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微,杨 磊,黄馨仪,陈 溪,朱文静,金仙花,王申卉,张 钰,范婷婷,夏建新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皮肤科,吉林 长春130041)
先证者,女,11岁,因“双掌跖皮肤角化,增厚11年”于2016年2月22日就诊于我院我科,家属述先证者出生后掌跖部位皮肤略粗糙,随年龄增长,病情逐渐加重,具有“冬重夏轻”特点。皮肤科查体:双手指关节伸侧角化,增厚,呈黄色胼胝体样,双手掌角化增厚呈淡红色,手掌面弥漫性斑块界限清楚,边缘有明显的角化性丘疹。双足背散在角化性丘疹,双足跖及足趾角化,增厚,呈淡红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界限明显,伴有干燥,脱屑。左足背皮损部位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棘层增厚,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少许淋巴细胞浸润,结合临床考虑弥漫性掌跖角皮症。先证者(Ⅲ2)平素身体健康,智力发育正常,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家系调查:调查家族3代共12人,其中患者7人,男性2人,女性5人,发病年龄均为出生后至2个月左右,临床表现均为掌跖部位皮肤明显角化,增厚,变硬,病变部位局限且对称,未见其他部位发病,家族各患病成员的病情轻重程度相似(图1)。所调查的三代家族成员中无近亲结婚史,该3代以前是否存在近亲结婚不详。临床诊断:弥漫性掌跖角皮症。临床治疗:阿维A 10 mg每日一次,外用透明质酸生物修复膜,皮损稍好转,目前随访中。
图1 弥漫性掌跖角皮症家系图
掌跖角皮症又称为掌跖角化病,以手掌和足跖部位皮肤角化过度为显著特点,病程进展缓慢,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根据该病皮损的临床表现分为弥漫性、局限性、条纹状或点状掌跖角皮症[1],但四种分型之间的界限并不绝对。弥漫性掌跖角皮症又称为弥漫性掌跖角化病,是掌跖角化病的遗传型的一个最常见的类型,可见于所有种族中,黑人较为罕见[2]。根据皮损组织病理学特征又分为非表皮松解掌跖角化症(NEPPK)和表皮松解掌跖角化症(EPPK),两者临床表现相似,鉴别诊断关键在于组织病理上是否存在角质形成细胞的裂解。EPPK相对于NEPPK发病率较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Reis等对一患病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并首次将致病基因定位于17号染色体上[3-5]。国内外研究表明,EPPK发病主要与角蛋白9(KRT9)基因突变有关,主要突变方式为错义突变、碱基缺失或插入[3,6],少部分与角蛋白1(KRT1)基因突变有关。DNEPPK部分发病也与角蛋白1(KRT1)基因突变有关,由于两者之间在遗传基因上存在重叠,故其鉴别诊断存在难点[7]。因此,该病诊断需结合皮损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基因定位及家系调查综合判断[8]。
该患掌跖部位皮肤角化,增厚明显并伴有关节垫,皮损对称,其他部位未见累及。弥漫性掌跖角皮症,常见角化部位为掌跖部,角化严重可累及掌跖伸侧关节,出现黄色角化性物质即关节垫。弥漫性掌跖角皮症伴有关节垫,大部分与角蛋白9(KRT9)基因突变有关[9]。全身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病变局限,不伴有相关综合征。本病需与残毁性掌跖角皮症、胼胝、胼胝性湿疹、慢性湿疹、毛发红糠疹等疾病进行鉴别。该患所在家系中连续3代均有家族成员发病,男女均有患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的特点。皮损组织病理学为角化过度,棘层增厚,无特异性改变,即角质形成细胞的裂解,考虑该患皮损病理分型为非表皮松解掌跖角化症。
临床上针对EPPK研究较多,基因定位相对明确,范围较小。EPPK主要由角蛋白KRT9基因的突变造成,少数患者由KRTl基因突变引起。而NEPPK发病率相对较低,临床研究较少,基因定位的研究还需患病家系的积累及发现。
弥漫性掌跖角皮症是以表皮角化过度(角质层增厚超过正常恒定的厚度)为主要变化的一类皮肤病。其角质层增厚的原因主要有两类原因:角化速度过快及角质脱落异常。目前该病临床上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一般为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局部治疗为外用角质松解剂:水杨酸、尿素脂及硫柳膏、尿素软膏[10]等进行封包治疗。局部治疗多为局部外用制剂,对患者全身生长发育影响较小,副作用相对较轻。系统治疗为口服维A酸类:阿维A或异维A酸需终身口服,停药后即复发,再次用药仍有效。该患者常年住校且年龄较小,局部外用制剂较难控制量及频次,暂拒绝局部用药,仅给予外用保湿剂。口服给予阿维A,10 mg每日一次,有一定小效果,需要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1]赵 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4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74.
[2]唐 斌,潘小英,钟燕芳.表皮松解掌跖角化症KRT9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4,21(6):505.
[3]刘清秀.弥漫性掌跖角皮症及毛囊角化病的基因突变检测及基因型—表型初步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3.
[4]Reis A,Küster W,Eckardt R,et al.Mapping of a gene for epidermolytic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 to the region of the acidic keratin gene cluster at 17q12-q21[J].Human Genetics,1992,90(1):113.
[5]Fuchs E,Clevelan DW.A structural scaffolding of intermediate filaments in health and disease[J].Science,1998,279:514.
[6]Reis A,Küster W,Eckardt R,et al.Mapping of a gene for epidermolytic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 to the region of the acidic keratin gene cluster at 17q12-q21[J].Human Genetics,1992,90(1):113.
[7]Kimyai-Asadi A,Kotcher L B,Ming H J.The molecular basis of hereditary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2002,47(3):344.
[8]Sakiyama T,Kubo A.Hereditary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 “clinical and genetic differential diagnosis”.[J].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6,43(3):264.
[9]李 明,华海康,杨莉佳,等.弥漫性掌跖角化病伴关节垫一家系20例[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6,23(5):593.
[10]韩晨珠,陈丽莉,李保强.遗传性弥漫性掌跖角皮症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8):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