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三角形在中考中的考查要点、呈现形式,并能做到规范答题,减少失分,现撷取2017年中考中两道与三角形相关的解答题,分析解题思路,规范解题过程,提示得分要点.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例1 (2017·福建)如图1,在△ABC中,∠BAC=90°,AD⊥BC,垂足为D.求作∠ABC的平分线,分别交AD,AC于P,Q两点;并证明AP=AQ.(要求: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图1
【思路分析】按作图方法作出∠ABC的平分线,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到∠BPD=∠AQP,再將∠BPD转化为其对顶角∠APQ,得到∠APQ=∠AQP,从而证得AP=AQ.
【规范解答】作图2如下,BQ就是所要求作的∠ABC的平分线,P、Q就是所要求作的点.
图2
证明:∵∠BAC=90°,∴∠AQP+∠ABQ=90°.
∵AD⊥BC,∴∠ADB=90°,
∴∠BPD+∠PBD=90°.
∵∠ABQ=∠PBD,∴∠BPD=∠AQP.
∵∠APQ=∠BPD,∴∠APQ=∠AQP,
∴AP=AQ.
【踩点提示】本题涉及基本尺规作图、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着重考查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作图时,需做到作图痕迹清晰可见,相交两弧要尽量避开图中已有线段,还应注意的是虽然题目不要求写作法,但作图后对所作图形的说明还是必要的,这一点很多同学往往会忽视.此外,本题的证明并不复杂,解答时应做到严谨规范,步步有据,不能随意地省略.
例2 (2017·北京)在等腰直角△ABC中,∠ACB=90°,P是线段BC上一动点(与点B、C不重合),连接AP,延长BC至点Q,使得CQ=CP,过点Q作QH⊥AP于点H,交AB于点M.
(1)若∠PAC=α,求∠AMQ的大小(用含α的式子表示);
(2)用等式表示线段MB与PQ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图3
【思路分析】(1)由“∠ACB=90°,QH⊥AP”知∠PAC、∠Q都与∠APC互余,故∠Q=∠PAC=α,由“等腰直角△ABC”知∠B=45°,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AMQ=∠B+∠Q=45°+α.
(2)连接AQ,由AC垂直平分PQ可知AQ=AP,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QAC=∠PAC=α,结合(1)的结论,可知∠QAM=45°+α=∠AMQ,故有AQ=QM=AP.作MN⊥QB于点N,可证得Rt△QMN≌Rt△APC,故MN=PC=[12PQ],由于△MN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MB=[2MN]=[22PQ].
【规范解答】(1)解:∵∠ACB=90°,QH⊥AP,
∴∠PAC+∠APC=∠Q+∠APC=90°,
∴∠Q=∠PAC=α.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AB=∠B=45°.
∴∠AMQ=∠B+∠Q=45°+α.
图4
(2)线段MB与PQ之间的数量关系为:MB=[22PQ].
理由如下:
如图4,连接AQ,作MN⊥QB,垂足为N.
∵∠ACB=90°,CQ=CP,∴AQ=AP,
∴∠QAC=∠PAC=α.
∵∠CAB=45°,
∴∠QAM= ∠CAB +∠QAC =45°+α.
由(1)知,∠AMQ=45°+α,∠MQB=∠PAC,
∴∠QAM=∠AMQ,
∴AQ=QM=AP.
在△QMN和△APC中,
[∠QNM=∠ACP=90°,∠MQB=∠PAC,QM=AP,]
∴△QMN≌△APC(AAS),
∴MN=PC=[12PQ].
∵∠MNB=90°,∠B=45°,
∴△MN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MB=[2MN]=[22PQ].
【踩点提示】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解答题,涉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等多个知识点,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提出问题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设置了两个小问题,第(1)题较为简单,它的设置其实是为解决第(2)题提供了台阶与抓手,这也是很多综合题常见的命题方法,解题时应予以充分的重视.第(2)题的要求是先“表示”,后“证明”,不少同学在答题时习惯直接推导出结论,从而造成失分,需引起注意.此外,在证明全等三角形时,我们提倡用大括号按顺序列出三个条件的做法,这样做不仅显得条理清晰,而且便于阅卷老师批阅.
学会反思是学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做完本题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若点P在线段BC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上,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感兴趣的同学不妨试一试.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沙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