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
摘 要: 杜甫的《登高》作为唐代七律的典范,古今学者研究甚多,研究视角也很多元。作者继承和丰富前人的视角,分别从镜头学和诗歌风格两个角度体味杜甫《登高》中的“詩情画意”,并将“诗情画意”渗入作文教学中,拓宽诗歌教学角度。
关键词: 诗情画意 镜头语言 诗歌风格
《诗情画意》出自于《清平乐横玉亭秋倚》。原意指像诗画里描绘的给人美感的意境,在此文中,诗情画意指的是两方面:诗的情感和如画的意境。中国的历代文人都喜欢以自然景物作为吟咏的对象,从而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蕴。尤其到了唐代,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诗篇已经成熟,其中不仅艺术地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章中。杜甫的《登高》便是一首融情于景的佳作。
一、“诗情”表现在诗风上
“情”作为构思的起点,有“情”情才能生文。诗虽短小精悍,但表达的情感意蕴绝不亚于其他体裁。诗词内容蕴含着诗人的内心世界,诗贵在出情、出理、表意、言志。杜甫的《登高》就很好地体现了“诗言情”这一特点。杜甫是一个风格显著的诗人,一提起杜甫的诗风,就会想到沉郁顿挫,可以借杜甫《登高》的诗风品味“诗情”。
“沉郁顿挫”这四字出自杜甫《进雕赋表》,本是用来评扬雄、枚乘辞赋的词语,但后人用来指杜甫诗的风格特色。在《杜诗提要》中“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情感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情感有关,顿挫与表达技巧有关。由于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大部分诗都有关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有悲慨之感,表现手法曲折多变。《登高》很符合沉郁顿挫的诗风。
诗情表现在内容上。本诗主要内容便是诗人登高临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见,风急天高、白鸟飞回、落木长江、高台,一幅宏大悲凉的秋景图;所闻,猿啸哀、萧萧下、滚滚来,一段雄壮悲切的哀音;所感,悲秋、艰难苦恨、潦倒,一股阴郁消沉的无奈感。诗词内容饱含顿挫之感。
诗情表现在意境上。风是急的,天是高的,渚是清的,鸟是白的。写景的意境都是以浅色、冷色为主,营造苍白广阔的氛围。落幕是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拟声词的使用是具体事物扩大化,有张力。落木不止一处而是一大片,长江不止一支流而是整个河流大支,给人一种深远磅礴之感,气势雄伟。
诗情表现在情感上。后两句的抒情处虽无一字写愁,愁容却满篇,不仅有生活上的消沉抑郁,还有情感上的消沉抑郁。
诗情表现在情节上与音调上。情节上四句起承转合皆妙:首联写景,写出登高所见,紧扣题目;颔联承接首联继续写秋景秋色,秋味深厚。颔联笔锋一转,想起毕生之苦,牵系清思;尾联写眼下之愁,概括所有愁思的缘由起因。音调上符合七律诗的押韵,富于变化,节奏鲜明。
二、“诗情”运用于写作中
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文字的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训练是最基本的。“诗情”是一篇文章的主旨。抓住“诗情”,就领悟了诗的思想主旨,对于学生思想水平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要从一首诗迅速找出主旨,考验的是写作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遣词造句、谋篇构局、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登高》是一首七律诗,语言凝练,结构精妙,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陶冶情操,加强写作者的文学修养,有着很好的效果。抓住登高诗的诗情,便抓住了这首诗的诗眼,将整首诗的情感一并牵起。
(一)对诗词进行诗歌散文化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登高中的细节描写,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让学生将这句诗结合上下句语境写成一段散文,将此诗的情感流露于表层。
(二)引用清词丽句,为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
根据情感表达,选用恰当的诗句应和,在自己的习作中,选用或引用清词丽句。
(三)对于特定时期特殊阶段的文学现象进行归纳,成为自己的话题素材。
对于杜甫的《登高》来说,是唐代的乱世之作,正逢安史之乱,其文和其情都无不透露着家国破碎、心中郁结之情。
(四)对于这类诗词进行归纳,转化为有关的写作素材。
古代通过“登高”这一项活动,表达了个人情感,有思乡、有怀友、有抒发豪情壮志,也有感叹漂泊生涯,这都是登高题材的表意系统。我们可以结合杜甫的《登高》联系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关于登高题材的诗,分析他们的创作缘由、对意象的选择、表达方式和情感及发展演变中的规律进行总结。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相近表意的诗词归为一类,找出情感共鸣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这类体裁,还能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五)深入挖掘引申、衍生著名诗句的意义,使文章凝练有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只有十四个字,古人却从中解读到了八层含义。
三、“画意”表现在镜头语言上
“画意”指绘画的意旨或意境,但时至今日画不仅有绘画,还有影视作品中的画面,如若将诗词教学和镜头语言联系起来,对于教学来说是一个新的突破口。
随着传媒日益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师如何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便成了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对于古代诗词的解读,人们不停地摸索。自从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后,古诗词便和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语言本就是运用形象思维,诗词同样是景物在人脑中的客观反映经过加工处理而来。那么,现代传媒中的镜头语言便为诗词提供了另一个思路,可以渗透于教学全过程。
镜头语言的界定和蒙太奇的界定。镜头语言,就是借助镜头拍摄的一个或一系列客观画面所表达的事实或情感。镜头语言“是电影的基本词汇,是对电影表意进行分析的初试单元”。镜头语言的表达和文学作品一样,有着暗示性、隐喻性和象征性。说到镜头语言,不得不提到蒙太奇。如果说镜头语言是词汇的话,那么蒙太奇就是语法。蒙太奇是一种创造方式。古代的人虽不懂什么是蒙太奇,但是蒙太奇用得出神入化的人大有人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蒙太奇的使用:景别分为特写,近景,中景,远景,大远景。
镜头的缘尽给人的意境不同,在《登高》中,主要采取全景、远景、中景和特写几种景别。每句诗都是一个景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给出一幅辽阔深远的秋景图有着浩渺苍茫的自然天色和意境开阔的画面感。全景的作用是介绍所处的环境,杜甫以一幅秋景起头,画面中作者站在风口,大风起兮衣飞扬。远处传来原声撕裂的叫声,水中小块陆地上鸟回旋地飞着,使人仿佛意置身于秋景之中,作为一片树叶静赏着周围的一切。杜甫引人入境的手法堪称出奇。进而拉近一处而观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景的作用,俗称七分像。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艺术效果,窥一斑可知全貌。但此时的镜头,不仅展现秋景的一部分,更多了些许情,披情入景。镜头语言和文学语言一样有象征性,凡是涉及长江水必与感叹年华易逝有关,用中景诠释也有常用景别的意味。影视作品中常常会有拍长江水的镜头,文学作品中也有常出现长江两词的诗句,便会出现一幅秋叶唰唰往下落,长江的水也是无遏制地滚滚而来。镜头再次拉回远处形成远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迈着沉重而又倔强的步伐,坚持登上高台,望着远处瑟瑟的秋景,婆缩着身子,凝目像在望着某处地方,也许那里有着思念的人或难以放下的事。镜头慢慢地推进,由远及近,画面开始收缩,凝聚的焦点越来越小,使人不得不凝目注视,最后投在一个人身上,那人便是这位老者。风霜爬满了老脸,鬓边的白发随着风飞起了几丝,镜头中只能望着脸的一侧,望着眼中白色和红色浑浊的双眼,已不再明亮,矗立在这风口上。镜头的拉近让人屏住了气,压抑的气息使空气都瞬间凝结。
整幅动态图形成之后,有了一种时空感,将个人的渺小置于广袤无垠的天地间,构成一种视觉上的对比,形成强大的反差,把诗人这种漂泊、多病、落寞与心系国家人民的抱负落空强化,形成一股强大的情感张力。
从镜头学角度看问题,不仅使学生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更使诗呈现画面感,有助于记忆。镜头学对古诗词的理解有着引人入境的效果,接近文本原意的一种解读的方法。
四、“画意”运用于写作中
“画意”运用于写作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在作文教学中,若要有一题多解的能力,就必须先训练联想与想象力。学生的写作过程始终离不开联想与想象,培养联想与想象力的办法是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一)理解象征义。
如果比喻义与本义是有相似特征的派生义,那么象征义就是与本义有间接联系的引申义。有些象征意义是约定俗成的,松柏象征坚贞不渝,竹子象征气节高尚,梅象征纯洁坚贞。但这些象征义学生物不全都是清晰明了,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体悟。教师在教《登高》时可以借助诗里意象教会学生如何了解象征意义,如渚清沙白鸟飞回。鸟是古代诗人常用的物象,鸟飞回教材中翻譯为鸟在疾风中飞舞盘旋。古代诗中写鸟盘旋的并不多,曹操的《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如果迁移到登高更能反映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愿望与抱负。
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不仅出现在登高中,还有唐宝应元年7月客亭中,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不仅把秋天落幕飘洒的盛况描述出来,还象征着仕途看到一丝希望时,每况愈下的仕途与残躯,还要接受各种意想不到的摧残。落木,象征每况愈下的仕途与残躯。不尽长江滚滚来,都是年华易逝,英世伟业的消逝。滚滚长江东逝水,可以加深学生对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理解。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如果熟知和运用象征义,将会增添作文厚度与深度。同时也是训练学生审题时,对题目的剖析多了一个思路。题目中含有象征意义是常有的,发散性思维如何发展,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把文本中的细节作为突破口探究教材。
(二)巧用色彩铺垫。
色彩牵涉的学问很多,包含美学、光学、心理学和民俗学等。近年心理学家提出许多色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理论。他们指出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象征意义,当视觉接触到某种颜色,大脑神经便会接收色彩发放的讯号,即时产生联想,例如红色象征热情,于是看见红色便令人心情兴奋;蓝色象征理智,看见蓝色便使人冷静下来。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对色彩加以运用,勾起人心理上的联想,达到揣摩情感的目的。在写作中如果善用色彩的浓淡渲染情感和氛围,对写作技巧来说便会添色不少。
如《登高》首句虽是写景却有了几个描述词语:急、高、清、白。急、高本就属于形容词,形容一种生动具体的事物。这时与风天联系在一起,使其呈现出一幅壮阔的风景图,且画风不是平静,而是有些深远凛冽。清和白是形容词,但都属于描述颜色的,并且青和白的颜色本身属于冷色系,给人一种苍白无声机的生命感。“清”和“白”主渚和沙联系在一起,都是在偏安一隅的物体。从部分景物的苍白无生机可想天高云远的秋景该是如何萧条不堪。
(三)学会炼字炼句。
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是用准确的字词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因为文章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的,如果在写作的时候用错了词,或者用词不准确,那么内心的情感就无法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词语的同时为学生创造炼句环境。炼句的重点是:炼“主旨句”、炼“中心句”、炼“过渡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句、句子衔接的过渡句。)、炼“修辞句”(如炼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等)
如《登高》中的颔联是一个格式工整的对偶句,对偶句和排比句的作用相同,都是使句式气势宏大。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可以分析其中的语法结构,如果单列出主语和谓语便是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就是一个中补短语,中心语是落木和长江,萧萧下,和滚滚来作为补语,补充说明落木长江的状态。“下”和“来”这两个动词很好地解释了两个中心语落木和与长江的个性特征。还有两个修饰中心语的形容词。不尽、无边,两只有着不尽相同的意味,都是指没有边界、没有尽头。有一种动态的不停歇的摧残之感,不断地消耗留不住的绿色。
颈联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但与上句不同的是颔联写景,颈联移情。首先看一个数量上的对比,古代万和百都是表示多的数量;再说量上形成宏大之感,万里和百年在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描述:万里,地辽远也。百年,暮齿也。这就是说,杜甫把自己的生命意识同时间空间意识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只是“万里”中的“客”。是时间的过客,自己始终战胜不了命运。“百年”之久,在天地间算不了什么,可是杜甫却带着多病的身躯,一个人站在高台上向命运展示自己的尊严。在古代,高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台阶中的高便是生命与尊严之间的较量,这种文化一直影响至今。
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时可以借助读诗词中的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参考文献:
[1]桂全保.古典诗词中的镜头语言[J].新闻前哨,2007(6).
[2]张朝昌.活用蒙太奇鉴赏诗词美[J].文山学院学报,2010(7).
[3]安开明,李家箔.镜头、蒙太奇与语文教学[J].教法与学法,2007(6).
[4]马军.镜头与镜头语言[J].新闻窗,2010(6).
[5]熊芳.让电影走进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