使学生获取大量知识的教学方法。方法单一、过程简单粗暴,教师在讲台上拼命的讲,学生在下面努力的听,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而言,省去了很多教学必要、高效的环节,同样拥有较高的自由度。但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只处于被动的状态,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提问,没有辩答。这样的过程,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都被无情的扼杀了。譬如在之前讲授“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时,本人也是如此做了,看他们不会,于是马上作了指导,在“亚洲的范围”图中,划出了四至点,然后用等比方式计算求得了经纬度,一手给“包办”了。因此,等到学习学习“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时,学生就习惯性的“坐等”。
要想摆脱这种不去主动思考、思维懒惰的坏习惯,教师必须注意平时课堂上的训练。向学生灌输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不是想着等谁帮你去解决,而应该思考:“如何思考?如何解决?切入点和注意点在哪里?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怎么办?如果不能解决应该如何请教同学或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有了解决的一般过程与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合作学习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形式,它是依靠学生在拥有共同任务、共同学习目标,通过明确分工实现学习目的的互助性学习过程。动力机制是鼓励学生为了集体的利益,兼顾个人的需求而一起公祖,并以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实现学习理想。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常用的教学手段。
在突破“亚洲的经纬度位置”这一难点时,就应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不应该是教师“包办”。讲全班进行分组,并按要求进行分工,如下表:
表2 活动人员安排
由学生推荐,组长一名负责组织,记录员1名,负责记录总结,小组发言人1名,负责展示解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主动探索知识。在这样的共同目标的驱动下,合理分工、相互合作,调动知识储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集思广益,由答案的粗毛坯,通过合作探究加工生成小组的精髓。这样的合作学习主要的优点就是使学生由被动变接受为主动参与。通过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小组无法解决的,其他小组解决,各小组不能解决的老师稍加点拨探究解决。这样的过程,学生对方法、结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属于深度教学,这样的学习属于深度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深度学习的归属就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由“经纪人”向“促进型”转变。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指导探究、自主学习的指路人。学生的身份应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放开手脚,相信学生,让他们自由发展成长。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会自主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学习的过程会影响自己的成长与发展。同时学习的过程就是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这中理念过程中要做的就是创设情境,引导与鼓励学生去探索、体验、感悟、总结,形成学习习惯。这种过程是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唤醒学习潜能、形成学习习惯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创造性思维、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手段。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只能由学生自身来体现。因此,学习需要深度学习,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强调学生的主动的参与和探究发现,通过合作交流与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这一被动学习方式,使之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1] 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78.
[2] 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57-62.
[3] 强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引导[J].地理教学,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