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探究

2018-05-07 09:36亓榕菲
卷宗 2018年5期
关键词:个案研究失地农民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这个特殊社会群体出现并伴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本文以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为研究内容,以L市X社区为例,通过对该社区内失地农民典型个案的访谈和研究,探讨失地农民子女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关键词: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个案研究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础和保障,农民与土地血脉相连。但城市化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农业用地被大量征用,从土地中被迫剥离的农民,逐渐形成了一个边缘性群体——失地农民。我国失地农民群体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农村土地和农业用地被大规模地开发为城市建设用地,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的失地农民数量剧增,城市扩张与农民失地的矛盾日益凸显,围绕失地农民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浮出水面,如失地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市民化问题等。笔者在对L市S村的村改社区X社区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该社区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由此,笔者以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为研究内容,选取X社区内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典型个案进行了深入访谈和研究分析。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失地农民问题自2000年后逐渐演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涉及多个学科,涵盖不同视角,包括: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研究,如卢海元(2003)认为,征地制度改革要按照“土地换保障”的思路,补偿安置标准要根据其安置的实际成本来确定[1];失地农民就业研究,如王晓刚(2012)从现状、困境与安置模式三个方面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本质是农村土地制度等制度缺陷,应注重城市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失地农民就业岗位供给之间的协调发展[2];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如周军、刘晓霞(2010)指出,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转化存在身份认同、职业转换、文化适应等障碍,要以人为本,从经济、文化各方面实现失地农民的市民化[3]。

(二)失地农民子女教育研究

国内有关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虽涉及学科较多,但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文献较少,研究层次不一,概括为下列方面:失地农民子女家庭教育研究,如刘恩民(2009)在分析失地农民子女教育困境时指出,失地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走向薄弱化和边缘化,归因于失地农民的家庭教育意识薄弱、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社会支持,没有合理的家庭教育体系等[4];失地农民子女学校教育研究,如黄东有(2010)认为,学校要正确发挥教育功能,转变教育理念,着重注意失地农民子女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建设家校联动机制[5];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权益保障及政策研究,如邵国平等(2005)认为,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投资结构、通过教育集团化推广优质教育资源,保障其教育质量[6];苏东海、杨文笔(2007)提出要贯彻“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失地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水平,要大力發展农村教育,提高失地农民子女教育资源的质量[7]。

综上,国内有关失地农民领域的研究虽然广泛且深入,但在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多局限于某个地区或单一领域,缺乏横向的不同区域间及不同领域间的综合研究,且众说纷纭,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二、个案基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L市村改社区X社区为单位,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九户居民(失地农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访谈。X社区原为S自然村,位于城市西南市郊,因被纳入L市新区建设规划,该村集体土地被征用,耕地和宅基地被征用为工厂和建筑用地,S村村民被集体安置在X社区,获得了征地补偿费以及根据原宅基地面积所补偿的楼房。研究对象具有以下特点:研究对象都是原S村的村民,在土地被征用之前,有承包集体土地,有自己的宅基地;研究对象的职业差异较大,失去土地后,有的在城里打零工,没有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收入,有的利用补偿费在城里租房开了店铺,还有些前往其他城市打工,只在年节期间回家探望;研究对象的子女入学情况存在差别,有些在城市核心区学校借读,有些在当地按片划分就近入学,有些由于父母在外打工被送到祖父母家,在外村上学。

(二)X社区附近学校状况

S村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是原S村所建学校。S村中心中学曾改建,规模有所扩大,教师由所辖区教育系统统一安排,但据笔者实地调查,教学水平远低于城市中学。S村中心小学环境较为破旧,师资水平较差,教师中有三分之一是代课老师。金苹果幼儿园在X社区小区内,为民办幼儿园,共上下两层,面积不足100平,教师多数从社区居民招聘,非专业幼师,研究对象中有子女在此幼儿园入托的,表示“并不指望孩子能在(幼儿园)里面学到什么东西,老师都是小区里三十来岁的阿姨,会教孩子什么,能把孩子看好就行”。

(三)研究对象子女受教育状况

九户研究对象共有子女12人,其中入学适龄11人,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适龄子女9人,就读S村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的4人(父母在劳务市场打零工或在蛋糕店打工),就读其他村镇学校的1人(父母外地打工),就读其他市立中学的2人(父母在城里开五金店或公务员),就读技校的1人(父母打零工),辍学1人(父母外地打工)。幼儿园教育适龄的2人,一人就读金苹果幼儿园(父母打零工),一人未入托(父母外地打工)。

三、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个案访谈与分析研究,X社区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求学难、择校难。

访谈对象宋某表示“学校都是按片划分的,我没钱出借读费,让孩子到市里上学,再说我忙着打工,她到城里上学谁接送她……”。城市和农村的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的教育水平远低于城市核心区水平,但是失地农民的子女择校,一般按片划分,去核心区学校要额外缴纳借读费,且核心区学校距离较远,上放学不方便。另外,有些失地农民要去城市或外地打工,他们的子女却因为高昂的借读费不能随父母一起到城市读书,成为留守儿童。

第二,教育资源不公平。

访谈对象王某表示“我孩子是从S村中心中学毕业的,要是村里教学水平行,孩子有可能就考上高中了,不至于现在这样……”失地农民所处的城市边缘区的学校与市区学校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教学硬件、师资水平和教学管理上,失地农民子女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水准的教育资源。

第三,身份认同出现障碍。

访谈对象张某表示“孩子在城里读高中,住校,每次回来都闷闷不乐,问她,她说学校同学看不起她……”失地农民的身份虽然转为城市户口,但尚不能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方面享受市民的待遇,在市民化过程中却屡屡受阻。失地农民子女虽拥有了市民身份,但其爱好兴趣、文化水平与城市同学存在差别,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亦存在障碍,在学校容易遭受排挤,成为边缘群体。

第四,家庭教育明显缺位。

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往往将读书作为子女的主要出路,也会思考如何应对子女教育问题,但由于其文化水平有限,教育观念滞后,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常常爱莫能助。而且失地农民还要将主要精力用于低水平的谋生,这使得他们无法在子女教育上给予更多关注和帮助,消极对待子女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

四、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是根源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过渡形态,是导致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因素。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城市为主导,导致城乡二元对立格局的出现,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都存在不公平和不均衡。在文化层次,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市与农村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失地农民子女的身份认同与市民化过程格外艰难,另一方面,城乡壁垒导致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严重失衡,长期以“城市优先”的教育方针,使城乡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极不公平,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逐渐拉大,农村教育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上都严重落后于城市教育。

(二)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和保障

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但现状是政府给予的政策援助和支持较为匮乏。一方面,政府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不合理,社会保障不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扶助不到位,一些失地农民迫于生计外出打工,留守子女不仅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也缺少教育投资。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没有针对失地农民子女教育的指导政策,对农村教育建设没有专项经费投入,农村学校在教育设施、师资水平、教育资源上明显落后。对失地农民子女择校难的问题也未提供有效解决对策,失地农民子女求学难、择校难、借读难。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失职

在失地农民被动城市化的过程中,失地农民子女面临着城市化和社会化的双重挑战,他们对自己市民身份不够认同,对城市缺乏归属感,与城市同学的兴趣爱好差异明显,同辈群体的交往中受到排斥,渐渐边缘化,易出现心理障碍。但是,学校在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管理上存在失职,缺乏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心理辅导,也没有倾向性的教学帮助。在家庭教育上,由于父母文化程度较低、教育观念滞后,繁重且不稳定的工作也消耗了其精力,使得他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失职,失地农民子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倦学心理,市民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也会出现诸多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所存在的择校难、教育资源失衡、身份认同障碍等问题的根源是城乡二元结构,而相关政策的匮乏以及学校、家庭教育的失职是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现实原因。要改善失地农民子女教育现状,既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格局,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差距;也要完善对失地农民及其子女的扶助政策,提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帮助失地农民更好地再就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合理解决失地农民子女求学难、择校难的问题;还要转变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构建家校联动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J].中国农村观察,2003(06).

[2]王晓刚.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困境与安置模式[J].学术论坛,2012,35(10).

[3]周军,刘晓霞.失地农民市民化身份转换的障碍分析及其对策[J].理论探讨,2010(02).

[4]劉恩民.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5]黄东有.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教育均衡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6]邵国平,许慧霞,夏凤.失地农民子女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以浙江省金华市秋滨街道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05).

[7]苏东海,杨文笔.回族地区失地农民子女教育的调查研究——以银川市为例[J].人口研究,2007(03).

作者简介

亓榕菲(1991—),女,汉族,山东莱芜人,学生,社会学硕士,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资本研究。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失地农民
安第斯高原卡哈马卡排箫个案研究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个案研究
大英县人社局多举措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ICF-CY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个案研究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