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茂刚 廖雨 龙文明
摘 要: 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有两项重大战略实践,一是向下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二是向上实施“双一流”建设计划。这使得地方本科高校面临转型发展和内涵提升的双重压力和挑战,作为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高校的凯里学院积极而审慎地响应转型发展,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三大路径推动转型试点,在立足服务民族地区的应用转型实践中夯实了内涵式发展基础。
关键词: 民族地区;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1-0036-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1.008
2014年的中国高等教育界,影响最为深刻的改革关键词是“转型发展”,此后全国范围内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各种研讨和实践探索风起云涌,陆续推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甚至有的连校名也直接改为“xx应用技术学院”。推动数量庞大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下“立地”的应用转型实践事关国计民生和教育改革全局,撬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深刻变革,这无疑是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场伟大战略实践。地处民族地区的凯里学院是2006年升本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校以积极而审慎的态度决定主动响应“转型”,从调研入手加快研究“转型”之策,2016年得到省教育厅支持列入向应用型转变的省级试点高校之一,展开了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一、地方本科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理论分析
(一)地方本科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的政策导向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进一步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阐明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确定了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主要任务、配套措施和推进机制,明确了转型发展的政策引领。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分析
1.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孟庆国认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基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拥有与综合性大学同等效力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孙诚认为:推动这类学校(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最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不是传统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是叫技术技能型”。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目的就在于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础。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基于以下现状:一是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多,但与社会人才需求有差距;二是地方本科高校专业设置趋同,大多无办学特色;三是地方本科高校定位不明确,陷入发展困境。
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思路。在三部委“指导意见”中有清晰的表述:坚持顶层设计、综合改革;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坚持省级统筹、协同推进。
4.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进展。自2013年6月28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以来,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陆续加入。2014年4月25-26日,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驻马店举行,共有178所高校参加,达成了应用转型共识。特别是三部委指导意见出台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全面铺开。
总之,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战略举措,必要性和重要性毋容置疑。凯里学院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和全面指导下,及时启动了转型发展试点工作。
二、凯里学院应用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
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凯里学院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三大路径推进转型试点工作。
(一)学科专业转型发展实践
学科专业建设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探索学科专业转型,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凯里学院对现有学科专业设置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从贵州省、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尤其是“五个一百工程”、“五张名片”、“三大战略”和战略型新兴产业等对相关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现有学科专业设置与现实人才需求存在的差距,确定学科专业转型的方向和路径。
1.学科专业现状分析。截至2016年,学校设置43个本科专业涵盖10大学科门类,涉及28个一级学科,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发展的专业体系。但存在以下问题和矛盾:一是覆盖学科门类较多,而专业类和专业点数量偏少;二是专业布点集中在传统专业,尤其是师范类专业;三是基础学科专业相对较强,工学专业发展起步晚,专业布点少,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四是优势专业数量偏少,总体实力相对较弱。
2.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新要求。凱里学院是黔东南州唯一的普通本科高校,黔东南州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生物多样性优势和城镇化加速是培育主导产业的重要基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村落数量居全国地州市之首,具有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独特优势;黔东南是全国的重要林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2.8%,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施秉云台山世界自然遗产,使之成为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屏障,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的最好条件,是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最佳选择地;城镇带州战略的实施以及以凯里城市经济圈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加速,建筑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强劲。黔东南“十三五”期间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和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必然带来主导产业快速生长及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凯里学院建构起相应的学科专业体系。
3.学科专业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学校确定学科专业转型发展的方向是突出地方性,即不断提高学科专业设置及建设与地方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契合度,逐步贴近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科专业转型的思路是“师范做精,民族做特,工科做实”。第一、做精师范教育专业,引领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实行部分师范专业隔年招生,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使师范专业在校生数降至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从数量上保证“少而精”;成立师范做精改革领导小组,组建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含初高中和中职教育)三个学段分别培养,做到师范专业教育与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衔接,全面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师范教育传统,突出教学基本功训练,狠抓学科教学法师资队伍建设和集中教育实习指导,培养基础教育卓越教师。第二,做特民族学科群专业,提供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我校民族文化学科群专业具有师资、资源和平台优势,着眼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科研支持,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重点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意”人才,主动适应文化产业发展人才需要。第三,做实工科专业,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充实工科师资,加快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改善实验實训条件,创造条件申请工程认证,按国际工程认证标准(华盛顿协议)培养国际认可的工程师。
(二)人才培养转型发展实践
1.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方向。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以致被诟病“制造失业的工厂”。因此,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转型发展的落脚点是地方性,其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落脚点就是应用型,即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是“脚踏实地”的高素质建设者,不是“眼高手低”的“接班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难题。
2.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转型的路径依赖。从国家政策导向到地方实践探索的共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转型的路径依赖。对于升本十余年的凯里学院来说,人才培养转型极为艰难,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支撑体系较弱,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师资队伍还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等。
3.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方向是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思路是“进一步准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支撑体系”。一是培养目标锁定“德育为先,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校训是“立德树人,自强奋进”。学校以品德优秀、能力过硬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据此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并实施教学。二是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办学,实践育人”。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怎样培养人”,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摒去“关门办学、书本育人”传统模式,坚持“开放办学”,面向世界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坚持“实践育人”,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习实训和实践学时学分,通过实践在“做”中巩固知识、增强本领、发展素质。三是培养去向紧扣“就业导向,职业取向”。按职业能力培养人才,能够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毕业生就业,既能解决生计“养活自己”,减轻家庭负担,进而反哺家庭,脱贫家庭,提升幸福指数;又能满足人才需求,补充高素质劳动者,贡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凯里学院人才培养转型始终坚持就业导向、职业取向,在考虑国家需求和地方需要前提下,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创新创业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师资队伍转型发展实践
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师是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因素,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转型。
1.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学校升本以来,教师数量增长较快,从300余人增至900余人。但学历、学科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总量上师范类教师比例偏大、工科类教师比例偏小,具有实践经历、工程等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偏少,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主要问题还有:教师数量增长较快与青年教师比例过大、教师总数较大与新办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学历与能力不对称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进人“重数量、轻质量”、用人“重学历、轻能力”、管人“重引进、轻培养”和留人“重奖励、轻激励”。
2.师资队伍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学校师资队伍转型发展的方向是突出“双师型”教师培养,即在教学方面既能承担理论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并具有职业资质、实践经历和行业背景。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是“整体提升,优化结构,强化实践,突出应用”。明确目标“整体提升”,建设高素质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制机制,组建教师工作处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着力推动教师专业整体发展和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坚持持续“优化结构”,包括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专业、学缘和年龄结构,也包括专任教师、实验教学人员、政治辅导员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结构,四支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实验教学队伍严重短缺、专职政治辅导员流失过快,教学管理队伍“双肩挑”比例过大。重点“强化实践,突出应用”,促进教师教学转型,增强教师实践能力、行业背景和工作经历,主动转向“双师型”教师,能更好地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工作;鼓励教师科研转型,从关门搞纯理论研究到走进行业企业,转向地方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研究,教师融入行业企业发挥服务地方作用是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方面。
三、凯里学院转型发展实践的初步进展及启示
凯里学院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三大路径推进转型发展试点,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进展,夯实了内涵式发展基础,为融入高等教育的另一场伟大战略实践即向上“顶天”建设区域“双一流”作了必要准备,也得到几点启示。
(一)应用转型试点的初步进展
1.学科专业更接地气。通过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专业转型试点项目、院系整合和实施“师范做精、民族做特、工科做实”改革工程等,教师教育、民族文化和应用工学三大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雏形已现,大健康学院、大数据工程学院、民族文化艺术学院等新学院的成立,州级智库“黔东南发展研究院”、黔东南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研究中心的落户,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苗族侗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省级平台作用的突显,学科专业的地方属性更加清晰、服务黔东南更加脚踏实地、立足民族地区更加稳当,凯里学院的黔东南特质日趋浓厚。
2.人才培养更趋实用。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优化、实践教学支撑体系建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省级大学科技园、双创空间、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相继建成,入围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首批试点院校、“高校數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项目合作院校、“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试点院校和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院校等项目的实施,全面引领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质日益凸显。
3.师资队伍更加实干。转型前师资队伍的主要问题在于“能说不能干、会教不会做”。通过“送出去”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请进来”引入行业企业专家作兼职教师与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坚持开展暑期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一批批教师深入乡村田野调查、出任乡镇科技特派员、挂职基层扶贫干部和企业技术人员,一批批教师外出攻读学位和访学深造,大多数教师主动融入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双一流”项目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实践中,一大批“能说能干、会教会做”的教师成长起来,师资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实干”特质越益彰显。
(二)几点启示
凯里学院应用转型发展实践还是进行时,但其初步进展对民族地区本科高校应用转型发展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应用转型必须是国家引导、省级统筹、学校主动。试点表明,转型不在于学校更名,也在于是否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而在于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争取省级支持指导,并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积极而审慎地确定转型发展顶层设计,扎实有序推进实质转型。
第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是突出“地方性,应用型”。转型就是使学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地方发展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从而获取地方最大程度支持;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使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高度吻合;转型发展就是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发挥中全面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第三,地方本科高校应用转型发展,学科专业转型是基础、人才培养转型是核心、师资队伍转型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专业设置建设更加贴近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地方人才需求,使师资队伍建设更加贴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科技需求。
总之,凯里学院的转型试点,只是提供了民族地区本科高校“要不要转型”和“怎样转型”的实践路径,深入的实践还须继续。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2-26/5887245.shtml)
[2] 焦新.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负责人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3-12-31.
[3]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的讲话[EB/OL].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http://61.234.152.118/xwzx/xnxw/4941.html).
[4]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1.
[5] 刘博智.178所高校发布《驻马店共识》推进向应用技术转型[N].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404/t20140428_579672.html).
[6] 武国定发挥政府作用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EB/OL].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信息网(http://www.cnhei.com.cn/News/20140428/201404281149091811.html).
[7] 蓝方,常红晓.鲁昕: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做职业教育[N].中国远程教育杂志,2014-03-23.
[8] 贾东荣.省属本科院校转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东高等教育,2014(4).
[9] 李宝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与路径—以武夷学院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4(2).
(责任编辑:蒲应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