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存 董丽锋
摘 要:看图习作是教师提供一幅或多幅图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根据观察到的内容或领会到的意思并根据命题要求来写一篇习作。从富于感性的形象特征图画入手,论述了提高第二学段看图习作能力的几个侧面:提高对图画的观察力,以提升看图习作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加强对生活与自然的理解与认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高学生看图说话、看图习作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看图习作;想象能力
从看图说话、看图写话再到看图习作,这是小学生学习内容与形式的一种自然延伸。看图习作是教师提供一幅或多幅图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根据观察到的内容或领会到的意思并根据命题要求来写一篇习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主要从提高习作兴趣、把握习作内容、激发学生想象、锻炼习作语言等几方面提出了要求。看图习作恰好从具体可感的图画入手,贴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征,容易引发习作兴趣,引导他们初步认识与领会生活内容,激活他們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增进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促使他们进行一些初步的理性思考,能引发他们对生活、自然的无限情趣。
一、从读图环节入手,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引发学生看图习作的兴趣与自信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在习作教学开展之际,教师要引导学生能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图画,准确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看图习作之初,教师向学生提供的首先是一幅或多幅形象、生动、有趣、可感的图画。面对图画需要学生学会观图识图,逐渐弄明白图中画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比如,三年级上册习作三看图写话《美丽的大森林》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画观察春天的森林是什么样的,图画中都有哪些景象。通过观察,了解图画的内容,并把图意说清楚,最后把说的过程写下来,培养他们看图习作的兴趣,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经验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加强对生活与自然的感受与认识
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清图画的意图,围绕重点,抓住中心,根据图意发挥合理的想象,展开书面表达。
(一)引导学生弄清图意,把握准图画的中心,确定文章的框架结构
在弄清图意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把握准确图画的中心。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从六要素入手,要求学生认真读图识图,弄清楚在图上看到什么,通过对人、时、地、事等要素的分析把握图画的中心。
要帮助学生慢慢梳理看图习作思路与框架结构,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学生面对图画是否能很快梳理出一个看图说话、看图习作的思路框架,至关重要。如,在讲解看图习作《美丽的大森林》时,就要引导学生采用总(有几种景象)—分(树、草地、河、天与小动物)—总(大森林如何)的行文思路与框架结构,表达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以及小动物的主题。
(二)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看图习作最容易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因为从图画到话语到书面文字往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虚到实的过程,需要学生对人物对话、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对有关的细枝末节进行丰富与补充,创造与生发,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比如,看图习作《美丽的大森林》中,图画是黑白的,草、树、花、天空什么颜色都需要学生借助联想与想象去丰富补充。
(三)引导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小学生看图说话、看图习作都是建立在学生感性、经验、兴趣、感受的基础上,教师从培养学生习作情感入手,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展开对生活、自然的理解与认识,逐渐引导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变化。基于第二学段学龄儿童身心特点,对于这个变化过程还不能操之过急。如看图习作《美丽的大森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与认识就有待学生慢慢领会。
三、提高学生看图说话、看图习作的语言表达能力
看图习作,需要做好语言材料的积累工作,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学与用的紧密结合,学到了有新鲜感的词句就马上去用。经常如此做,对语言的敏感就逐渐形成了。如看图作文《美丽的大森林》中同样描写树木,但不同的学生用的语汇却不相同。如茂盛、繁密、葱葱茏茏、郁郁葱葱等,其中有些语汇就能给人以新鲜感,让人印象深刻。
现代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提高第二学段学生看图习作能力也是顺应这样的新要求的。在看图习作展开过程中,如果能引发学生看图习作的兴趣,注重提高学生对图画、生活、自然的观察力,学生的认识与理解能力,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学生看图习作的语言表达能力,看图习作能力的总体提高才能真正落实,看图习作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显示出来。
参考文献:
[1]吴艳玲.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4(3).
[2]秦增彦.浅谈小学看图作文的教学[J].学周刊,2014(15).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