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迎 庄红艳 尹冬青 杜 渐 杨 静 贾竑晓*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室,北京 100088;2.北京市大兴区精神病医院二科,北京 102600;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4.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北京 100700)
临床上精神病的治疗主要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易引起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有:口干、鼻塞、乏力、思睡、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等。这些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在临床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程度也有差异,因此确定哪种类型的患者易出现何种药物不良反应,及早预防,对临床的治疗用药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尚缺乏反映这种差异性的应用工具,而中医体质可能能够反映这种差异性,为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了探索中医体质类型与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笔者于2017年2月至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对233例住院患者进行材料收集与分析。
2017年2月至10月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8个病区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年龄为18~60岁,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成瘾物质依赖、严重自杀倾向者。研究组119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66例,为住院治疗过程中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程度较重的患者[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单项分有阳性得分者为不良反应重的组,最高分为33,最低为6]。对照组114例,男60例,女54例,为住院治疗过程中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程度较轻的患者(TESS单项分无阳性得分者为不良反应轻的组,最高分为5,最低为0)[1],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药物剂量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ESS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9,P<0.01)。详见表1。
1.2.1 中医体质调查
中医体质调查应用中医体质量表[2]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的调查。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中标准的计算方法进行,即采用1~5分5段计分方法计分。分别计算各个亚量表的分数和各亚量表的原始分数。把原始分数再换算为转化分数,计算方法为: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由此计算所得各亚量表的转化分数范围为0~100分。
判定偏颇体质的分数标准为[4]: 体质转化分≥40分,判定为是;30~39分判定为倾向是,<30分判定为否;如果所得分值越高,则对应体质类型的倾向度越明显。判定平和体质的分数标准为: 体质转化分≥60分且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30分,判定为是;体质转化分≥60分且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为30~39分,判定为倾向是;不能满足上述条件者判定为否。对于各种体质兼夹同时出现的情况,以其得分最高者作为调查者最终判定的体质类型。若以上条件均不符合,判定为其他体质。
1.2.2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采用TESS进行评估。TESS共33项题目,分为行为毒性、化验异常、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其他6个分量表。0无,1可疑或极轻,2轻度,3中度,4重度。以单项分超过2分为阳性,来进行不良反应程度的评估。TESS得分越高表示不良反应程度越严重。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两组之间不同体质间总体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质在研究组中分布较少,在对照组中分布较多,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质、气郁质在研究组中分布较多,在对照组中分布较少,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和质、阳虚质在两组中分布较多,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在两组中分布均较少,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血瘀质、气郁质均与TESS行为毒性分量表分、TESS总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血瘀质、气郁质的程度越高,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也就越高;血瘀质与TESS心血管系统分量表得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血瘀质的程度越高,心血管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越严重;气郁质与TESS自主神经系统分量表、其他类分量表得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气郁质的程度越高,自主神经系统的药物不良作用越严重,详见表3。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中医九种体质分布状况Tab.2 The percentage and Chi square of 9 types of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tween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
表3 研究组血瘀质、气郁质与TESS各分量表得分以及TESS总分的相关系数Tab.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Blood-stasis type, Qi-depression type and the score of TESS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属于药源性疾病,从中医学的角度看药源性疾病均与药物毒邪损害脏器功能有关[5]。人体受到药物毒邪损害后的不良反应的轻重程度不同,这与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有关。而中医早在《内经》时代已经认识到人体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如“是人者,素肾气胜”(《黄帝内经·逆调大论》),“此人者质壮”(《素问·厥论》),认识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不同体质的人对于不同疾病的反应不同,同时体质在人体的发病及辨证、治疗中均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选取住院治疗过程中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严重的患者为研究组,应用等效剂量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较轻的患者为对照组,应用中医体质量表测量体质,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的程度,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偏颇体质的比例均较高,说明住院精神患者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考虑与精神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且得病之后作息饮食极不规律有关。偏颇体质中血瘀质、气郁质在研究组中的分布明显多于在对照组中分布,且研究组中血瘀质得分与TESS行为毒性分量表得分、心血管系统分量表分及总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郁质得分与TESS行为毒性分量表得分、自主神经系统分量表得分、其他类分量表得分及总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 或P<0.05)。说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不良反应严重的患者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不良反应较轻的患者相比,血瘀质、气郁质两种体质的比例明显高,说明血瘀质、气郁质的患者比其他体质的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不良反应程度更严重。
精神疾病患者多数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药物毒邪长期损害脏器功能,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6],血瘀质的人主要证候是血行迟缓不畅,血瘀质患者受到药物毒邪损害后,药毒瘀阻心脉,心神失养,阳不入阴,神不守舍而失眠;药毒瘀滞血脉,心脏血液营养不足,心不藏神,导致嗜睡多寐;瘀毒热扰心神,神明不宁,瘀血阻在脑窍,则出现兴奋激越或抑郁等神志、意识行为异常等行为毒性的不良反应。瘀毒阻络,筋脉运行不畅,精微物质不达,髓海失养,清窍不利,故作头昏或错厥,出现血压过低;血瘀痹阻经脉,心营受损,化火生风,挟痰挟火,流窜经络,蒙蔽清窍,发为眩晕,出现血压过高;血瘀阻滞,或气郁化火,心脉不畅,心神受扰,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心动过速),并出现心电图的改变等一系列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血瘀质患者主症是血瘀证,而血瘀证是国内外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目前对血瘀证的研究虽然尚不能完全揭示其本质,但一般认为血瘀证的形成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机制失常的病机相似[7],并认为血瘀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8-10]。血瘀质的患者与其他体质的患者相比,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更易出现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气郁质的人主要证候是气机郁滞,发病以肝为主,肝主疏泄和调节情志,多以肝郁为病,气郁质的患者,药毒损伤肝脏,肝失疏泄,表现为情志抑郁,而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若气行不畅,则瘀血内停,瘀于心脉、血脉、脑窍, 出现失眠、嗜睡、兴奋激越或抑郁等一系列行为毒性的不良反应。肝郁气滞,气机不畅,疏泄不及,则脾不运化,胃之腐熟无力,出现厌食、嗳气腹胀等症;而肝气横逆症是肝的功能过亢,疏泄太过,横逆乘犯脾胃,致使脾失健运,胃失受纳腐熟,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疼痛等自主神经不良作用。而肝郁症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中多认为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有关[11]。肝气郁结症的产生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其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能量消耗增加,心血管活动亢进,血液循环加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李运河等[12]对34 例肝郁气滞症和30 例健康人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肝郁气滞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障碍类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出现便秘;唾液分泌增多;胃液分泌减少,可出现恶心、腹泻、厌食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气郁质的患者与其他体质的患者相比,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更易出现自主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目前,中医体质学已经开始吸纳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技术,初步构建了以中医体质为核心的健康状态测评[13],并以此来判定某种体质易患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的倾向,而这也正符合目前国际上关注程度较高的——考虑患者的个体化差异,以制定疾病预防与治疗措施的“精准医学”[14-15]这一理念。而本次研究的内容是中医体质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以确定哪种体质类型的患者易出现何种药物不良反应,做到及早预防的目的,也从药物不良反应这个角度体现了“精准医学”的理念。
[1] 吕俊廷. “333”诊疗模式对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 兰州: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
[2]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4.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4] 赵艳华,陈斌. 运用中医体质量表对警务人员体质类型分布的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62.
[5] 王彦恒.实用中医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84-185.
[6] 唐瑞平.抗精神病药致锥体外系迟缓反应的中医治疗[J].西部医学,2003,1(2):143.
[7] 莫霄云,黄琛,梁劲松.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33):34-35.
[8] 郭慧君, 王知佳. 从微观辨证谈对高血压病血瘀证的认识[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2):391.
[9] 刘玥, 张京春, 史大卓,等. 波动性高血压与血小板活化及其中西医结合干预策略[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7):869.
[10] 彦梅, 李峰, 韩萍. 原发性血脂异常心血管危险分级及血脂指标与中医证候相关性[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893.
[11] 陈青红.肝郁证的宏观诊断标准与客观指标检测的初步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10.
[12] 李运河,成秀梅.肝郁气滞证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1989(5):48-49.
[13] 王琦. 中国式的精准医学:九体医学健康计划[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0):2207-3411.
[14] 焦怡琳,王吉春,张群,等. 中国在精准医学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5):601-603.
[15] 苏晓娜.新型医学概念及医疗模式——“精准医学”[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5):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