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分析形势的方法

2018-05-01 20:48雷西发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

【摘 要】 本文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分析形势的五个方法: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形势;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形势;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形势;矛盾分析法;利益分析法。旨在帮助引导大学生掌握形势的发展规律,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势与政策;唯物史观;方法论

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面临的一系列人生难题,实现培养千百万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但部分教师在组织“形势与政策”教学时,习惯于采用单通道的“填鸭式”教学法,机械的“就事论事”,而忽视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大势”的方法,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式地告诉学生事实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探究影响和制约形势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学会分析形势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科学的认识论工具。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形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行动指南。正如革命导师列宁指出的:“在这个由一块整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从客观实际出发,就是要客观地分析和看待任何事物,要具有时空意识和条件意识,一切以时间、空间和条件为转移。

“形势”原意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本文所说的形势,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科技等客观事物发展的现状和可能呈现的趋势。形势在时间上是瞬息万变、相互影响的,在空间分布上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在内容上是相互关联、错综复杂的,在层次上是主次有别、作用迥异的。形势的演化和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无论人们在主观上承认还是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形势随着时间、空间、环境和诸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形势的发展变化,总要从一个阶段达到另一个阶段,从旧阶段到新阶段。在形势演化过程中,复杂的形势并不是杂乱无章的,那些具有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就是形势的规律性。遵循形势的规律性,人们就可以对形势有条件地控制或因势利导,就能科学分析和把握形势,择其有害而避之,择其有利而用之。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2]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中国最大的实际。因此人们看问题,分析形势,真抓實干,谋划未来,就要找准这个客观基点。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经济、军事、外交等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和特征。这些新变化、新特征,就是中国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和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实际,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形势,准确做出了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民众需要从时空的大角度审视中国的发展。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中国发展阶段的进一步具体化。民众只有从这个实际出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在理论上做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做出前瞻性安排,这就是更好地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

二、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形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观点揭示,人们面对的物质世界及其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识的。分析形势,就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抓住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在了解个别事物时,要关注它同周围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时,要综合考虑它与别的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人们应该对事物不同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避免主观任意性和随意性,反对形而上学静止的、孤立的观点。唯有如此,才能对形势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判断。可见,联系的观点是正确分析形势的重要方法。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期盼的新盛世,在追梦的历史征程中,树欲静而风不止,如何确保国家安全是当下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审时度势,科学地判断了当代中国的安全形势,明确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3]在总体安全体系中,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内容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并通过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国家的安全系统。因此,应当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国家安全问题,要确立“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新型国家安全观。[4]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新对策,要将非传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范畴,使之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片面地理解国家安全问题。国家安全和利益与每个公民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

三、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形势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从形式上看,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办任何事情,都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分析形势,就是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观察事物的现状、了解它的过去,更要预测它的未来。弄清了事物的来龙去脉,人们的思想才能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才能积极地、能动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历史已经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5]不了解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就不知道中国道路是怎样曲折发展而来的,更不会对未来充满自信。所以,民众看问题、分析形势,绝不能割断其发展的历史过程。

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形势,就要求人们必须准确判断事物所处阶段的地位、状况和作用,来确定人们对事物的准确态度,才能做出正确决策。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利益冲突在所难免。迫切要求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分析和正确地判断国内外形势,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借鉴、吸收人类已有的优秀文明成果,善于总结在实践中涌现的好经验、好方法,扩展新视野,提炼新理论,这样才能走得更加长远,计划才会更加完善,奋斗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四、矛盾分析法

恩格斯说过: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 [6]P416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最根本的观点就是矛盾观点。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主要就是教导人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矛盾,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恰当方法,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形势的发展变化,就是各种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在复杂事物形势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矛盾是无处不有时时有,其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的这种特性,要求人们分析形势时,面对相互矛盾着的众多事物,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即问题的中心,只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这样才能恰当地制定各种方案,有效地解决问题。腐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顽疾,在任何国家及其组织中,都存在着腐败的可能性,腐败与反腐败永远是一对矛盾,可见腐败问题绝不是社会主义的“专利”。同时人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的中国还存在滋生腐败的条件,腐败出现了新特征,腐败分子的手段也可能更“高明”、更隐蔽,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反腐败斗争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态势。反腐败要抓主要矛盾,解决了主要矛盾,就能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重点和路径。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央提出的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就抓住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纲”。各级党委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是关键,纪委要围绕“敢监督、能监督、善监督、严监督”等关键点,切实履行监督责任,形成合力,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就能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就等于抓住了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因素、力量,就控制住了局势的发展。这就要求人们在工作中、在分析和判断形势时,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建成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连续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作为过程而存在,是通过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得以实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强和谐因素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每一领域均有自身的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就会产生,尤其是中国社会当前处于新旧体制的转换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各方面的问题都凸显出来,矛盾异常尖锐和复杂。虽然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统筹把握,协同发力。人们分析当前形势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有科学的方法,分清主流和支流,有重点、分步骤地化解各种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上新台阶。

五、利益分析法

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共同本质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指南。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唯物史观认为,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利益冲突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利益决定思想,决定并支配政治权力和政治活动。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利益理论,也非常重视利益分析方法。把唯物史观的物质利益原则转化成考察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这就是利益分析法。利益分析法,就是以个人、单位、地区或国家对物质利益的依赖和追求为客观根据,对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的方法。遵循利益分析法,通过了解社会各种实践活动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助于人们清楚地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判别社会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利益分析方法在社会领域和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人们把握国内国际利益格局,正确制定战略的十分重要的工具。纵观国际国内形势,世情、国情已经并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党中央高瞻远瞩,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评估,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怎样看待国际环境对实现中国梦的影响。总的来说,目前国际形势对中国还是比较有利的,机遇仍然大于挑战,要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但是,人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环境比以前更为严峻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绝不会从内心认可一个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遵循利益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处理国际事务时,把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作为根本原则和最高目标。中美关系经历了几十年风風雨雨,两个大国能够实现握手,跨越意识形态的鸿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国合作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能够使国家的根本利益最大化,从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开辟了探索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分析形势的方法还有很多。要达到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形势的目的,不应拘泥于某一种分析方法,而要适当选择、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形势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8]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把握形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总揽全局,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8] 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24/c.

[3][4] 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OL].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18/c.

[5]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7-20/c.

[6][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雷西发(1961-)男,陕西大荔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科部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