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珉
摘要:西方现代美术的造型表现类型和当代中国画的造型表现类型与人类心理基本机能正好形成对应,即写实手法对应思考,超写实表现对应感情,表现主义对应感觉,构成制作对应直觉。每一种表现类型中,可能呈现出客观的与主观的不同倾向,形式表现的区别也对应着画家外向和内向的两种交替的心理活动。
关键词:美术教育;造型表现;心理类型
一、前言
西方现代心理学家荣格将人的气质归纳为外向性格与内向性格。即在美术实践中,一类创作主体是对趋向客体外在的运动发生兴趣;另一类作者是离开客体而对趋向主体及自己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在运动有浓厚兴趣。深入准确地分析,每一个个体同时都具备这两种形态的心理活动,在复杂外界作用的情况下,这两种心理活动时有强弱交替,在习惯上较为明显地呈现偏向于某种形态的心理倾向,就形成了某种性格类型。借用美国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恩菲尔德对这两种类型的归纳分析和界定:视觉型学生和触觉型学生。
二、西方现代美术表现手法的心理类型
现代美术的诸多表现方式,按照英国现代著名艺术教育家赫伯德·里德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的表现倾向:
1.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和印象派的表现,作者一般趋于对外在的自然世界采取摹写的态度。客观的精确观察态度需要画家附属于客体,客体支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画家的个体气质往往表现在构图和色彩处理上。
2.超写实主义、未来派的手法,显示艺术家自外在世界趋于精神价值。画家往往将自我的本质精神投射入客体,经由客体荒诞的偶然排列的这类表现形态,释放出来画家抑制着的情感。
3.表现主义、野兽派手法则呈现创作主体个人感觉的欲望。趋于客观性的表现派绘画显示出对客体有一种极显著的审美把握力,即心理学家荣格对一般外向视觉型所界定的特点。作者注重的并不是客体表面的外观,而感受其性质,并且进一步舍弃了理性的精神的性质,仅注重感官接触客体所经验的感受,具有痛苦或帶有快乐。趋于主观性的表现派则以画家自己的感受为表现素材,这种基于触觉的内向表现,最极端的例子是那些盲人基于“内心”所创作的触觉画及雕塑。
4.立体派、构成派则是画家对素材的抽象形式及性质的一种直觉观念的表现。艺术家的直觉并不注重于功能等表现以外任何的目标,而关注和谐比例的内在感觉,及其质感、量感、轮廓、色调的具体造型因素。这种内向表现系以纯直觉为基础,立体派时代的毕加索和布拉克的作品是其典型的表现。
三、当代中国美术表现形式语言的心理类型
1.趋于写实主义的表现。一般趋于对外在的客体采取描写的态度,在客观精确的观察中综合表现对象显现的特征,画家的个性情感往往表现在笔墨构图和色彩处理上。如蒋兆和、李可染、陈之佛等人的作品。
2.趋于超写实心理图像的表现。画家往往将自我本性的精神投射入客体,主观组合构建成荒诞的偶然排列,宣泄出艺术家抑制着的情感,形成宽泛或模糊的象征意义。如中青年画家田黎明、卢禹舜、何曦等人的作品。
3.趋于表现主义的表现。趋于外在的表现承接了传统中国画的结构造型观念,具有从局部生发造境的思维定势,即中国画家常说的“笔笔生发”与当面不断对话的制作方式,显示其对应客体的高度生动的写意性特点。如陆俨少、崔子范等的作品。
4.趋于构成和抽象主义的表现。主体的直觉并不对准表现范围以外的任何目标,而表现艺术家对和谐关系或比例的感觉,并体现在诸如形态、颜色、色调、线条和肌理等具体因素上。画家具有把握构成均衡感觉和空间关系、和谐调节美感的理性分析能力,以及对素材或材料生成效果与其抽象意味的一种直觉观念的表现。
四、引导创造的教学方法
中国美术在教学指导中必须明确某种表现手法或创作思维步骤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有价值。画家韦红燕认为:“绘画语言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我们在选择着适合自身的那一种,并以最强的形式结构呈现出来,形成自己表现力最强的语言。”
技术是个人的表现,所以最好的技术便是最易于使个体发挥表现他自己的技术。那么,创作技巧的传授就必须找出适合于学生个性特点的表现方法,各种技能的介绍也必须以培养个人的自由表现、发挥个性气质为前提条件,教学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就三度空间的表现而言,视觉型倾向的学生一旦拿起了易于表达三维空间的炭笔时就会觉得心安,而表现倾向趋于触觉型的学生就会对这种“涂抹”市才料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