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阳
急性脑梗死是一类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如治疗不积极,往往会留下诸多后遗症,不仅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一定侵害,甚至威胁生命[1]。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规药物为钙通道阻滞剂、抗血小板聚集、脑活化剂、自由基清除剂等,效果不甚满意。丁苯酞注射液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临床用药[2-3]。有研究显示,丁苯酞能够改善患者脑缺血区灌注,对脑线粒体有一定改善作用,可重构脑微循环,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4-7]。本研究通过分析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变指标、神经功能和血清细胞因子指标的变化,旨在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5例。纳入标准: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第四届)发布的诊断要求[9],经MRI或CT扫描,证实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首次发病,且在发病12 h内入院治疗;患方签署知情同意书[8]。排除标准:对本研究用药过敏及研究前使用相关药物者;合并其他重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者[9]。根据用药策略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n=46)和试验组(n=49)。本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道德伦理要求。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口服阿托伐他汀(生产厂家: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20050)20 mg/d、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100 mg/d,并将依达拉奉注射液(生产厂家:扬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0007)30 mg/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同时进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调控血压、稳定血糖、酸碱平衡等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生产厂家: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41)100 mL静脉滴注,2次/d。两组均以15 d为一疗程。
1.2.2 检测方法 (1)血清细胞因子:患者用药前、后均抽取空腹静脉血7 mL。取5 mL进行低温离心处理,分离上清液,保存在干燥EP管内,低温储藏。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厂家:美国贝克曼公司;型号:ACL7000),以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 reaction protein,hs-CRP)含量。试剂盒由深圳新产业生物医学有限公司提供。实验过程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盒说明书执行。(2)血液流变学:从抽取完毕的血液中抽取2 mL,以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厂家: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型号:AU680)测量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治疗前后的IL-6、hs-CRP、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10-11]。其中NIHSS总分42分,分为正常(≤1分)、轻度(2~4分)、中度(5~15分)及重度(≥15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障碍越严重;GCS总分15分,分为睁眼(4分)、语言(5分)和肢体(6分),分数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状态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2010版CHISS统计程序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常规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53~79岁,平均(70.46±4.53)岁。试验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58~76岁,平均(72.16±4.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hs-CRP、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急性脑梗死为一类脑循环功能异常,局部供血障碍,降低或停止,因而造成部分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症状,产生软化或坏死的现象,对神经功能造成一定损伤的疾病,又叫作缺血性卒中。急性脑梗死病因复杂,可能受到多种原因影响,往往和血管壁血液流变学及血清细胞因子指标表达量改变有关[12-14]。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要点是及时进行脑室窗内溶栓,如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应采取窗后阻断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既往治疗急性脑梗死多采取溶栓、抗凝、清除自由基等药物疗法,尽管有一定药效,但药物起效较慢,易造成疾病迁延,产生诸多后遗症,例如产生意识障碍、肢体障碍等[15-17]。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指标比较(±s)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试验组(n=49) 8.23±1.34 2.78±1.07 10.585 0.008 19.62±2.03 10.59±1.25 11.649 0.006常规组(n=46) 7.95±1.16 5.02±1.09 8.823 0.027 18.87±1.85 14.02±0.92 9.487 0.031 t值 1.036 7.945 1.202 8.674 P值 0.839 0.016 0.873 0.019组别 hs-CRP mg/mL IL-6 pg/m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试验组(n=49) 0.48±0.21 0.30±0.07 13.749 0.004 1.86±0.46 1.38±0.25 12.462 0.006常规组(n=46) 0.47±0.16 0.39±0.10 11.937 0.017 1.87±0.57 1.64±0.32 9.564 0.011 t值 0.592 8.462 0.457 9.167 P值 0.816 0.023 0.905 0.019组别 红细胞压积 %血浆黏度 mPa·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分,(±s)]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试验组(n=49) 17.78±3.73 5.71±1.05 12.778 0.010 8.76±1.49 12.51±1.73 13.067 0.008常规组(n=46) 17.42±3.85 9.23±2.56 11.216 0.021 8.87±1.52 10.20±1.58 10.498 0.016 t值 0.892 9.657 0.794 10.562 P值 0.904 0.028 0.852 0.019组别 NIHSS评分GCS评分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一定进展。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hs-CRP、IL-6水平、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丁苯酞治疗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细胞因子表达量均得以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提高。这可能与丁苯酞主要提取于芹菜籽中,含有大量左旋芹菜甲素有关。左旋芹菜甲素能够增加脑缺血区域的代谢功能,提高缺血区域供血血管数量,具有一定保护线粒体的作用,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的黏滞度,抗氧自由基损害,以此达到避免细胞凋亡、克制炎性因子产生,降低脑梗死面积等作用[18-20]。患者血流变指标和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值得以改善之后,其受损神经功能逐渐得以修复,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虽对丁苯酞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做出一定探讨,但鉴于样本数量较少,更为精密的研究仍需大样本实验、长期跟踪随访加以完善。
综上所述,丁苯酞可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1]范红娟.丁苯酞氯化钠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浆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影响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4):359-361.
[2]孟凤珠,温凯,高华,等.丁苯酞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药物评价研究,2017,40(1):96-99.
[3]陈海恋,何超明,庞明武,等.丁苯酞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11):1173-1177.
[4]王国军,马涛.氟伐他汀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的动态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7):150-152.
[5]李园园.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7,12(1):22-24.
[6]吕风亚.氟伐他汀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IL-6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2015,35(18):5154-5155.
[7]赵蕊,张桂莲.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1):115-116.
[8]兰朝阳,张淑红.丁苯酞联合银杏叶对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7):1759-1761.
[9]王军文.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水平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1):150-151.
[10]任今鹏,王枫,赵玉武.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和疗效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2015,32(10):701-702.
[11]赵小妹,刘永刚,赵静,等.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9):38-40.
[12]唐彦,张凡,窦艳霞,等.神经节苷脂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3):42-45.
[13]黄坤,刘春霞,李支援.早期应用双抗血小板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7):898-902.
[14]吴军,吴鹏昌.丁苯酞联合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2):1201-1204.
[15]章莹,张津华,滕倩倩.培元通脑胶囊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11):2082-2086.
[16]蔡秀侠,牛艳花,宋昌鹏.川芎嗪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5):1258-1260.
[17]陆维君,郭晨龙.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3):59-61.
[18]高爱民,刘永刚,齐伟静,等.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6):90-93.
[19]朝浩,尹晓新,刘煜敏.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1):25-28.
[20]杜迎春,薛文俊,秦得营,等.丹红注射液联合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对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3):4647-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