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索

2018-05-02 09:59李小燕邢海虹
关键词:师范生技能课程

李小燕,金 莉,邢海虹

(陕西理工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随着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为课程的开发和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地理教学的实质和核心是“地理立人”,通过地理学习形成地理核心素养[1],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环节之一。在党的十九大会议讨论中,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高考制度。学生的高考成绩将会是“3+3”模式,语数外三科外加三科学生自由选择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目的是文理兼修,增加学生选择空间。2017年上海、浙江试点已经落地,经评估取得成功,从试点情况来看,选择地理课程的入数远远高于文理分科时的比例。在新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师的需求较以前传统高考时明显增大,这便对地理师范生的培养数量有了新的需求,同时也对高校地理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地理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中小学地理教师,其教师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地理新课程的改革步伐和教育整体质量[2]。通过对地理师范生培养现状的调查,了解现有的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是否能够满足目前和改革后中学地理教学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高校地理师范生培养的基本情况,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于2016年9月-11月,对陕西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伊犁师范学院等多个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研发现高校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地理教师的要求

(一)要有扎实的地理学理论知识基础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包括学生在学习中所形成的知识能力、价值标准、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时代发展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就不能仅局限于“升学”、“分数”的要求,整天忙于“操练”日益膨胀的题海、不断变化的题型,而应该“以不变应万变”,要加强地理学科专业基本知识、理论的学习。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素质结构的第一点就是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理念,地理教师要完善自身的地理科学核心知识结构,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做铺垫,就能灵活处理教材,把握时机,因材施教,自如地驾驭课堂。中学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四大素养,而地理科学的显著特征就包括区域性、综合型,因此,地理教师要熟练掌握地理学基本知识、理论,并构建起把各个基础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框架和知识结构,进而形成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发展观,指导学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帮助学生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二)要能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唤起主动意识,挖掘其学习潜力为前提,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是实现和支撑的基础,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不仅只是具备传统的语言、教态、板书等方面,还包括导入新课技能、情境创设技能、讲授技能、课堂提问技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尤其是学科特色显著的绘图、识图、析图技能等,中学地理教师要主动的、合理的、创造性的调整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将教学内容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如较好的掌握导入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熟练的掌握提问技能,设置难易适度、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探究,达到解决问题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熟练的专业化教学实践技能将学科核心素养在操作层面上具体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日益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区域性、综合型学科思维逐渐养成,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也不断积累。

(三)要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社会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的创新依靠教育科研,中学地理教师要主动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观念,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反思、积累,以钻研的精神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以敏锐的学术视野去捕捉问题,让自己在课程改革的洗礼中不断成长,促成教学的再次跨越,成为科研型教师。新时期需要地理教师加强教研,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特长选择课题,整理资料,制定实施方案,进行调查分析,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此外,还要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教学,把教材知识设计成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反思,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同时针对问题积极探索研究,改进教学,通过多种教育科研活动,教师的眼界更为开阔,洞察力更为敏锐,教师的成就感得到不断提升。

二、对高校地理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针对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选取陕西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伊犁师范学院等高校的162名地理师范在校生(含151名本科生,11名研究生)和239名中学地理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一)师范生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

新形势下中学地理教学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体现在对地理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上。师范生只有获取深厚、广博的地理学基础知识,理解了知识的本质,并不断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但是,通过调查却发现有43.51%的学生对地理学基础知识、58.64%的学生对地理学基本理论、59.14%的学生对地理学基本思想和方法都是一知半解(见表1),表明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地理学科还缺少整体、宏观的理论认识,对地理学整体本质、科学地位、地理系统的结构与组织、研究目标与原则、学科前沿发展等理论的学习深度、广度还有待加强。分析其原因有:(1)师范生对地理学科缺乏兴趣。通过调查还发现,在校学生有60.49%学生不是第一志愿录取,反映了社会、学校不重视地理科目,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师范专业时不把地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一旦被调配,易对地理专业产生冷漠、不满、抵触的情绪,这会影响到其在高校的学习。(2)师范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一部分师范生大学时代没有科学的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职业定位模糊、被动,甚至应付性的学习、考试,自制力差,信心不足,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较差,对地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易出现不彻底、错位现象。(3)高校管理与课程设置方面不够合理。一方面师范院校长期囿于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学校并没有对师范教育给予应有的重视,很多教育教学活动都被当成了一种既定程序,只是单纯的完成某种早就设定好的任务。致使很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训练都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对师范生教育培养的既定目标[3]。另一方面高校地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不够合理,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课比重较低,对师范生基本地理理论知识的培养欠缺,这些不仅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到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程度。

表1 地理师范生对专业知识了解程度调查表

(二)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仍需加强

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胜任中学教学的教师,教学技能被认为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重要能力日益被高校重视,通过调查可知,在众多影响就业竞争力因素中,有46.0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基本技能是就业竞争的最关键因素,但很多学生都反映高校对教学技能的训练还不够充分,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教学技能和方法的传授,有些学校虽然也教给学生传授教学技能,但大多从理论层面分析教学技能和方法,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性的教学方法的训练,师范专业的师范性表征得不到较好地体现[4]。许多师范生提出教学技能的训练不应该仅停留在传统的语言表达、绘图读图、教姿教态培养、教具制作与使用、三笔字等基本技能方面,新课程背景下还应拥有提高课堂教学应用方面的技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技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的技能、交流、合作与沟通的技能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能等[5]。

(三)教育教学实习时间未能满足师范生的需求

在对实验、野外实习、微格教学、教育实习、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等实践课程影响力的调查中,有76.91%的地理师范生认为教育实习最重要,可是通过对地理师范生所在学校教育实习时间和期望实习时间的调查发现二者有一定差距(见表2)。本科生一般地理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时间以一到两个月的居多(如陕西理工大学地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的第3周到第10周,共八周)。但通过调查可知,有45.06%的地理师范生希望实习时间最好为六个月,甚至有10.49%的师范生期望实习时间为一年,这一结果反映了地理师范专业在实践锻炼、专业实习方面的课时安排还不甚合理,尚未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师范生虽然掌握了地理学科及教育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具有一定的地理教学研究能力,但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尤其在课堂中让学生检验。通过大学的学习,师范生已具备一定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反复的实践——反思——实践,以促进师范生及时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动采取改进措施,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因此,职前的以专业化训练、师范技能综合实习为内容的教育实习时间应适当延长,以不断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表2 地理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调查表

(四)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

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要求较高,高校教师的论文、课题项目等科研成果也很多,可是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过程非常有限(见表3),有53.03%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参与过科研项目研究。高校地理专业的野外考察与实践是其专业的一大特色,地图学野外实习、地质与地貌学野外考察、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和人文地理学综合实习等实践类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动手能力,但很多学生没有进行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思想的探索,仅以完成实践报告结束,在教育实习中,也缺少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深入研究,撰写的论文较少。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促进师范生知识积累、辩证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在当下中学教学中,老师的角色正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教师的科研能力尤其是完成课题情况成为衡量教师地位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其在上学期间缺少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更没有做实验、做课题的系统科研方面的经验,地理教师普遍感到捉襟见肘,科研能力不足。高校图书众多、实验设施齐全,特别是高校教师,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成果,应该多渠道地为学生创造研究的机会,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力,为将来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表3 地理师范生参与科研情况调查表

三、完善高校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增强地理师范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综合素质

高校地理专业开设了公共课、专业课、教育技能课等众多课程,对促进师范生积淀地理学的知识、内涵,塑造较高的地理素养起到重要作用,为他们今后的从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许多师范生在毕业时感觉大学四年时间很快,收获很小,对专业许多领域还一知半解,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足,使高校培养师范生的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积极进行探索研究是一重要方面。高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应该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为前提,激发大学生积极、自愿自觉的心理情感要素,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可从以下几方面改进:(1)为师范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他们科学的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帮助他们及时排解困惑,找准自己的位置,正确的评价自我的优势和不足,联系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制定出合理的近期、中期、远期人生规划、大学的学习计划和目标,鼓励他们形成自我选择、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自主学习能力。(2)培养师范生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积极的适应大学生活。兴趣是行动的先导,有些师范生对地理专业不感兴趣甚至厌学,导致学习热情较低,对地理专业学习兴趣不够,尤其部分被调剂专业的同学甚至有专业排斥心理。这不仅不利于地理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整个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6]。高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面要注意调动师范生“学”的兴趣,多给他们体验、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随着高考改革,地理科目从文科的必考科目变成了选考科目,在高考中的“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但是文理不分科后选考地理的人数远远高于文理分科时的比例,要让师范生看到希望,有信心面对挑战,增强专业认同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培养师范生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习惯,科学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利用课堂、实验室、图书馆、社团活动等多渠道获取知识,并要深入探究,举一反三。(3)改进重结果轻过程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方式。将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特别是发言、小组合作情况、创新性的见解,还有完成作业、和老师交流等情况纳入评价项目,尤其要大力倡导反映师范生主动性学习、探究考证、发展辩证思维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项目,由此综合考察地理师范生的学习动力、能力和毅力,确保高校的教学活动取得实效。

(二)优化课程设置,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1.加强地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培养,这必然要求地理师范生要具备坚实的地理专业知识,精通中学地理教材,掌握地理学科前沿知识及当代科学、人文、技术的一般常识,具备地理认知、推理、空间思维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科内容不断丰富,知识总量迅速膨胀,高校在师范生有限的四年学习时间里,就要把最必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掌握全面的自然、人文、区域、地信等地理基础知识,积淀完整的、牢固的基础框架,以适应部分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因此,要开设全面的基础课,在课时上延长基础知识和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间,减少“深、偏、繁、旧”等理论课程的内容和时间,避免同一知识在多个课程中重复讲解,为学科鲜明的核心理论和基础知识留下充足的时间夯实和巩固。同时要注重培养地理师范生人地协调这一地理学的基本思想,让其回归地理知识本源,把握主干知识,建立起系统、严密的地理学知识体系,了解地理学的思想、分支、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等等。

2.丰富地理专业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改革对师范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信息、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指向更为综合、开放的地理课程和教学实践,提醒关注地理教育中学生发展中的“大问题”[7],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得的知识量大且更新快,师范生的知识半径越大,知识面越广,适应性就越强。高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分析和思维能力,高校要适应他们的需求,开设的课程要丰富开阔一些,促进师范生形成综合性思维。地理师范生在自然、人文课程学习中需要解释、回答许多复杂的自然现象或社会问题,单一的学科知识难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需要师范生跨学科的考虑问题,解决复合性难题。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丰富高校地理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1)要建立网络化课程体系,在传统的地理主干课程的同时,建立各主干课程的分支学科,加强横向的联系。(2)建议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改变重自然轻人文的课程设置模式[8],增加人文课程、社会科学课程,增加哲学、历史、乡土文化、城市规划等知识。和国外相比,国内人文地理学专业普遍师资多但反而学生知识面窄,课程细化、重复设课现象相对严重[9],因此高校要整合资源,精心挑选人文素材、突出精品、跳出“条条框框”讲授的模式,注重学生实际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3)适当增加现代科学知识、地理学前沿知识、物理学、生物学、环境学、航天航空的最新成果,这些课程有利于训练师范生严密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逻辑分析能力。(4)开设几门可以打通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以美国在一个理科的综合教材为例,阿西摩夫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列,它从一滴水讲到气候,讲到地理环境,讲到生态的变化,讲到物理影响、化学分析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10]。地理专业可以适当开设这种综合性课程,这将有助于地理师范生综合的、整体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体的把握客观世界。

3.增设规范选修课程内容

在国外高校,选修课程的比例往往是最高的,选修课对于拓宽学生知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个性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在地理教育专业课程上,要设置地理各专业分支方向的选修课,在非专业方向也要设置多样的选修课,比如新兴地理学、传媒地理学、人居地理学、饮食地理学、文学地理学及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变化、新型城镇化、国土资源调查等方面都可设置选修课程,让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选择。在学习方式上,除必修课的一些课程依靠教师系统讲授外,学生应采取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如听讲座、阅读专业期刊文献、写论文、写读书笔记、网络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担问题、共享成功等灵活的学习方式,灵活的方式能激发地理师范生的灵感,带给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陕西理工大学在地理科学(师范类)培养中积极调整了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在开设的科目数量上大大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的选修课基本与必修课持平,专业课程的选修课数量超过7门必修课,开设了13门,除了传统的选修课——综合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自然灾害学、自然资源学,还开设了乡土特色显著的秦巴山地自然地理,应用实践性强的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生态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区域经济发展专题、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以及地学理论性强的课程——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全球环境与环境变迁、地理学思想史,在教师教育方向,也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书法基础、普通话水平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学地理教材分析、教学艺术专题、学校与班级管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三)提高地理师范生教育教学应用能力,加强与中学教学的衔接

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中提出发展所需要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11],师范生的应用能力主要反映在教育教学能力,所谓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成效和质量的、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是一般能力合理整合和特殊发展,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反映教师职业活动要求的能力体系[12]。提高地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改进:(1)要加强教育学科的教学,师范生的培养要面向市场、面向中学教学,地理师范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和广博的知识面的同时,必须具备胜任教学的专业技能,师范生教学技能,是指就读师范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为今后从事和胜任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运用教学技能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13]。教学不是把知识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内容,因此要从课程内容上增加教育学科、中学地理教材法、中学生思想教育等相关课程,同时,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革新,要改变过去主要讲授抽象的理论,用概念套概念来研究问题的方式,建议通过一些教学实况,或点评地理师范生的实景演练,和师范生一起定性、定量的分析某种教育现象,联系实际,找出原因和解决措施。(2)全面提升教学技能的实践训练,加强教学基本功、教学技巧课程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导入、提问、探究方面的技能课程学习也要深入开展。不应该只是在特定的学段学习,更要在后期的教学中、作业中不断加强、细化。尤其要在地图感知技能方面多角度训练,积累感性材料;多层面练习,强化地图思维;多渠道思考,充实心理地图[14]。同时还要培养师范生从学科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3)要适当增加师范生实习的时间,加强与中学基层教研机构的联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15]。通过教育实习实践,师范生能在教学实景中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如何把地理知识按照其内部的逻辑关系,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传授给学生。同时带队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在实习期间,还可进行一些教育学课程的学习,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4)地理教育专业应增加地理学研究方法、地理应用技术类课程,提高学生利用学科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相应的地理实验课和野外实践课,如水循环模拟实验、土壤侵蚀坡面实验、小流域模型、利用GIS对某区域调查等。

(四)提升地理师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师范生除了要有广阔的视野,还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16]。师范生的培养不仅是通过他们记忆性的学习来完成,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塑造其独立的思想和质疑精神,对地理学科形成批判性思维。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1)高校教师要通过布置论文调研报告等研究性作业内容,引领师范生紧跟地理科学及地理教学最新形势,不断增强科研意识。(2)积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实践,上传学习任务清单、课内学习资源、课外拓展资料、布置作业、交流反馈;运用实用性强、操作简单、互动性强的手机APP辅助教学;运用RS、GIS获取数据、建模分析,提升师范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为毕业后开展翻转课堂奠定基础。(3)鼓励师范生开展实验和试验。高校教师要鼓励师范生大胆的利用地理学的方法开展实验和试验,改进或设计实验,用数据、用过程去验证假说、预测结果,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出新方法,高校教学活动要从单纯性知识传递走向通过研究创造性活动去探索地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4)引导地理师范生进行课程开发。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新课程观的革新要求中学老师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如今校本课程在各个中学也逐渐落地生根,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形成校本教材,以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要,从而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和个性化[17]。可以尝试让学生编写课程开发方案,开发乡土教材,2017年高考大纲已明确指出“地理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为了适应未来教学工作需要,师范生要进行乡土案例的选择与确定、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的遴选与整合、乡土地理课程结构的设计与编排等,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菊,徐志梅,舒建秋.从主题教学走向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地理教育,2016(2):4-6.

[2]吕清华.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评论,2017(2):166.

[3]赵子龙.用微格模式强化师范生技能训练之探析[J].知与行,2017(6):74-78.

[4]李连英.教师教育改革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内涵、问题与对策[J].济宁学院学报,2015,36(2):62-65.

[5]张波,季素月.课改背景下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内涵探究及培训模式建构[J].杨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3):82-85.

[6]刘俊娥.地理专业师范生专业素养培养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173-174.

[7]林培英,张冬梅.漫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J].地理教育,2016(3):4-6.

[8]张广花,张倩倩,胡良民.关于高校地理师范生素养的调研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5,38(3):415-420.

[9]刘云刚.21世纪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的探索[J].人文地理,2012(2):156-160.

[10]金忠明,葛大汇,唐安国.衡山夜话——50教育问题纵横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12]顾玉兰.构建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加速师范生教学能力成长[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3(2):28-30.

[13]杜杰.多学科背景下学生主体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65-68.

[14]马强,马建宁,王丹.构建心理地图——今日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技能[J].地理地育,2014(Z2):119-120.

[15]刘洪超.教改视域下免费师范生培养问题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0):75-76.

[16]王云彪.教师教育中创新勇气的激发与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4(8):77-81.

[17]李红.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6(5):29-34.

猜你喜欢
师范生技能课程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拼技能,享丰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