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方位词“之前”的来源和演变

2018-05-06 18:07范琳
文教资料 2018年2期
关键词:词汇化演变

范琳

摘 要: 合成方位词“之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为了弄清“之前”一词的来源和演变过程,本文考察了从春秋战国到汉代“之前”在文献中的用例,发现“之前”一词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发生了词汇化现象,成了附着在后的表达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合成方位词。此外,除了继承从古至今的表示时间和处所的后附用法外,“之前”在现代汉语中还可以单独使用。

关键词: “之前” 演变 词汇化

方位词是名词的一种,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分单纯词的和合成的两类。单纯的方位词诸如“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里、外、中、内、旁”等。“合成的方位词有的是在单纯的方位词前边加‘之构成的,有的是在后边加‘边、‘面或‘头构成的,有的是单纯的方位词对举合成的”①。本文的讨论对象是在单纯方位词“前”前边加上“之”构成的“之前”这一合成方位词,主要探讨“之前”一词的来源和演变,并分析其演变的路径和原因。

一、“之”、“前”的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对“之前”有如下解释②:

方位词。1.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吃饭~要洗手/一个月~我还遇到过他/他们站在队旗~举手宣誓。注意:多指时间,少指处所。2.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之前:~,我并不认识他。

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可以看出,“之前”一词表达的意义主要还是由单纯的方位词“前”这一构词要素所表现出的“前面”的意义。为了更好地讨论“之前”一词的词汇化过程,我们首先分别对“前”和“之”的语义演变作介绍。

“前”,本作“歬”,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不行而进谓之歬。从止在舟上”。许慎对“前”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其本义应该为“前进”。在文献中的用例如:“脱履户外,膝行而~。”(《庄子·寓言》)“前”字最初是作为动词使用的,由“前进”这样一个表示位移的概念衍生出表示“位置在前”的空间概念。自此,“前”字成了典型的表示方位的词语。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具体用法十分复杂,杨树达在《词诠》中对“之”字的各种不同用法的所做的分类就达十二种之多。根据主要有下列几种用法:

1.作动词。表示“往;到……去”的意思,这也是“之”的本义。如:“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送而见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2.作代词,主要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如:“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闻之死,请往。”(《礼记·檀弓上》)“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诗经·邶风》)郑玄笺“之人,是人也。”

3.作助词,主要为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之”字在古汉语中作助词的用法很繁杂,作为结构助词主要用于:定语+之+中心语、主语+之+谓语、主语+之+介词等结构;宾语(介宾)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作为语气助词之主要用于:时间副词后,凑足一个音节;用于句末,表示语气;用在句中或姓名中,凑足音节、舒缓语气。对于助词“之”的来源,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的认为助词“之”来源于动词“之”,有的认为助词“之”的用法来自于代词“之”;还有的认为助词“之”原本就有,是一个原生结构,不存在来源问题。

以上对“前”和“之”两个独立的词的简单讨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后面两个词复合组成“之前”一词的过程。

二、“之前”的词汇化过程

周代时,“之”和“前”的线性组合主要表现为“之”作为助词使用,“前”还是方位名词,“之前”一词组合用来表示方位,即“……的前面”。

(1)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尚书》)

(2)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山海经》)

以上两例中,“之”前面的词语都是表示处所的名词,“之”前后的词语表现为“定语——之——中心语”的结构关系,“之”被看成是属格标记,表领属。“左塾之前”即“左塾(左侧堂屋)的前面”,“黑水之前”即“黑水的前面”。

春秋战国时,“之”前面的名词范围不再受限于是处所名词,出现在“之”前面的词语可以是表示事物的名词,也可以是表示人的名词。

(3)既退荆师于鄢,将谷,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弱,诸臣不佞,吾何福以及此!”(《国语》)

(4)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谷梁传》)

(5)匡章谓惠子于魏王之前曰:“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吕氏春秋》)

(6)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庄子》)

上述例子当中,“戎马”、“耳目”表示具体的事物,“魏王”、“暴人(施政暴虐的人)”被看成是指人的名词。明显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之”前名词的选择范围开始变大,虽然“之前”一词表达的还是方位概念,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时候“之前”一词虽然也是译成“在……的前面”,但它跟周代“之前”强调两个处所的相对方位,即一个地方在另一个地方的前面是有所不同的,春秋战国时的“之前”已有“在……面前”的意味,如例中的“耳目之前”并不是强调“玩好”和“耳目”的方位的前后,由此可以看出由于“之”前面名词选择范围的扩大使得“前”的语义也发生了泛化。

在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例子:

(7)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韩非子》)

此例中,“之前”一词前面出现了表示時间概念的“三千岁”一词,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之”字已经虚化,“之前”一词也开始摆脱只表达方位概念的局限,开始有了表示时间概念的趋势。

两汉时,“之前”位于指称某一时段的时间词之后的用法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如:

(8)三代之前,盖未尝有。(《汉书》)

(9)千岁之前,万世之后,无以异也。(《论衡》)

(10)小甲申之后,壬申之前,小甲申之君圣贤,严明仁慈,无害理乱,延年长寿,精学可得神仙,不能深学太平之经,不能久行太平之事。(《太平经》)

例中的“三代”、“千岁”都是表示某一时段的时段词,“壬申”则是一个时点词。除此之外,汉代出现于“之前”位置前表达时间概念的手段不再仅限于时间名词,也可以是表示表示事件或动作的谓词性成分,或者是指示代词。如:

(11)武王伐纣,未战之前,兵士乐奋其勇,出军阵前三步,示勇气方将战也,今作乐象之。(《史记》)

(12)在此之前,自此之后,不作信顺,弗蒙厥佑,夭年殒命,呜呼哀哉!(《汉书》)

通过以上文献用例的考察可以看出,“之前”一词两汉时期已经发生了词汇化现象,成了附着在后的表达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合成方位名词。也就是说,两汉时,本来作为标记属格的“之”和原本表示方位名词的“前”字已经通过重新分析而融合成一个双音节的后置词。虽然战国末期已经有“之前”的前面出现时间词的情况(即上文所举“三千岁之前”用例),但是由于只有一例,不具有说服力。但两汉时“之前”的前面不再仅限于是“NP结构”,还可以是“VP结构”,说明“之前”在这一时期的用法已相当完善,“之前”的词汇化过程在这一时期完成。此外,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进程和韵律机制也对“之前”一词的词汇化进程有一定的影响。

以上是对汉语方所词“之前”的来源和演变过程作的一个简单的勾勒,它的词汇化进程大致可以概括为:“NP+之前”表示方位→“NP/VP+之前”表示时间→独立成词。从表达空间方位到表达时间概念,这样的语义转变是怎么产生的呢?对于一个词语义的转变,最经常用到的就是概念隐喻的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思想首先是在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不是语言问题;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之前”一詞从“空间位置在前”衍生出“时间次序在前”的意义,这之间其实暗含着一个概念隐喻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推导,存在这样的两个事物A和B,A的空间位置在B的前面,那么A到达某一目的地的时间势必也会在B的前面,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合理联想成功沟通了空间位置和时间次序,也让我们对“之前”作为一个表示空间位置的方位名词却逐渐衍生出了表达时间概念的意义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之前”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继承与发展

现代汉语中“之前”沿袭了从古至今的后附用法即附着在名词、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构成句子成分,但也表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现代汉语中“之前”作为方所词语表示处所义的用例极少。在本文开头引用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之前”一词的释义中也特意指出“注意:多指时间,少指处所。”这和“之前”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是契合的。“之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固定地用来表达时间范畴,只是偶尔用来表示空间范畴。

通过一开始对“之前”一词的来源和词汇化过程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之前”从古至今都是作为后附词使用的,但近几年来“之前”一词单用的语言现象开始兴起。那么何为“之前”的单用?刘川平将“之前”的单用定义为:“单用不是单独成句,而是指不像‘之前1③那样‘后附,位置相对‘自由,可以充当句法成分。”(刘川平,2007)本文采用刘文提出的看法。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之前”单用的现象在明清的白话文小说乃至近现代的白话文著作中都不曾出现,它真正能单独使用源于20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才开始真正兴起,随后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惯用的语言现象。(黄明明,2107)

根据现代汉语中的语言运用事实,“之前”单用的情况如下:

(1)事实上,要给生物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是极其困难的,之前人类一直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④。

(2)他不愿意透露自己之前经历了什么。他只是不停地哭泣,指责我们残酷,喉中还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3)从考古发现的文字资料来看,秦始皇之前的秦文字中隶书就已经出现了,它萌芽于战国末期,而绝非程邈一人一时所创。

(4)过去10年,人类取得的创新超过了之前90年;过去100年,世界取得的进步超过了之前的900年。

(5)我们立马动身去澳门,在之前我希望大家做好资料的准备,大家上澳门的网站先了解多一点信息,旅游的行程会更加精彩。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之前”单用时不仅限于单句的开头,而且可位于句中的位置。“之前”在句中不同的语法位置时充当了不同的语法成分,例(1)“之前”位于句首充当了句子的时间状语;例(2)位于句中充当的也是时间状语;例(3)和例(4)充当的是定语;例(5)中的“之前”则做的是介词“在”的宾语。

“之前”单用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背后肯定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明显的就是语言的类推机制使然。一提到“之前”,大家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之后”,“之后”出现的时间很早,古已有之,用法也很完备,除了跟“之前”一样作为合成方位词表示处所和时间概念之外,“之后”在现代汉语中也很早就可以作为独立成分使用,由“之后”的单独使用人们自然联想到与之相对的“之前”理应在现代汉语中也可以独立使用。

“之前”一词从一开始只是助词“之”和方位名词“前”的线性组合发展为表示方位概念的词,随后又突破表达方位的局限,兼负表达时间概念的任务,最终在两汉时期完成词汇化过程,成为一个成熟的合成方位名词。而“之前”的单用则是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又一次发展,是“之前”原有意义和用法的多样化的体现,也符合现代汉语词汇日益丰富的发展趋势。

注释:

①文炼.处所、时间和方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9:8.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③“之前1”指“之前”作为合成方位处所名词的后附式用法。

④例句(1)、(2)、(3)、(4)、(5)均来自北大CCL语料库(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吴福祥.汉语方所词语“後”的语义演变[J].中国语文,2007(6).

[3]巴丹.“X之上”与“X以上”之辨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4]刘川平.“之前”单用析[J].汉语学习,2007(4).

[5]黄明明.论方位词“之前”的单用[J].汉语学习,2017(2).

猜你喜欢
词汇化演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