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与TNF-、IL-10、NO 的关系

2018-04-27 05:36王青沃铭毅沈彦贾鹏强
现代实用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期组乳酸杆菌双歧

王青,沃铭毅,沈彦,贾鹏强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1]。UC症状以腹泻为主,也常伴有腹痛、便血、呕吐等症状。有研究认为[2],UC的发病与肠道菌群的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肠道内寄生着10万亿个细菌,它们能影响体质量、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和自体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还能控制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在炎症性肠病状态下,肠道菌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4]。本研究探讨UC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分析其与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0及一氧化氮(NO)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的UC患者86例,均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中UC的诊断标准[5];排除有心脑血管等疾病患者,近期使用抗生素患者,有腹部手术史患者。按照疾病状态分为活动期组(41例)和缓解期组(45例),并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活动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9~46岁,平均(33.6±6.7)岁。缓解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1~44岁,平均(37.3±7.1)岁。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6~48岁,平均(36.9±7.5)岁。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

1.2 方法

1.2.1 肠道菌群检测 收集研究对象粪便0.5 g,于小瓶内加入4.5 ml厌氧稀释液,震荡至粪便均质化。准备7个无菌试管,按照10倍稀释原则稀释直至达到10―8,再取20 l接种于不同培养基中。肠球菌采用需氧培养基培养,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采用厌氧培养基培养。1.2.2 炎症因子检测 抽取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 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0的水平,采用硝酸还原酶试验检测一氧化氮(NO)的水平。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3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

表2 3组TNF-、IL-10、NO变化情况

表3 肠道菌群和TNF-、IL-10、NO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3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 活动期组肠球菌、大肠杆菌数量均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均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数量均明显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均P<0.05);缓解期组和对照组在肠球菌、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3组TNF- 、IL-10、NO变化情况活动期组TNF-和NO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均P<0.05),IL-10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均P<0.05);缓解期组和对照组的TNF-和NO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缓解期组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肠道菌群和TNF-、IL-10、NO相关性 UC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与TNF-、IL-10、NO水平具有相关性。见表3。

3 讨论

UC属于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便血,结肠镜下可见直肠部位溃疡形成,病变可延伸至近端结肠。有研究表明,不同时期的UC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会发生改变[6]。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可分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有益菌,也被称为益生菌,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等,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有害菌,如肠球菌等,数量一旦失控便会大量生长,可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或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中性菌,如大肠杆菌等,是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许多问题。各种细菌在消化道系统中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维持机体动态平衡。有研究表明[7],在肠道炎症性疾病状态下,肠道菌群会影响肠黏膜的免疫系统功能,进而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UC的发生。本研究显示,活动期组肠球菌、大肠杆菌数量均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均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数量均明显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均P<0.05),说明活动期UC患者体内肠道菌群数量发生改变,使原有的平衡被破坏,且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肠球菌等有害菌数量增多,导致肠黏膜功能减弱,引起肠道发生炎症反应[8]。

TNF-是重要的炎症启动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形成,在细胞急性反应、凋亡等过程均具有重要作用。IL-10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在肠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O广泛存在于胃肠道、食管中。Ikonomi等[9]指出,NO 在UC患者肠黏膜组织中合成增加,提示可能参与UC致病过程中的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本研究发现,活动期组TNF-和NO水平均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P<0.05),IL-10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均P<0.05),说明UC可导致TNF-和NO水平的增加以及IL-10水平的降低。本研究还发现,TNF-和NO与肠球菌、大肠杆菌呈正相关(均P<0.05),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呈负相关(均P<0.05),即TNF-和NO水平越高,UC患者体内的肠球菌和大肠杆菌数量越多,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数量越少;IL-10与肠球菌、大肠杆菌呈负相关(均P<0.05),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呈正相关(均P<0.05),即IL-10水平越高,UC患者体内的肠球菌和大肠杆菌数量越少,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数量越多。

综上所述,UC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发生改变,活动期UC患者变化程度更加明显,且通过测定TNF-、IL-10、NO的水平可有效评估UC患者病情。

参考文献:

[1] 解春静,庄彦华,栾雨茏.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免疫因素的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29(8):889-892.

[2] 金博.肠道菌群移植与溃疡性结肠炎[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25(1):23-30.

[3] 李贞贞,王影,唐立.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27(11):1350-1354.

[4] 褚源,王巧民.不同分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黏膜相关菌群的变化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49(10):1444-1447.

[5] 胡品津,钱家鸣,吴开春,等.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3,8(1):61-75.

[6] 刘志威,王学群,李甜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25(5):554-556.

[7] 陈玉霞,詹学.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8):1561-1566.

[8] 崔路佳,王裕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J].海南医学,2014,25(20):3014-3016.

[9] Ikonomi E,Rothstein RD,Ehrlich AC,et al.Measurementof 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asamarker of diseaseactivity in inflammatoryboweldisease[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Pancreatology&Liver Disorders,2016,3(1):10.

猜你喜欢
期组乳酸杆菌双歧
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与阴道乳酸杆菌关系的Meta分析
重症流行性出血热患者PBMC 中Fas/FasL 表达及免疫机制研究*
低水平HBsAg患者纤维化分期特征及其与血小板的相关性分析
癌胚抗原、糖蛋白抗原联合检测对不同分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与慢性肾脏病患者矿物质代谢紊乱的相关性研究
大熊猫阴道源乳酸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母乳婴儿源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
H+-ATPase对于双歧杆菌的耐酸性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