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芳
摘 要:对于小学中年段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中年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關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有效方法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中年段,学生对于语文都有了独特的感悟,智力也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理解能力在这个阶段也会不断提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提升。
一、放开双手,给予学生阅读空间
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于阅读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惑。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回答问题,不能够产生自己的见解,使学生被迫接受千篇一律的观点,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独立的阅读空间,使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例如,在学习《她是我朋友》的时候,在课文中,小男孩在抽血的时候哭泣了,但是想要隐藏自己的哭泣。我向学生询问:“小男孩为什么要哭泣呢?有个学生回答:“在课文中,医生说,小男孩以为自己要死了,所以非常害怕。”学生的回答缺乏认真的思考,于是,我又问:“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如果你们自己是小男孩,你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刚开始,学生都表示认同之前同学的看法,不愿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开始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来思考,使课堂讨论氛围非常活跃。通过放开双手,给予学生阅读理解的空间,不再用固定化的框架将学生的思维框住,能够使学生开启新的思维方式,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兴趣引导,调动学生阅读热情
很多学生认为阅读理解大部分都是固定的模板,缺少趣味性,因此不愿意主动在文本阅读中进行分析和理解,往往直接等着教师的答案,对于阅读缺乏热情,也不愿意涉猎其他的文学作品。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从而在文本分析中实现理解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触摸春天》的时候,由于学生没有“盲”的概念,所以对于故事的主人公缺乏共鸣。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味道和声音来判断是什么。我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频,有的学生听到了鸟叫声,有的学生听到了风呼啸的声音,有的学生听到了树叶哗哗响的声音,有的学生听到了下雨的声音,有的学生听见了青蛙呱呱叫的声音。我向学生询问:“在听过了这么多声音之后,同学们能否判断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有的学生回答说:“当我听到风呼啸的声音的时候,我想到了每到秋天的时候,风总是非常大,树叶哗哗落下。因此应该是秋天。”有的学生说:“我听到了青蛙呱呱叫的声音,妈妈说青蛙在夏天的时候才会出来,因此应该是夏天。”我对学生总结道:“当我们拥有了健全的五官时,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更加全面,而课文中的盲童,在双手的帮助下,抓住了一只蝴蝶,从一只蝴蝶看到了一整个春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动啊。让我们深入到文中,体会盲童安静的世界。”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入到了阅读中,从而提高了阅读理解教学的有效性。
三、技巧探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在进行阅读分析的时候,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分析和概括,而缺乏一定的技巧和章法从而使阅读成为语文学习中的“老大难”。教师应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对文本进行剖析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时候,一开始我让学生先进行默读,对课文进行简要的分析,实现初步理解。学生反复读文后,脸上却显露着茫然的神色,仿佛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于是,我建议先弄清楚每个自然段的含义,把每个自然段的含义理清,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全文的基本内容了。然后再每个自然段中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并进行自我解答,从而对自然段中的内容进行深刻掌握。有的学生在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要称伽利略为辩论家?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对第一自然段进行了阅读,并发现,原来是因为在上学的时候,伽利略经常提出连老师也回答不了的问题。跟随这个思路,学生继续对其他自然段进行学习,实现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通过教师的阅读技巧指导,能够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从而实现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总之,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于语文学习有着极大的正面影响,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掌握小学中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训练,使学生的文本解析能力得到提升,在兴趣的引领下,扩大阅读面,并且能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实现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提升,实现语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94.
[2]韩燕芳.生本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华夏教师,2018(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