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文 学
(许昌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许昌 461000)
周颙约生于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十八年辛巳(441)一岁
周颙生年,史无明文。
《南齐书》本传:
颙少为族祖朗所知。解褐海陵国侍郎。
海陵国者谁?《宋书·海陵王休茂传》(《南史·海陵王传》略同):
孝建二年,年十一,封海陵王,食邑二千户。大明二年,以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北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五年夏四月丙午,雍州刺史海陵王休茂杀司马庾深之,举兵反,义城太守薛继考讨斩之。
《宋书·孝武帝纪》(《南史·孝武帝纪》略同):
孝建二年秋七月癸巳,立第十四皇弟休茂为海陵王。……大明二年四月甲午,以海陵王休茂为雍州刺史。……五年夏四月丙午,雍州刺史海陵王休茂杀司马庾深之,举兵反,义城太守薛继考讨斩之。
《宋书·萧惠开传》:
与汝南周朗同官友善。……大明二年,出为海陵王休茂北中郎长史、宁朔将军、襄阳太守,行雍州府事。……还为新安王子鸾冠军长史。
周颙当由周朗引荐,与萧惠开相识,大约在大明二年(458)四月至大明五年(461)四月之间。
《梁书·武帝纪》:“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周颙家世当属甲族,若以二十岁时由萧惠开推荐解褐为海陵国侍郎上推,周颙当生于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至元嘉十九年(442)之间。究竟周颙在哪一年生大抵接近历史实际呢?
《南齐书》本传:
胤兄点,亦遁节清信。颙与书,劝令菜食。曰:“丈人之所以未极遐蹈,……丈人于血气之类,……丈人得此有素,聊复寸言发起耳。”
《南史·何尚之传》附《何胤传》,《广弘明集》第二十五卷周颙《与何胤劝令菜食书》:
汝南周颙与胤书,劝令菜食。曰:“……丈人于血气之类,……丈人得此有素,聊复片言发起耳。”
周颙致书劝令菜食,是何点抑或何胤?《南齐书》《南史》孰是孰非?
《梁书·何点传》:
天监三年,卒,时年六十八。
《南史·何尚之传》附《何点传》:
天监二年,卒,……点弟胤。
《梁书·何点传》附《何胤传》:
胤字子季,点之弟也。……中大通三年,卒,时年八十六。
《南史·何尚之传》附《何胤传》:
中大通三年,卒,时年八十六。
《南史》之《何点传》仅记“天监二年,卒”,不著年岁。而由《梁书》之《何点传》“天监三年,卒,时年六十八”上推,何点生于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梁书》《南史》《何胤传》皆记:“中大通三年,卒,时年八十六。”由此上推,何胤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6)。
由上文已知,周颙当生于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至元嘉十九年(442)之间。从而可知,周颙年齿小于何点而长于何胤。周颙在《书劝令菜食》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称“丈人”。“丈人”在古代是对长者的通称。虽然何点年齿长于周颙,以丈人称之,已觉不很适宜,但周颙又岂能对年齿小于他的何胤称丈人呢?《南齐书》与《南史》《广弘明集》孰是孰非,不言而自明。清人严可均独具慧眼,在编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时,选取《南齐书》周颙《与何点书劝令菜食》,而摈弃《南史》和《广弘明集》周颙与何胤书,是很有见地的。
今姑定周颙于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由萧惠开引荐解褐为海陵王刘休茂侍郎,时年二十,上推,则周颙生于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如是,周颙年齿长何胤(446—)五岁,小何点(437—)四岁,而长张融(444—)三岁,长孔稚珪(447—)六岁,与沈约(441—)同庚。窃以为周颙生于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大抵是接近历史实际的。
曹道衡、沈玉成以为周颙生于宋元嘉十八年,未附详考[1]279。
按:杜晓勤《周颙行年略考》(以下简称《杜考》)以为周颙“生年当在元嘉十年至元嘉十二年间 (433—435)”[2 ]。如是,则周颙年齿长何点二至四岁,他岂能在《劝令菜食》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称何点为丈人呢?显然,这是值得商榷的。
宋文帝刘义隆二十五年戊子(448)八岁
从外氏臧质得卫恒散隶书法学之。
《南齐书》本传:
少从外氏车骑将军臧质家得卫恒散隶书法,学之甚工。
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甲午(454)十四岁
江州刺史臧质拥戴南郡王刘义宣起兵争位,兵败祖孙三代被杀,这给年少周颙的心灵投下了阴影。
《宋书·臧质传》:
臧质,字含文,东莞莒人。父熹,字义和,武敬皇后弟也。与兄寿并好经籍。……质年始出三十,屡居名郡,涉猎史籍,尺牍便敏,有气干,好言兵权。……会义宣既有憾于世祖,……质因此密信说诱,陈朝廷得失。……狼狈举兵。……队主裘应斩质首,传京都,时年五十五。……质之二子二孙未有名,同诛。
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庚子(460)二十岁
解褐海陵国刘休茂侍郎。
《南齐书》本传:
解褐海陵王刘休茂侍郎。
周颙在海陵王府颇受萧惠开赏异,携入蜀,为厉锋将军,带成都县令。惠开家素事佛,周颙尔后精研佛理,似当受其影响。
《南齐书》本传:
益州刺史萧惠开赏异颙,携入蜀,为厉锋将军,带肥乡、成都二县令。
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按《宋》《齐》二志,成都无肥乡县。”因而略去。
《宋书·萧惠开传》:
大明二年,出为海陵王休茂北中郎长史、宁朔将军、襄阳太守,行雍州府事。……丁父艰,居丧有孝性,家素事佛,凡为父起四寺:南岸南冈下,名曰禅冈寺;曲阿旧乡宅,名曰禅乡寺;京口墓亭,名曰禅亭寺;所封封阳县,名曰禅封寺。
宋大明八年甲辰(464)二十四岁
周颙转萧惠开辅国府参军,将军、令如故。仍为府主簿。鉴于外氏臧质的结局,常谓惠开性太险峻,每致谏。惠开供三千沙门,周颙当与之交往。
《南齐书》本传:
(周颙)常谓惠开性太险峻,每致谏,惠开不悦,答颙曰:“天险地险,王公涉险,但问用险何如耳?”
萧惠开何时为辅国将军?
《宋书·萧惠开传》:
(大明)八年,入为侍中。……母忧去职。起为持节、督青冀二州诸军事、辅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不行。改督益宁二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
又《宋书·前废帝纪》:
大明八年六月己未,以青冀二州刺史萧惠开为益州刺史
《南史·萧惠开传》:
(在成都惠开)尝供三千沙门,一阅其名,退无所失。
宋泰始四年戊申(468)二十八岁
周颙随萧惠开还都[3]203,与沙门法绍同行。在都与庐山何点、齐郡明僧绍、濮阳吴苞、吴国张融,皆投身接足,咨其戒范。
《南齐书》本传:
随惠开还都。
《宋书·萧惠开传》:
泰始四年,还至京师。
《高僧传·齐琅琊释法度传》:
时有沙门法绍,本巴西人,汝南周颙去成都,招共同下,止于山茨精舍。
《高僧传·齐上定林寺释僧远传》:
宋明践祚,请远为师,竟不能致。其后山居逸迹之宾、傲世凌云之士,莫不崇踵山门,展敬禅室。庐山何点、汝南周颙、齐郡明僧绍、濮阳吴苞、吴国张融,皆投身接足,咨其戒范。
宋泰始五年己酉(469)二十九岁
钟嵘(—518)生。
《梁书·钟嵘传》:
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晋侍中雅七世孙也。父蹈,齐中军参军。嵘与兄岏、弟屿并好学,有思理。
按:钟嵘生年详见拙文《钟嵘及其〈诗品〉三考》,载《中州学刊》1987年第3期。
宋泰始六年庚戌(470)三十岁
宋明帝刘彧末年,颇多忌讳,引周颙、释僧瑾入殿内,亲近宿直,辄诵佛经中因缘罪褔事,婉讽明帝所为惨毒之事,犯忤之徒,屡被全宥。撰《宋明皇帝初造龙华誓愿文》。
《南齐书》本传:
宋明帝颇好言理,以颙有辞义,引入殿内,亲近宿直。帝所为惨毒之事,颙不敢显谏,辄诵经中因缘罪福事,帝亦为之小止。
《高僧传·宋京师灵根寺释僧瑾传》:
及明帝末年,颇多忌讳,故涅槃灭度之翻,于此暂息。凡诸死亡凶祸衰白等语,皆不得以对,因之犯忤而致戮者,十有七八。瑾每以匡谏,恩礼遂薄。时汝南周颙入侍帷幄,瑾尝谓颙曰:“陛下比日所行,殊非人君举动。……”帝后风疾,数加针灸,痛脑无聊,辄召颙及殷洪等,说鬼神杂事,以散胸怀。颙乃习读《法句》《贤愚》二经,每见谈说,辄为言先。帝往往惊曰:“报应真当如此,亦宁可不畏。”因此犯忤之徒,屡被全宥。盖瑾之所因,为得人也。
《出三藏记集》卷一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第七:“《宋明皇帝初造龙华誓愿文》第一。周颙作。”已佚,作年不详,姑系此年。
宋泰始七年辛亥(471)三十一岁
萧惠开临终以纪僧真托于刘秉、周颙。八月,周颙为安成王刘准抚军行参军。
《宋书·萧惠开传》:
(泰始)七年卒,时年四十九。
《南齐书·纪僧真传》:
(萧惠开)及罢益州还都,不得志,僧真事之愈谨。惠开临终叹曰:“纪僧真方当富贵,我不见也。”乃以僧真托刘秉、周颙。
《南齐书》本传:
转安成王抚军行参军。
《宋书·明帝纪》:
(泰始七年八月)戊戌,立第三皇子准为安成王。
子周舍生。
《梁书·周舍传》:
刘跃进以“其年”为普通七年,上推,周舍生于本年[3]206。
宋后废帝刘昱元徽元年癸丑(473)三十三岁
周颙出为剡令,有恩惠,百姓思之[3]207。
《南齐书》本传:
元徽初,出为剡令,有恩惠,百姓思之。
周颙请释慧基讲说佛理,佛学造诣,日有新异。
《高僧传·齐山阴法华山释慧基传》:
善《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波若》《胜鬘》等经。皆思探玄颐,鉴彻幽凝。提章比句,丽溢终古。……后周颙莅剡,请基讲说。颙素有学功,特深佛理,及见基访核,日有新异。
周颙与法华台寺释昙斐结知音之狎[2]。
《高僧传·梁剡法华台释昙斐传》:
其方等深经,皆所综达,《老》、《庄》、儒、《墨》,颇亦披览。后东西禀访,被穷经纶之旨。居于乡邑法华台寺,讲说相仍,学徒成列。斐神情爽发,志用清玄,故于《小品》《净名》,尤成独步。加又谈吐蕴藉,辞辩高华,席上之风,见重当代。……吴国张融、汝南周颙、颙子舍等,并结知音之狎焉。
宋元徽二年甲寅(474)三十四岁
七月,周颙离开剡县,到寻阳为江州刺史邵陵王刘友南中郎三府参军[3]212。
《南齐书》本传:
还历邵陵王南中郎三府参军。
《宋书·邵陵殇王友传》:
邵陵殇王友字仲贤,明帝第七子也。后废帝元徽二年,太尉、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反诛,皇室寡弱。友年五岁,出为使持节、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晋熙三郡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封邵陵王,食邑二千户。
《宋书·后废帝纪》:
秋七月庚辰,立第七皇弟友为邵陵王。
宋元徽五年宋顺帝刘准昇明元年丁巳(477)三十七岁
七月,周颙从寻阳还都,齐王萧道成辅政,引接之。颙善尺牍,为撰《讨沈攸之书》[3]217。转齐台殿中郎。
《南齐书》本传:
太祖辅政,引接颙。颙善尺牍,沈攸之送绝交书,太祖口授令颙裁答。转齐台殿中郎。
周颙《报沈攸之书》、沈攸之《与萧道成绝交书》,均载《南齐书·张敬儿传》。
宋昇明三年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元年己未(479)三十九岁
六月,周颙出为长沙王萧晃参军,后军参军,山阴令。上书会稽太守萧子良,极言滂民之困。
《南齐书》本传:
建元初,为长沙王参军,后军参军,山阴令。县旧订滂民,以供杂使。颙言之于太守闻喜公子良曰:“窃见滂民之困,困实极矣。……宜应有以普救倒悬,设流开便,则转患为功,得之何远。”
《南齐书·长沙威王萧晃传》:
萧晃,字宣明,太祖第四子也。……太祖践祚,晃欲用政事,辄为典签所裁,晃执杀之,上大怒,手诏赐杖。寻迁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后将军、南徐州刺史。
按:《南齐书·高帝纪下》建元元年六月甲申,立皇子晃为长沙王,可知周颙为其参军、后军参军当在其后。
法慧诵《法华》一部,志耽人外,惟汝南周颙,以信解兼深,特与相接。
《高僧传·齐山阴天柱山释法慧传》:
释法慧,本性夏侯氏。少而秉志精苦,律行冰严。以宋大明之末,东游禹穴,隐于天柱山寺,诵《法华》一部。……王侯税驾,止拜房而反。惟汝南周颙,以信解兼深,特与相接。时有慕德希礼,或因颙介意,时一见者。
释法宣尼咏《法华经》,首尾通利,解其指归,周颙躬往礼敬。
《比丘尼传·山阴招明寺释法宣尼传》:
法宣,本姓王,剡人也。……及年十八,咏《法华经》,首尾通利,解其指归。……惠基经书之要,咸畅其精,微究其渊奥。……吴郡张援、颍川庾咏、汝南周颙,皆一时之名秀,莫不躬往礼敬。
周颙钦服释慧约道素,侧席加礼,深相敬重。
《续高僧传·梁国师草堂寺智者释慧约传》:
(释慧约)住剡之梵居寺,……齐竟陵王作镇禹穴,闻约风德,雅相叹属。时释智秀、昙纤、慧次等,名重当锋,同集王坐。……齐中书郎汝南周颙为剡令,钦服道素,侧席加礼。
《善慧大士语录》附录卷四《智者大师传》:
是时齐中书郎周颙为剡令,少好佛理,慕(约)法师名德。法师亦重颙有隐逸之志,遂出剡与颙相见,深相敬重。
按:《续高僧传》《智者大师传》所载周颙官职皆误,此时周颙当为山阴令,由萧子良作镇会稽以及慧约“出剡与颙相见”可证。山阴即今绍兴市,剡县在今嵊州市西南。《杜考》将周颙钦服释慧约系于宋泰始七年,当误。
按:《南齐书·周颙传》所记周颙为萧晃与萧子良幕僚,颠倒。
周颙作《三宗论》,西凉州智林道人遗书相求。
《南齐书》本传:
泛涉百家,长于佛理。著《三宗论》。立空假名,立不空假名。设不空假名难空假名,设空假名难不空假名。假名空难二宗,又立假名空。西凉州智林道人遗颙书曰:“……”其论见重如此。
《高僧传·齐高昌郡释智林传》载有智林《与周颙书》全文。
按:曹道衡、沈玉成以为“智林书称‘比见往来者,闻作论已成’,明颙不在建康”。说明周颙作《三宗论》不在建康,是颇有见地的。而《杜考》以为在“永明初年,适与《南齐书》、《南史》合”。而永明初年,周颙却一直在建康(详见下文)。更何况《南齐书》《南史》之《周颙传》并非按时间先后所记。这些我已在前文揭出。显然,是值得商榷的。但曹道衡、沈玉成以为周颙“《三宗论》之作当在剡或在江州时”,即“在顺帝昇明元年”。窃以为在昇明三年,也即齐建元元年,周颙在山阴或京口作《三宗论》。智林书谓“此义旨趣似非初开,妙音中绝六、七十载”。曹道衡、沈玉成说得好:“此言‘六十七载’或‘六、七十载’,非指三宗之义绝传,而指鸠摩罗什之死。(学说之亡,本难确定在何年。)盖据《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鸠摩罗什卒于义熙五年。”[4]417我比较倾向《南齐书》所记年数。若“妙音中绝,六、七十载”指鸠摩罗什之死,那么,晋义熙五年(409)至宋昇明三年(479),周颙著《三宗论》整七十年。而周颙著《三宗论》距智林卒年至齐永明五年(487)仅八年,大抵比较接近历史实际。一则周颙不在建康,二则距智林离开建康回高昌的时间也不长。
齐建元二年庚申(480)四十岁
二月,周颙从京口还都,为萧长懋中军录事参军,与沈约相识,结下深厚情谊,遂将汉语平上去入四声告诉沈约。从此二人在一起,研究汉语诗歌的声律问题,对我国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南齐书》本传:
还为文惠太子中军录事参军。
《南齐书·文惠太子传》:
(建元)二年,征为侍中、中军将军,置府,镇石头。
《南齐书·高帝纪》:
建元二年,二月戊子,以宁蛮校尉萧赤斧为雍州刺史。
按:萧长懋于建元二年二月从襄阳还都。
《梁书·沈约传》:
齐初为征虏记室,带襄阳令,所奉之王,齐文惠太子也。太子入居东宫,为步兵校尉,管书记。
从而可知,建元二年二月,沈约随萧长懋还都,与周颙相识,从此结下深厚情谊。沈约从周颙获悉汉语四声。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天卷《四声论》引隋刘善经《四声指归》:“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著其谱论,云起自周颙。”这里所说的“谱论”大抵是指沈约的《四声谱》,其在刘善经时尚在流传,绝非空穴来风。四声起自周颙,千古定谳,不可移也。
周颙从京口还都后,请释慧约为草堂寺寺主。
《续高僧传·梁国师草堂寺智者释慧约传》:
(周颙)于钟山雷次宗旧馆造草堂寺,亦号山茨,屈知寺任。此寺结宇山椒,疏壤幽岫,虽邑居非远,而萧条物外。既冥赏素诚,便有终焉之托。颙叹曰:“山茨约至,清虚满世。”
《善慧大师语录》附录卷四《智者大师传》:
及颙去官,遂携法师至都草堂寺。时河南褚渊为司空,始请法师讲《净名经》《胜鬘经》。
《资治通鉴·齐纪·太祖高皇帝》:“(建元)二年春,正月,戊戌朔,以司空褚渊为司徒,……渊不受。”《资治通鉴考异》:“《齐书》:‘建元二年正月,以渊为司徒。十二月戊戌,以渊为司徒。’盖二年正月辞,十二月受耳。”今按《考异》说,当是。
按:《杜考》将其系于宋元徽二年,当误。《智者大师传》说“及颙去官,遂携法师至都”云云,而周颙于建元元年六月,从山阴到京口,于建元二年二月,从京口还都为萧长懋中军录事参军,从而可知,《智者大师传》所记不当。
齐建元三年辛酉(481)四十一岁
周颙仍为萧长懋中军录事参军。
《南齐书·杜京产传》:
《南齐书·武陵王萧晔传》:
建元三年,出为持节、都督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军事、会稽太守。
按:《杜考》将其系于永明三年,当误。
齐建元四年壬戌(482)四十二岁
正月,周颙为南徐州刺史、征北将军萧长懋录事参军,到京口。六月,还都,为东宫正员郎。
《南齐书》本传:
随府转征北。文惠在东宫,颙还正员郎。
按:《南史》本传作“迁”,当是。
《南齐书·文惠太子传》:
(建元)四年,迁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世祖即位,为皇太子。
《南齐书·武帝纪》:
建元四年三月壬戌,太祖崩,上即位,大赦。……六月甲申,立皇太子长懋。
《南齐书·高帝本纪》:
春正月癸亥,以中军将军南郡王长懋为南徐州刺史。
《南史·齐文惠太子传》:
武帝即位,为皇太子。……从容有风仪,音韵和辩,引接朝士,人人自以为得意。文武士多所招集,会稽虞炎、济阳范岫、汝南周颙、陈郡袁廓,并以学行才能,应对左右。
按:《杜考》以为永明元年(483),萧长懋立为太子,周颙随之还京,在东宫,为正员郎,实误。
齐武帝永明元年癸亥(483)四十三岁
周颙于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则归之。转太子仆,兼著作,撰起居注,作《驳伏曼容车旂尚色议》。
见《南齐书》本传。《南齐书·舆服志》:
永明初,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议,以为……太子仆周颙议:“三代姓音,古无前记,裁音配尚,起自曼容。则是曼容善识姓声,不复方假吹律。……如此,设有善律之知音,不宜遵声以为尚。”
齐永明二年甲子(484)四十四岁
周颙为始兴王萧鉴前军咨议,直侍殿省,复见赏遇。十一月,为释玄畅作碑文。
《南齐书》本传:
始兴王前军咨议。直侍殿省,复见赏遇。
《南齐书·始兴简王萧鉴传》:
鉴字宣彻,太祖第十子也。……永明二年,世祖始以鉴为持节、都督益宁二州军事、前将军、益州刺史。
又据《南齐书·武帝纪》,永明二年十一月丁亥,以始兴王萧鉴为益州刺史。
《高僧传·齐蜀后山释玄畅传》:
少时而卒,春秋六十有九。是岁齐永明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即窆于钟阜独龙山前。临川献王立碑,汝南周颙制文。……迄宋之季年,乃飞舟远举,西适成都。……至昇明三年,又游西界。
按:由此看来,周颙在成都曾与玄畅有所交往。窃以为,这是周颙为其作碑文的原因。
周颙迁中书郎,兼著作如故,常游侍东宫。于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则归之。清贫寡欲,终日蔬食,虽有妻子,却独居山舍。兼善《老》《易》,每宾友会同,巧于应变,辞韵如流。
《南齐书》本传:
颙于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则归之。……迁中书郎,兼著作如故。常游侍东宫。……每宾友会同,颙虚席唔语,辞韵如流,听者忘倦。兼善《老》《易》,与张融相遇,辄以玄言相滞,弥日不解。清贫寡欲,终日长蔬食,虽有妻子,独处山舍。卫将军王俭谓颙曰:“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时何胤亦精信佛法,无妻妾。太子又问颙:“卿精进何如何胤?”颙曰:“三涂八难,共所未免。然各有其累。”太子曰:“所累伊何?”对曰:“周妻何肉。”其言辞应变,皆如此也。
按:周颙为中书郎的具体时间,文献不足,姑系于此,以待来哲。
齐永明三年(485)四十五岁
周颙仍为太子仆,为《孝经》作义疏。
《南齐书·文惠太子传》:
永明三年,于崇正殿讲《孝经》,少傅王俭以擿句令太子仆周颙撰为义疏。
周颙转国子博士,兼著作如故。太学诸生慕其风,争事华辩。著《四声切韵》,成为永明声律论的理论基础。
《南齐书·本传》:
转国学博士,兼著作如故。太学诸生慕其风,争事华辩。后何胤言断食生,……使学生议之。学生钟岏曰:“……”竟陵王子良见岏议,大怒。
《南史》本传:
转国子博士,兼著作如故。太学诸生慕其风,争事华辩。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
按:此年秋,齐国学开学,周颙、何胤为老师,钟岏、钟嵘入学读书。
周颙驳张融《门律》佛道一致论。
《南齐书·顾欢传》:
司徒从事中郎张融作《门律》云:“道之与佛,逗极无二。……”以示太子仆周颙。颙难之曰:“……论所‘谓逗极无二’者,为逗极于虚无,当无二于法性耶?……”
张、周往复论难,详见《弘明集》卷六。
齐永明四年(486)四十六岁
周颙作《与何点书劝菜食》。
见《南齐书》本传及前宋元嘉十八年条。《与何点书劝菜食》收入《南齐书·周颙传》。《南齐书》《何求传》附《何点传》:“永明元年,征中书郎。豫章王命驾造门,点从后门逃去。竟陵王子良闻之,曰:‘豫章王尚不屈,非吾所议。’遗点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鎗以通意。点常自得,与酒便醉,交游宴乐不隔也。”遂将周颙《与何点书劝菜食》姑系于此。
齐永明五年丁卯(487)四十七岁
正月,周颙参加司徒萧子良在鸡笼山西邸招集学士开展的大规模的文化活动。
《南齐书·萧子良传》:
(永明)五年,正位司徒,给班剑二十人,侍中如故。移居鸡笼山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招致名僧,讲语佛法,造经呗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
萧绎《金楼子·说藩》:
竟陵王萧子良,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居不疑之地,顷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普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好文学,我高祖、王元长、谢玄晖、张思光、何宪、任昉、孔广、江淹、虞炎、何僴、周颙之俦,皆当时之杰,好士林也。
周颙与释法护交往。
《续高僧传·梁杨都建元寺沙门释法护传》:
齐竟陵王总校玄释,定其虚实。仍于法云寺建竖义斋,以护为标领,解释胶结,每无遗滞,物益怀之。远有旷度,不交荣俗。凡所游往,必皆名辈。齐侍中陈留阮韬、光禄阮晦、中书侍郎汝南周颙,并虚心礼待,未尝废也。
齐永明六年戊辰(488)四十八岁
沈约撰《四声谱》;二月,撰成《宋书》七十卷,表上之。沈约在《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了声律论,将汉语的四声自觉地运用在诗文创作上,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人们在诗文声律运用上朦胧巧合的状态,走上了自觉有规律可循的道路。声律论为永明体新诗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开格律诗的先河,充分展现出汉字所独有的方块、独体、单音、四声的优势,是世界上众多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歌难以比拟的。
萧衍《沈约谥议诏》:
朕视吴兴沈约立心质直,毫厘不爽,梁台建业,西邸之劳,收番叱夏,累建大功,总会五礼,聚书万卷,撰《四声韵谱》。[5]684
沈约《宋书·自序》:
(永明)五年春,又被敕撰《宋书》。六年二月毕功,表上之。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按:沈约这里所说的“宫”“羽”、“低”“昂”、“浮”“切”、“轻”“重”等几个相对立的概念,用的皆是喻义,仿佛唐人所说的平仄。这里不妨姑且叫作平仄的先声。不过,它与平仄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二者之间尚不能画等号。这些两个相对立近乎平仄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人们“使四声二元化的要求”[6]284。永明声律论要求在进行五言诗创作时,在一句之中,只要做到平仄相配得当,就会“音韵尽殊”,而一联之内,只要做到平仄相对(“颠倒相配”),吟诵起来就会感到“轻重悉异”,展现出汉语所特有的抑扬顿挫的声韵魅力。
《梁书·庾於陵传》附《庾肩吾传》:
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
钟嵘《诗品·下品序》:
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或谓前达偶然不见,岂其然乎?尝试言之,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若“置酒高殿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首。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今既不被于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齐有王元长者,常谓予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用之。惟颜宪子论文,乃云‘律吕音调’,而其实大谬。惟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常欲造《知音论》,未就而卒。王元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起波。三贤咸贵公子孙,幼有文辩。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绩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如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
按:在这里钟嵘反对声律论一个最大的错误是他把诗歌声律中的“四声”同音乐中的“五音”等同起来了。他说:“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这话说得很对。在古代,诗歌是随着音乐的伴奏而存在的。他又说:“今既不被于管弦,亦何取于声律耶?”这话说得就不对了。在今天,诗歌已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但脱离的只是音乐中的“五音”,而绝不能离开汉语语音上的“四声”。当诗歌脱离音乐而转入吟诵,成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之后,诗歌对于声律的要求就更为重要了。钟嵘反对用一些清规戒律来束缚诗歌创作,提倡“自然英旨”的“真美”,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他把声律上的人工之美和自然之美对立起来,就未免失之偏颇。人工创造的美可以达到自然美的境地,有时甚而超过自然之美。沈约等人创造的声律论是对前人所追求的声韵之美的理论总结;没有这个总结,人们只能在声律运用上处于朦胧不自觉的状态,不可能很快地使人工的声律之美与自然之美达到和谐的统一。正因为在沈约声律论的指引下,谢朓、王融等人创制的永明体新诗才兴起,对我国诗歌发展影响深远。唐及以后的近体诗,宋及以后的词,元及以后的曲,都离不开声律。这些诗、词、曲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中灿烂的明珠,迄今还长盛不衰,焕发着青春活力,放射出绚丽的异彩。当然,后人在声律的运用上不断做出改进和创新,但沈约的开创之功不可没。钟嵘持反对态度,有其积极意义,但又失之偏颇。
齐永明七年己巳(489)四十九岁
《高僧传·齐安乐寺释僧辩传》:
少好读经,受业于迁畅二师。初虽祖述其风,晚更措意斟酌。哀婉折衷,独步齐初。尝在新亭刘绍宅斋,辩初夜读经,始得一契,忽有群鹤下集阶前,及辩度卷,一时飞去,由是声震天下,远近知名。后来学者,莫不宗事。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梦于佛前咏维摩一契。同声发而觉,即起至佛堂中,还如梦中法,更咏古维摩一契。便觉韵声流好,有工恒日。明旦即集京师善声沙门龙光普智、新安道兴、多宝慧忍、天保超胜,及僧辩等,集第作声。
按: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引用此文后说,这是“当时考文审音的一件大事”。《四声三问》亦引用此文,但无不遗憾地说,周颙“不及见永明七年竟陵王经呗新声之制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周颙仍在世。他不仅见到了“竟陵王经呗新声之制定”,而且还是其中颇为活跃的人物[7]。并参见下年周颙奉萧子良命《抄成实论序》条。
齐永明八年庚午(490)五十岁
永明末,周颙参与创制的永明体新诗形成。
《南齐书·陆厥传》: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南齐书·刘绘传》:
永明末,京邑人士盛为文章谈义,皆凑竟陵王西邸。绘为后进领袖,机悟多能。时张融、周颙并有言工,融音旨缓韵,颙辞致绮捷,绘之言吐,又顿挫有风气。时人为之语曰:“刘绘贴宅,别开一门。”言在二家之中也。
按:关于“永明体”成于何时,蔡平《永明体研究》以为:“从常理分析,萧子显给予‘永明体’的时间界限,是很准确的。一个文学流派、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运动,用史的眼光来观照,它不可能有十分精确的起始点,也不可能有截然的终止点。‘末’一词,是模糊中带着精确。假如将永明时代的十一年,按时间的先后分为初、中、末三个时间段,‘永明末’应该是永明九年至永明十一年,至多回前到永明八年,再前推就不能名为‘永明末’了。”[8]窃以为大抵永明体形成于永明八年,是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下一年周颙就去世了,这也是姑定于这一年的原因之一。
正月,周颙奉竟陵王萧子良命作《抄成实论序》。见《出三藏集记》卷十一。又释僧佑《略成实论记》:
《成实论》十六卷,罗什法师于长安出之,昙晷笔受,昙影正写。影欲使文玄,后自转为五翻,余悉依旧本。齐永明七年十月,文宣王招集京师硕学名僧五百余人,请定林僧柔法师、谢寺慧次法师于普弘寺迭讲,欲使研核幽微,学通疑执。……令柔次等诸论师抄比《成实》,简繁存要,略成九卷,使辞约理举,易以研寻。八年正月二十三日解座,设三业三品,别施奖有功、劝不及。上者得三十余件,中者得二十许种,下者数物而已。即写《略论》百部流通,教使周颙作论序。
文惠太子使周颙书玄圃茅斋壁,国子祭酒何胤以倒薤书求换之,不予。
《南齐书》本传:
文惠太子使颙书玄圃茅斋壁,国子祭酒何胤以倒薤书求就颙换之,颙笑而答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南齐书·百官志》:
(永明)八年,国子博士何胤单为祭酒。
《梁书·钟嵘传》:
(钟嵘)起家王国侍郎。
《南史·钟嵘传》:
建武初,(钟嵘)为南康王侍郎。
《南齐书·南康王萧子琳传》:
子琳字云彰,世祖第十九子也。母荀氏,盛宠。子琳钟爱。永明七年,封宣城王。明年,上改南康公褚蓁以封子琳。
从而可知,永明八年,钟嵘为南康王萧子琳侍郎,从此走上仕途。
齐永明九年辛未(491)五十一岁,卒
冬,周颙卒于给事中任上。
关于周颙卒年,《南齐书》本传:“颙卒官时,会王俭讲《孝经》未毕,举昙济自代,学者荣之。官为给事中。”陈寅恪《四声三问》以为周颙卒年“当在永明七年五月王俭薨逝之前,永明三年王俭领国子祭酒及太子少傅之后”[9]374。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又据任昉《王文宪集序》所记王俭卒日,及沈约《与约法师书》中哀悼周颙之语,以为“周颙卒于永明六年冬”[10]23-24。刘跃进以为“沈约《与约法师书》很可能作于慧约在家乡守丧期间,至迟不会晚于永明十一年”。他又进一步指出“周颙的卒年当在永明八年冬天以后,永明末年慧约还都以前”[7]。林家骊以为沈约《与约法师书》大抵永明七年作,周颙卒于永明六年冬[11]358。曹道衡、沈玉成赞成刘跃进之说,又以《梁书·周舍传》和《南齐书》之《南海王萧子罕传》、《礼志》等材料加以补证,以为“周颙卒年,当为永明八年以后,或可至九年”[12]419。徐文明亦赞成刘跃进之说,他在仔细考证周颙与释慧约关系的基础上,推测周颙的卒年“很可能是在永明十一年初”[13]。《杜考》赞成刘跃进、曹道衡、沈玉成、徐文明诸位之说,以为“周颙当卒于永明末,而非永明七年前。姑定于此年”[2]。陈庆元以为沈约《与约法师书》“作于永明末”[14]143。
窃以为铃木虎雄独具慧眼,从沈约《与约法师书》写作时间探讨周颙的卒年,其思路是可取的。我受其启示,沿着这一条思路再做进一步考索。
刘跃进以为“沈约《与约法师书》很可能作于慧约在家乡守丧期间,至迟不会晚于永明十一年”。他又进一步指出“周颙的卒年当在永明八年冬天以后,永明末年慧约还都以前”。如是,那么沈约在《与约法师书》中满篇倾吐的是他对周颙“去冬”过世的沉痛缅怀之情,连一言也未及对释慧约守丧的慰藉之辞,岂不是太不近情理吗?显然,沈约《与约法师书》不当写在隆昌元年以前慧约在家乡守丧期间。如是看来,考订沈约《与约法师书》的写作时间成了解开周颙卒年密码的钥匙。
为了讨论方便,先将沈约《与约法师书》移录于下:
周中书风趣高奇,志脱夷远,真情素韵,冰桂齐质。自接彩同栖,年逾一纪。朝夕联事,靡日暂违。每受沐言休,逍遥寡务,何尝不北茨游览,南居宴宿,春朝听鸟,秋夜临风。非设空言,皆为实事。音容满目,言笑在耳。宿草既陈,楸槚将合,眷往怀人,情不胜恸。此生笃信精深,甘此藿食,至于岁时包篚,每见请求,凡厥菜品,必令以荐。弟子辄靳而后与,用为欢谑,其事未远,其人已谢。昔之谐调,倏成悲绪,去冬今岁,人鬼见分。石耳紫菜,怆焉兴想,泪下不禁,指遣恭送,以充蔬僧一饭。法师与周,情期契阔,非止恒交。览物存旧,弥当楚切。痛矣如何!往矣奈何!
弟子沈约和南
书中的“约法师”就是释慧约,“周中书”就是周颙。在齐建元元年,周颙与释慧约就开始交往。并参见齐建元元年周颙钦服释慧约条。书中亦说“自接彩同栖,年逾一纪”,从而可知,自沈约与周颙于建元二年(480)“接彩”至永明十年(492),正好“年逾一纪”。可证沈约《与约法师书》写于永明十年。再从书中“去冬今岁,人鬼见分”可知,周颙卒于永明九年的冬天,即此年的冬天。并参见建元二年周颙与沈约相识条。
严可均《全梁文》将沈约《与约法师书》收入,题下加“悼周舍”。实误。
另外,从周颙其子周舍任齐后军行参军的时间,亦可以证明周颙卒于永明九年冬。
《梁书·周舍传》:
(周舍)起家齐太学博士,迁后军行参军。
后军者何?《南齐书·南海王萧子罕传》:
南海王子罕字云华,……郁林即位,进号后将军。
郁林何时即位?据《南齐书》之《武帝纪》《郁林王纪》,永明十一年七月,武帝萧赜崩,太孙萧子罕即位,是为郁林王。从而可知,周舍于永明十一年七月服阙,为南海王萧子罕后军行参军。从永明十一年七月上推至永明九年冬,跨了三个年头,亦可证明周颙卒于永明九年冬。由此看来,从沈约《与约法师书》写作时间考索周颙卒于永明九年冬,是毋庸置疑的。
《隋书·经籍志四》:“齐中书郎《周颙集》八卷,梁十六卷。”早亡佚。《隋书·经籍志一》:“《周易论》十卷,齐中书郎周颙撰,梁有三十卷。亡。”《旧唐书·经籍志下》:“《周颙集》二十卷。”早亡佚。《新唐书·艺文志四》:“中书郎《周颙集》八卷。”早亡佚。《通志·艺文略第七》:“中书郎《周颙集》八卷。”早亡佚。《通志·艺文略第四》:“《周易论》十卷,齐中书郎周颙。”
子周舍,博学多通,尤精义理,善诵书,背文讽说,音韵清辩。齐入仕,梁官至侍中、太子詹事。
孙弘义,弘信。
参考文献:
[1] 曹道衡,沈玉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 杜晓勤.周颙行年略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2):21-28.
[3] 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4] 曹道衡,沈玉成.释智林《致周颙书》写作时间[M]∥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
[5] 沈平.吴兴世家分隶德清再迁武林又迁山阴沈氏族谱[M]∥柏俊才.“竟陵八友”考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 郭绍虞.声律说考辨[M]∥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 刘跃进.周颙卒年新探[J].辽宁大学学报,1992(3):89-91.
[8] 蔡平.永明体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9] 陈寅恪.四声三问[M]∥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 铃木虎雄.宋沈休文先生约年谱[M].马导源,编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11] 林家骊.沈约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12] 曹道衡,沈玉成.周颙卒年[M]∥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
[13] 徐文明.周颙卒年研究[J].文学遗产,2011(4):142-145.
[14] 陈庆元.沈约集校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