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艳丽,张欣,付维佳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湖北 襄阳 441000)
脑卒中为临床一种常见慢性病,疾病早期具病情危重和易变化等特点,且多数患者伴程度不一肢体瘫痪,降低其日常生活能力,临床需尽早开展有效康复护理[1-2]。本文对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5月诊治的脑卒中瘫痪肢体66例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护理方案(常规护理指导和专科健康教育、康复路径护理)的效果、心理状态与Barthel评分予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分析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瘫痪肢体66例患者临床资料,本方案均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象均自愿签署同意书,患者意识清楚,将合并肾肝心功能严重不全者排除,且均和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合[3]。按照临床护理方案的不同分成两组,分别33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0~83岁,平均(59.54±2.05)岁,其中20例脑梗死,13例脑出血;观察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0~82岁,平均(59.52±2.03)岁,其中19例脑梗死,14例脑出血。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案 本研究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指导和专科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常规床上康复锻炼,且强化患者专科健康教育,耐心告之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等。以对照组作为基础,观察组应用康复路径护理,①护理人员于患者入院第1天介绍医院和病房环境,协助做好相关检查工作,对患者文化程度、疾病认知和家庭状况等进行了解,且开展心理护理,知晓患者内心思想动态和压力来源,对其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及时疏导。②护理人员于患者入院第2~4天注重卧床、坐姿平衡和上肢康复锻炼,如进行床上移动、翻身、坐起和坐姿仰俯、倾斜及上肢屈伸、分离等训练,采取循序渐进方式,严格把握训练力度和注意动作的轻柔,1~2次/d,5~15 min/次。③护理人员于患者入院第5~10天加强床上、下肢和下床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单桥、双桥运动和下肢训练,综合伸髋与抬臀及双腿屈曲练习,5~6次/d,15~20 min/次;进行下床站立、屈曲和站立平衡练习,包括伸膝分离和单腿抬升等,发挥家属辅助作用。④护理人员于患者入院第11天到出院强化其轮椅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手扶轮椅缓慢移动,练习日常抓物、持物和饮水、穿衣等,5~6次/d,25~30 min/次。
1.3 临床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4-6]对两组应用效果、心理状态与Barthel评分情况予以观察、对比。按照Fugl-Meyer运动功能表评判患者肢体(上肢、下肢)运动功能,包括感觉、平衡等功能,上、下肢最高得分分别为66分、34分,评分和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成正比。依据抑郁、焦虑自评表(SDS、SAS)评判患者心理状态情况,若得分≥53分,则提示有抑郁、焦虑心理存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按照Barthel指数加以评判,100分满分,评分和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高(P<0.01),见表1。
表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s,分)
表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下肢评分19.14±4.10 26.60±6.45a 5.607 2<0.01组别对照组(n=33)观察组(n=33)t值P值上肢评分25.30±6.20 36.48±8.36a 6.170 6<0.01
2.2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抑郁、焦虑心理评分较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s,分)
表2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n=33)观察组(n=33)t值P值焦虑心理52.50±1.42 33.34±1.20a 59.202 6<0.01抑郁心理51.36±1.22 32.15±1.10a 67.178 6<0.01
2.3 两组Barthel评分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Barthel评分分别为(30.34±10.32)分和(30.15±10.11)分;护理后,两组分别为(52.79±15.64)分、(42.17±11.14)分;可知:护理前,两组Barthel评分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护理后,两组Barthel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显著(P<0.01)。
脑卒中属于世界范围公共卫生问题,指因脑动脉系统出现病变而引发的脑血管闭塞、痉挛或者破裂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易造成脑局部急性循环性障碍,形成以瘫痪为主肢体功能损害;此类病症发病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均较高,且伴随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和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其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临床需积极实施有效康复护理措施[7-9]。为此,本研究对选取的66例行常规护理指导、专科健康教育对照组和行康复路径护理观察组效果、心理状态和Barthel评分进行分析、对比,以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通过分析两组心理状态,结果显示:观察组抑郁和焦虑心理评分均较对照组低,说明脑卒中瘫痪肢体患者应用康复路径护理有利于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36.48±8.36)分与(26.60±6.45)分较对照组高;护理后两组Barthel评分较护理前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更大,与金晓琼等的[10]文献报道结果一致性较高。提示:脑卒中瘫痪肢体患者应用康复路径护理具显著效果,能够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在患者入院第1天,护理人员了解其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等,能够为具体工作开展(包括心理护理)提供依据,强化护理针对性;对压力来源等加以了解,可切实减少其不必要的担忧,且及时疏导患者负性心理,有利于使其保持良好心态,促进抑郁、焦虑心理状态改善[11]。在患者入院第2~4天,护理人员先指导其进行床上移动、翻身和坐姿平衡及上肢屈伸训练,后在第5~10天综合床上、下肢与下床练习等,并对康复训练过程中力度进行严格把握,能够逐渐恢复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及减少损伤,加速康复[12]。在患者肢体功能得到逐渐恢复后,护理人员于其入院第11天至出院这一时期注重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凭借自身力量缓慢移动轮椅,逐渐从抓持物过度为饮水与穿衣等,且充分利用家属作用和多加练习,均能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观察组严格按康复路径进行护理和遵循循序渐进护理,能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其瘫痪状态,加速其康复。由于受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有关本研究患者应用康复路径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待临床补充。
综上所述,和常规护理指导、专科健康教育比较,临床对脑卒中瘫痪肢体患者应用康复路径护理具显著效果,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负性心理,而且能够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1] 秦素萍,高雅琨,高静,等.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计划与居家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1):1337-1342.
[2] 袁修银,任俊翠,刘畅,等.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3):491-493,514.
[3] 蒙彩英,王艳丽.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7,38(4):651-653.
[4] 童莉.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护理干预对中远期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5):2100-2102.
[5] 杨杰妹,潘成艳,叶爱素,等.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0):1430-433.
[6] 洪显钗,舒美春,留盈盈,等.集束化护理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8):950-953.
[7] 张寸,王莉,张琳,等.基于个案管理的我国部分综合医院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现况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6):751-754.
[8] 江思思,沈利平,阮恒芳,等.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与健康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7):849-853.
[9] 林宏春.康复护理程序对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康复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3):3292-3293.
[10]金晓琼,陈欣琼,林斯,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4):373-375.
[11]王雪,洪利,陈建明.延续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及家属负性情绪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9):1437-1440.
[12]游菲,王鹂,马朝阳,等.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8):593-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