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华
摘 要: 整体阅读教学是以“整体”为观照,破除“支离破碎”式的语文阅读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的体验、感悟。挖掘出整体阅读教学的内在意蕴,即注重文本之间的联系,尊重人性及人的自由选择,建立起一个整体阅读群;当前整体阅读教学存在教师整体全局意识不足与应试教育导致教学模式僵化等问题。应加强整体阅读的策略,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改变自身角色;以课程标准为依托,创新阅读教学改革思路;以教材为载体,拓展教学内容。
关键词: 整体阅读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
基础教育改革至今已有20余年。阅读教学作为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备受关注,阅读教学改革在整个改革大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提升语文素养”,通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设计,增加对人自身、对世界、对宇宙的认识,并在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整体教育在此基础上产生,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之间关联的思想”[1],整体阅读教学即通过阅读指导,打破传统“肢解”式阅读教学,以整体为关照,把作品当作一个整体,以学生的体验、感悟为特点,建立起整体联系。教育不是被动地向学生灌输知識,而是向学习者提供生活世界蕴含的经验,并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世界中得心应手地生活。
一、整体阅读教学内在意蕴
100年前英国驻南非大使、哲学家斯马茨(J. C. Smuys)在《整体论与进化》一书中率先使用“整体论”(wholism)这个词。斯马茨说:“即使累积了某部分,也决不能达到整体。这是因为整体远比部分之和大。”整体不是部分的总和,整体由各个部分构成,但是又有超越于各个部分的东西[2]。因此,肢解各个部分是不能理解整体的。整体有特有的“魔力”。
整体阅读教学内在包含体验、把学习者与外部世界、与作品产生的背景、作品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阅读是人们学习的方式,通过阅读,以语言符合为载体,以作品为媒介,深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呈现的情感和思想,建立起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应用的心理过程。
整体阅读教学尊重人性,注重人的自由选择。在整体阅读教学中,不是被动地灌输各种知识,而是从人性出发[3],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给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自由。“我思故我在”,强调我的主人翁意识、我的存在感。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我”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领会、感悟。
在整体阅读教学中,教材的选择不是一个段落或者一篇文章,而是一个单元或者一本书,或者一个时代,教学内容大大拓展了,需要为整体阅读教学进行延伸阅读。建立一个网格化的空间,阅读的作品是整个网格中的一个点,这个点跟整个网格有千丝袜缕的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孤立、单一的作品将不复存在,而是一个整体、系统的作品群。这对教师与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中学语文整体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整体全局意识不足。
整体阅读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将不是一篇文章或者一篇课文,而是一个“作品群”,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相关阅读,为整体阅读教学撒下一张大网。但是我们看到,教师的全局意识还比较薄弱,仅仅就着课本谈课本,没有用整体、全局的观点面对课本。在阅读教学中,把美好文章的“字、句、词”割裂开来,对段落进行分析,把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4],完全失去了美感。这样的教学把课本当作唯一的载体,忽视了课本之外的思想、情感,割裂了作品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忽视了学习者对作品的意义建构与自主创造,导致文本拘泥于课堂,缺乏生动灵性,影响了学习者整体能力的形成。
现行阅读教学往往将教学参考书当作法宝,教师以教学参考书为标准,预设了学习者的体验和感悟,重视学习者的“获得了什么知识”,而轻视学习者“通过阅读能做什么”,一些教师照搬教参的意见,追求统一的答案和结果。部分教师忽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把学习者当作被动的容器,可以不停地填埋各种所谓的“知识”,割裂了学习者与生活、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联系,更是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温情的纽带也割裂了,师生走向对立,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丧失。
(二)应试教育导致教学模式僵化。
应试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是存在的,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考试中要考字词句,我就执教字词句,对症下药。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课题解释—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字词正音—段落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程序式的教学模式味同嚼蜡,上课时老师讲,学生负责记笔记,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讲读轻思考、重分析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顾学生的体验与独立的思考。教师把教学参考书视作典籍,逐步丧失独立钻研教材与教法的热情。
在阅读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住了“字、词、句”,而忽视了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与情感,以及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说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为什么这么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程序式的教学把语文作为一个整体的阅读美感都破坏掉了,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整体性,把本来阅读教学看成一个技术性的工作,而不是一个人文的熏陶与感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不是在校内课堂上一篇课文、一个学期课本学习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大量的整体性阅读才能实现的。
三、中学语文整体阅读教学推进策略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改变自身角色。
以生为本,注重学生体验式学习。学习者不是被动地“被灌输”知识,而是主动的建构学习者。知识、作品在跟学生发生联系之前,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两者发生了联系,学习者经过对知识或者说作品的感知、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读,作品才具备了意义,才能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当然学习者与作品发生联系,也是有一定前提的,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先前经验对作品的理解产生了影响。整体阅读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教育者关照到每一个学习者,并对学习者的发展加以关注。学习者经验的获得、知识的掌握、个人能力的发展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不断“生长”出来的,是在原有知识与经验基础上不断生发出来的,这种生发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而是通过整合后由自我建构出来的。
师生都要改变自身角色定位。摒弃教师的权威地位,突破教学参考书的局限,教师也是学习者,需要不断扩大阅读量,不断进行反思。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对作品与文本进行分析、意义建构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解读,在阅读过程中,按照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动态而创造性地理解,获得与同学、书本、世界之间的联系。同一个作品,不同的学习者因为自身经历不同,对其理解和感受也不一样,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作品呈现的感悟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尊重学习者的不同背景、价值取向,包容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进行多元多维度的评价活动。
(二)以课程标准为依托,创新阅读教学改革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課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整体提高语文素养是根本目标,我们需要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创新整体阅读教学改革思路。突破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纠结,大而化之,进行关联式、整体式的阅读教学过程。在整体阅读教学改革过程中,比如教授某篇章节,先进行全文预览,理清文章的思路,让学生对文章有大致的感知;然后以自身经验为基础,领会文章的主旨,深入理解,再精读,准确掌握的精髓;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把文章放在同一个主题、不同相关主题中进行比较、整体阅读,把文章放到更大背景中,从而实现“跳出文章读文章”,文章能够存乎于心,应用于天下[5]。
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开展整体阅读教学活动。以一种学习者的态度,独立钻研并处理文本信息,重视文本背后的东西,一段节选的文章后面有一篇完整的文章,文章里蕴含了作者的价值观与生存哲学,该如何抽丝剥茧把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剥离出来,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中看待。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有强大的“惯性”,需要教师能改革创新,打破思维定式,突破惯性带来的便利。能够真正认识到阅读教学目的不是教学生会用几个好词,而是为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了他们得到成长,在阅读中借鉴、理解并反思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有大量有效的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关照到自身的成长。
(三)以教材为载体,拓展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有跟人发生联系才具有意义,对事物的理解不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人建构出来的。当然这种建构不是随意的,而是以自身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建构出来的,不是毫无秩序的,需要以自有经验为引导。零散不成体系的知识容易遗忘,只有把相关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建成一个“知识树”,当成一个整体,知识才能与学习者发生联系,并内化建构成经验和新的知识,并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新的知识,达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
阅读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介,对文本进行解读和意义理解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以教材为载体,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学习者的体验[6],品味出作品的情感,融通学习者的情感,形成共鸣,融入情感、心灵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意义,建构新意向。把文本当作整体进行关照,“目有全牛”,融通相关主题知识进行整体阅读教学,实现多元、立体型的教学,鼓励引导对作品内涵进行多元性解读,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并建构起独有的文本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凤霞,崔嵘.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6(30):56-58.
[2]余映潮.设计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12(04):59.
[3]张婷.论语文教学中的整体阅读教学[D].苏州:苏州大学,2010.
[4]周君奇,黄坤鹏.如何开展整体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19):44-45.
[5]程红兵.整体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J].中学语文教学,1999(04):29-32.
[6]钟启泉.“整体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1(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