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少欢 程万春 孟家晓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具有较大危害的临床疾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死原因。依据相关的临床研究可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依据循证医学证实,发病时间窗内采用rt-PA静脉溶栓是目前世界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方式,同时也是恢复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的基本方式[1]。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实际溶栓率不足2%,因此需要不断地提高溶栓率[2]。目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采取的做法是根据临床症状及NIHSS评分、结合头颅CT或MRI结果进行筛选,一般选择对5分≤NIHSS<25分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既往认为NIHSS评分小于5分的轻型脑卒中和症状快速改善的脑卒中不需要静脉溶栓治疗,或将其列为溶栓相对禁忌证。文献[3-5]研究表明,接近1/3的没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的结局不良。本文将重点探讨多模式MRI指导下轻型卒中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9月60例发病4.5 h内的轻型卒中患者。纳入标准:(1)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症状出现<6 h(后循环 <12 h);(3)年龄≥ 18岁;(4)NIHSS评分1~5分;(5)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6)无MRI检查禁忌证;(7)同时满足MRI检查结果:①DWI异常范围小于大脑中动脉(MCA)供血范围的1/3;②PWI异常灌注区最大直径>2 cm;③PWI/DWI不匹配区≥20%;④除外累及内囊的穿支梗死;⑤除外小的深部梗死,即腔隙性梗死,梗死直径≤15 mm;⑥DWI见后循环梗死责任病灶,MRA见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排除标准:(1)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2)既往有颅内出血史;(3)患有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症状;(4)入院前接受过肝素治疗;(5)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告知两组患者及其家属此次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此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治疗,即对患者进行主要以抗血小板、稳定斑块等的药物治疗。试验组予以多模式MRI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如下:(1)运用西门子1.5T高场核磁共振进行常规轴位T1WI、T2WI、DWI序列、MRA序列与PWI序列扫描,以此确定患者的DWI异常范围大小与梗死直径。(2)让患者使用静脉溶栓药物爱通立(生产厂家:荣昌医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20034),剂量为0.9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先将10%在1 min内静脉推注,其余的90%在1 h内缓慢静脉滴注。溶栓后24 h内不使用抗凝药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24 h后复查头颅CT或MRI,若无颅脑出血,则对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及调脂稳定斑块药物。
1.3 观察指标 (1)患者溶栓前、溶栓10 d后与溶栓3个月后的NIHSS与mRS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情况越不好;(2)患者的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主要为脑出血转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8~59岁,平均(53.2±4.6)岁。试验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7~60岁,平均(53.5±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溶栓前、溶栓10 d后与溶栓3个月后NIHSS评分比较 溶栓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10 d、3个月后,试验组NIHSS评分明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10 d和3个月后的NIHS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10 d和3个月后的NIHSS评分比较[分,(±s)]
?
2.3 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10 d后与溶栓3个月后的mRS评分比较 溶栓前,两组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10 d、3个月后,试验组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10 d和3个月后的mR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10 d和3个月后的mR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溶栓前 溶栓10 d后 溶栓3个月后对照组(n=30) 3.54±0.72 3.37±0.59 3.24±0.61试验组(n=30) 3.61±0.75 2.74±0.44 2.58±0.54 t值 1.081 5.390 8.965 P值 0.880 0.020 0.000
2.4 两组死亡率与脑出血发生率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现象;两组脑出血、其他部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试验组其他出血主要是发生牙龈出血2例,鼻黏膜出血1例,均通过局部压迫止血处理后停止,没有造成严重后果。除此之外,还有3例患者出现血尿现象,但现象轻微,无须经过特殊处理便可恢复。
表3 两组死亡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对于轻型卒中患者,早期普通CT及MRI常规序列扫描检查较易出现假阴性结果,特别是对于发病较早及后循环缺血病灶而言,更是较易出现此种不良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这类患者的依靠NIHSS评分及普通CT及常规MRI扫描可能出现对病情的严重性评估不足[6-11]。为避免上述不良现象的出现,目前临床中多使用多模式MRI指导下rt-PA静脉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12-14],相比于普通CT,MRI的DWI在缺血数分钟后即可出现异常高信号,是最精确诊断急性脑梗死病灶的技术。rt-PA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脑梗死静脉溶栓率、改善轻型卒中总体预后及降低溶栓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对推动急性脑梗死规范化治疗起到积极作用[15-19]。不同患者的血管基础病变、侧支循环、血流储备以及缺血耐受性不同,在相同的时间窗内,其缺血半暗带不尽相同,当使用MRI进行检测时,能够早期有效的确定患者的缺血半暗带,筛选出有可能出现预后不良的轻型卒中患者,采取rt-PA静脉溶栓后,患者的血液循环得到较大程度恢复,因而能够有效地缩小缺血半暗带,进而改善患者的颅内缺血症状。依据本研究结果可知,使用多模式MRI指导下rt-PA静脉溶栓后,患者的NIHSS评分与mRS评分均明显下降,并且死亡发生率为0,此结果与姚麟等[20]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中试验组其他出血主要是发生牙龈出血2例,鼻黏膜出血1例,均通过局部压迫止血处理后停止,没有造成严重后果。除此之外,还有3例患者出现血尿现象,但现象轻微,无须经过特殊处理便可恢复。
综上所述,经多模式MRI指导对轻型卒中rt-PA静脉溶栓具有显著效果,死亡率与出血转化率无明显增加,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2]杨江胜,朱祖福,高志强,等.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30(4):303-305.
[3] Leira E C,Ludwig B R,Gurol M E,et al.The types of neurological deficits might not justify withholding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low total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s[J].Stroke,2012,43(3):782-786.
[4] Nedeltchev K,Schwegler B,Haefeli T,et al.Outcome of stroke with mild or rapidly improving symptoms[J].Stroke,2007,38(9):2531-2535.
[5] Khatri P,Conaway M R,Johnston K C,et al.Ninety-Day Outcome Rates of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Mild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2,43(2):560-562.
[6]朱海暴,李勇,张冠文,等.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研究[J].临床荟萃,2014,29(12):1348-1351.
[7]隋海晶,赵振国,白青科,等.MRI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3,28(9):947-950.
[8]陈翠荣,赵振国,周媛,等.轻中度急性脑梗死MRI指导下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21(6):330-333.
[9]贾麾,李严培,田沈,等.多模式磁共振指导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4):2677-2680.
[10]范红星,张素平,何锐,等.多模式磁共振成像引导下睡醒脑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J].中国老年学,2016,36(18):4628-4629.
[11]韩小辉,姜广亚,黄玮,等.多模式MRI辅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对hs-CRP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8):2321-2325.
[12]戴美芬,包黎刚,徐冬娟,等.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10):1070-1072.
[13]王佩佩,卢洁,李坤成,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判定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4):445-446.
[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3):164-181.
[15]许东,赵海燕,马东明,等.基于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指导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6,11(12):1030-1034.
[16]温阿明,王培军,杨学东,等.多模式磁共振在指导小范围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海军医学杂志,2016,37(1):36-39.
[17]兰俊,张海静,黄桂梅.多模式CT指导下rt-PA治疗觉醒型卒中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14(5):36-38.
[18]张志国,孙亚鸣,陈晓宇,等.CT灌注成像指导下超时间窗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36(1):24-27.
[19]楼敏,张圣.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国卒中杂志,2014,9(11):895-898.
[20]姚麟,连晓鹏,秦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标准化诊疗流程实施效果分析[J].新医学,2015,46(10):70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