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建,邓新桃,赵建祥,刘传红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兴化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70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又称慢性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的慢性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慢性肺心病在感染、缺氧、酸中毒等情况下可引起心律失常[1],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房性心律失常,比如房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也可出现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少数患者可以出现严重心肌缺氧,导致心室颤动。本研究应用稳心颗粒治疗慢性肺心病频发房性早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慢性肺心病频发房性早搏患者92例,其中男58例,女34例,年龄56~82岁,病程(3-17)年。随机分成两组,各4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肺心病符合《内科学》肺心病诊断标准[2]。房性早搏依据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符合《美国心脏病学杂志》制定的心律失常诊断标准[3],所选病例排除以下情况:患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严重心功能不全者;药物及电解质紊乱导致房性早搏者;神经异常状态导致房性早搏者;内分泌疾病所致房性早搏者;甲状腺功能紊乱、肝功能异常者。
观察组予常规治疗+稳心颗粒;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胺碘酮,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抗炎平喘、止咳化痰、纠正心衰等综合治疗;稳心颗粒(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Z10950026),1袋/次,3次/d,以温水冲服);胺碘酮(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3254),第一周1片/次,3次/d,第二周改为2次/d,第三周改为1次/d维持;两组以4周为1疗程。
监测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胸闷心悸)、动态心电图疗效(房性早搏)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疗效显效标准为动态心电图提示房性性早搏完全消失或较前减少90%以上、胸闷心悸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标准为动态心电图提示房性早搏发生次数较前减少介于50%~90%之间、胸闷心悸症状改善;无效标准为房性早搏发生次数较前减少小于50%或无变化、胸闷心悸症状未见改善。
采用SPSS l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的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比较 [n(%)]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1%,对照组为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 [n(%)]
观察组出现1例胃肠道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肝功能异常,2例甲状腺功能紊乱,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胃肠道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明显低于对照组(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我国慢性肺心病是中老年的多发病、常见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病,其并发的心律失常既是肺心病病情反复发作、加重的因素之一,也是肺心病致死的原因之一。肺心病频发房性早搏的临床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心悸等,使患者的质量生活降低,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入院率及死亡率。
肺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临床上多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维拉帕米、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这些药物可抑制窦房结或心脏的传导功能,导致新的心律失常的发生,如窦性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部分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5,6],故在临床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本研究采用胺碘酮治疗肺心病频发房性早搏设为对照组,旨在探讨稳心颗粒治疗肺心病频发房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稳心颗粒是由我国中医研究院自行研制的抗心律失常中成药,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等制成,其中三七、甘松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7],党参能补肺生津,治疗肺气虚、咳喘;黄精具有耐缺氧,增加代谢,改善微循环作用;稳心颗粒对房性早搏疗效好,可能与稳心颗粒具有心房选择性钠通道阻滞有关[8]。稳心颗粒显著改善患者胸闷、心悸症状,治疗房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胺碘酮组,药物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表明稳心颗粒在治疗肺心病频发房性早搏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临床上应用稳心颗粒治疗肺心病频发房性早搏,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率及肺心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1]钟南山,刘又宁.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01-606.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3.
[3]温特斯,美国心脏病学杂志[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98:56.
[4]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案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405-412.
[5]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5.
[6]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0.
[7]郭继红,崔长琼.抗心律失常中西药与离子通道[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5-126.
[8]郭继红.中药稳心颗粒作用机制新突破[N].医师报,2011-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