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贞玲
摘 要 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方便。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加愉悦的学习体验,建构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网络技术;初中地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9-0116-02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日益深入,现代科技也不断进步,教育工作者着眼于现代技术并用其进行了多方位的教学优化。现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通过网络方便查阅相关资料,资料有图像、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学习的地理知识通过链接网络资源,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可以极大地增加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2 基于网络环境,引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即由学生自发进行学习,获取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能力,为长期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基于网络环境开展自主学习,还可以使学生熟练地使用网络,增强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增强课堂趣味性[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利用网络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下展开积极思考,可以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主要讲解了降水的形成、等降水量的含义、降水类型等,和上一节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内容安排有着相似之处。首先,利用网络搜索下雪、下雨、下冰雹、下雾等图片,并为学生展示出来。学生提问:“老师,我们这节课不是讲降水吗,为什么还有下雪和下冰雹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水有什么形态呢?”学生回答:“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也就是冰、水和水蒸气。”然后就有学生想到了:“降水不是只包括下雨,雨、雪、冰雹等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上都是降水。”
然后,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为学生展示从网上搜索来的某个地区最近一年的降水量的资料,让学生思考:“怎样能更加直观地看出降水量的变化呢?”教师画出一个坐标轴,于是有学生想到:“可以用坐标图表示,横轴是月份,纵轴则是降水量。”学生在搜索来的资料的启示下进行了有益的提问和思考。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借助网络为学生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很容易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
查询资料,自我建构 对于地理知识而言,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网络上整合了各种知识与信息,学生利用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查询相关资料,完成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
如“海陆的变迁”一课讲解了很多理论知识,如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海陆变迁的相关资料。有的学生从网上搜索了相关的视频,认真观看了《地球历纪海陆变迁史》,记录了从前寒武纪到2.5亿年后的地球历纪的海陆变迁史;有的学生从网上搜索了海陆变迁有哪些分类以及各自的成因,掌握了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海陆变迁,以及生物、地震、温度变化等引起海陆变化的原因;还有学生去中国知网等网站搜索论述海陆变迁的论文,了解南海的扩张过程。在学生搜索的这些资料中,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等理论已经包含在其中,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这些理论,而且在搜索和整理的過程中构建了自己的关于海陆变迁的体系构架。
学生自发自主地查询资料进行学习,可以完成自我建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习是出于自身需要,学生可以获得更加愉悦的学习体验。
多向互动,解决疑难 利用网络,教师可以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答[2]。
如“地球和地球仪”一课主要对地球和地球仪进行讲解,介绍了平均半径、经纬线等描述地球的方法。学生首先认识了地球仪,很轻松地识别出这上面的大陆、海洋以及河流等,观察了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经纬线。但是学生在学习经纬线时遇到较多问题,有时可能不能及时和教师见面,让学生在QQ群将问题反馈给教师,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其他学生也可以得到启发。比如有的学生留言:“经线和纬线总是分不清楚。”回复:“经线指示的是南北方向,而纬线指示的是东西方向。”有的学生提出:“经线的长度是固定的,而纬线的长度是不固定的。”等等。
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遇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利用网络,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方便地向教师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也获得提高。
3 基于网络环境,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即学生多人进行合作展开学习,“人多力量大”这一俗语也巧妙地展示了合作学习的强大作用。基于网络环境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资料整理和综合能力。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搜索资料并进行分析,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呈现树形任务,由浅入深 在基于网络环境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布置树形任务让学生合作完成,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展开由浅入深的学习,合作学习时的分享与讨论也会推进学习的深度。
如“地形和地势”一课主要讲解了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并介绍了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首先通过网络搜索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准格尔盆地等相关的图像和视频资料并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合作讨论我国地形类型的分布;然后展示人们在草原上牧羊,在平原上耕种等图片和视频,要求学生合作讨论地形类型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最后,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了各个地形下最适宜的生活和生产的方式。在这堂课中,学生合作学习,从表面的分布问题,深入到对人类的影响问题,最后得出有意义的结论[3]。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了由浅入深的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网络则对学生任务的完成起到助力作用。
进行资料分析,发现规律 利用网络,学生可以方便地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单人分析这些资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合作学习进行资料分析则会大大提高效率,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
如“气候”一课主要讲解了气候的相关知识,其中涉及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气候中气温和降水的特点,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具有典型气候的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这一工作的任务量较大,因此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中有学生负责气温的调查和分析,有学生负责降水的调查和分析,最后进行统一讨论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各个气候的特点,并发现我国拥有显著的季风气候。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资料分析合作学习,发现规律变得容易得多,学生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4 基于网络环境,开展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相对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更进一步地搜集资料和展开思考。网络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基于网络环境,通过穿插主题和学以致用两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
穿插专题,凸显系统性 基于网络环境开展探究学习时,穿插一定的专题活动可以凸显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对先前所学知识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
如在教学“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专题时,笔者在之前的教學中曾经多次强调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是总归不够系统化,只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因此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分析探究我国的地理差异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有哪些例子,自然因素又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并思考划分区域的依据以及怎样划分更加合理等。通过探究学习,由“中国的地理差异”所展开的对于自然要素、人类生产生活、区域划分等的分析探究,串起相关的知识点。
在专题活动中,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进行探究学习,可以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深入思考,综合基础知识,体现地理知识的系统性。
学以致用,强化应用性 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网络,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机会则变得更多。
如“水资源”一课主要讲解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分析了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讨论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这一课的知识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鼓励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知识,分析生活中以及网络上出现的水污染、水浪费等问题,并探究相应的解决措施,尝试将这些措施反映给当事人,努力做到保护水资源。有学生看到贴吧里有人浪费水,还玩得不亦乐乎,就在网上发帖,分析水资源的宝贵,呼吁人们保护水资源。还有学生批判了网上发现的水污染的行为,并向相关部门举报。
地理知识本就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网络更是开拓了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渠道,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应用性。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优化教学。基于网络环境,通过创设情境、查询资料和多项互动开展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自我建构、解决疑难;通过树形任务和资料分析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发现规律;通过穿插主题和学以致用开展探究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从而使得地理学习更有趣,使得地理课堂更加缤纷多彩。
参考文献
[1]刘存英.信息网络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5):42-43.
[2]徐坤,刘春玲.基于网络环境的初中地理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7):63-64.
[3]王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优化初中地理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