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模式下“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8-04-23 07:10吴雪芬杨子立李青龙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电路中职课程

吴雪芬,杨子立,李青龙

(常州工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中职教育为企业培养蓝领人才,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完成中职学校的学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的基层生产线工作[1]。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家长和学生本人在做学业规划时常常优先选择普通高中,而非选择接受中职教育[2]。江苏作为教育大省,在职业教育方面一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满足学生高层次、高质量、多元化学习需求,江苏省从2012年开始开展“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以下简称“3+4”模式)项目。“3+4”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专升本”学历提升教育方式,它是在学生完成3年中职学校的学业后,从中挑选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转段考试”,考试合格后,直接升入本科院校,再经过4年本科阶段的学习,通过考核后获得本科学历。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可获得学士学位证书。“3+4”模式的产生,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引领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受到了众多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欢迎[3]。

常州工学院从2012年开始陆续与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5所学校的7个专业开展“3+4”模式合作项目。2014年常州工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成功对接,成为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3+4”模式项目的首个试点专业。

2017年9月,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第一届“3+4”模式的36名学生转段到常州工学院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为确保电子信息工程专业“3+4”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与江阴中等专业学校联合成立了课题组。经过多次研讨,课题组建立了中职与本科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明确要求必须解决好课程教学的衔接等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为让首届“3+4”模式的学生快速适应本科阶段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学习,课题组针对课程教学的衔接等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 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为充分了解首届“3+4”模式学生中职阶段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课题组与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的相关老师进行了认真沟通与交流。课题组了解到,与本科“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衔接的中职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该课程是中职必修课,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第一个是电子实训模块;第二个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模块,其中包括二极管、晶体管、基本放大器原理等;第三个是数字电子技术基本知识模块。中职教学的特点是重应用轻理论,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识别和选用常用电子元件,初步掌握电子产品装调的一般技术。

与中职阶段不同,本科阶段“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元器件、电子电路及其应用知识,将处理模拟信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融为一体,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说来,中职阶段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本科阶段将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综合素质的提升。

2 课程教学的优化方案

2.1 精心设计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经过与江阴中等专业学校老师的多次详谈,了解到本科的“模拟电子技术”与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约30%的重复,主要集中在基础内容章节,如二极管、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原理。重复讲解势必会造成课堂资源浪费,学生甚至会因缺乏新鲜感而出现对课程后续知识的“轻敌”。针对这部分内容,授课时可通过复习、提问、小测验等方式让学生温故知新[4]。对于新的知识点尤其是相对复杂的原理部分,因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则安排重点学习,详细讲解。因此提前设计并优化“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内容就显得特别重要。本课程与中职课程内容比较及教学策略如表1所示。

表1 本科与中职课程内容衔接

表1(续)

例如,“基本放大电路”一章。学生虽然在中职阶段学习了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包括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的概念、放大电路三大指标的估算等)的简单分析,但分析交流指标时没有引入器件小信号模型的概念,没有系统学过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学会各种放大电路的分析、估算和设计,本科阶段需要系统学习小信号模型分析法的知识。场效应管与晶体管放大电路仅仅是小信号模型不同,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及思路相同。基本放大电路和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也是统一的,它们的分析过程依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放大电路的理论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基础不扎实,将会导致学生在后期学习时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因此需要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整合,探索适合“3+4”模式学生的课程内容。

2.2 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相比传统本科学生,“3+4”模式的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理论分析、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将会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加更多的途径。

2.2.1 引入动画课件,加强多媒体教学

模拟电子技术器件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电子电路里电压电流的极性与大小都是复杂抽象的微观理论,枯燥难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授课时引入生动形象的动画课件,如PN结的形成、晶体管和场效应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放大电路的Q点与失真等,给学生理解带来很大帮助。

2.2.2 引入仿真软件,进行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使用仿真软件。学生在仿真软件中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波形、测量值以及电路参数改变时波形的变化规律。仿真软件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软件的热情,软件也为学生课后实践提供了工具。“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相对于传统本科学生,“3+4”模式的学生在实践上已先行一步,他们已经掌握基本的电子产品知识。适时指导他们将仿真软件应用于实际案例,效果颇佳,他们在分析、仿真、电路设计及参数调整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

2.2.3 采用对比法、讨论法,开展启发式教学

“3+4”模式的学生不需要参加普通高考统一考试,比普通高中学生学习负担明显减轻,相比应试教育的学生,他们更渴望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因此启发式教学十分适合这个群体。老师可以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如对比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用对比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例如,将半导体器件中的双极型晶体管和场效应管、放大器中的直流分析与交流分析、五种基本放大器的性能指标、OCL电路和OTL电路等进行对比。讨论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所提问题进行思考、交流与讨论,进而获得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了解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并精心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拓展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先期调研时获知,“3+4”模式学生中职阶段对应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未开设实验课。因此,应在本科段“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手段,实验也是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复习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实验预习、操作、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过程的思考、实验报告以及数据后期处理与分析,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会得到提升。实验教学是“3+4”模式学生本科段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

“3+4”模式学生较同年龄段传统本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会有一些“先知先觉”,这便于学生早些进入专业领域从事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小课题,上网查找资料,利用学校的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践。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每年举办的电子小制作竞赛、“蓝桥杯”竞赛等活动,也为“3+4”模式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施展舞台。老师的科研活动也会吸收一些优秀学生加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3+4”模式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使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2.4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率

学校提供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授课将不再局限于教室。学生登录该网络平台,可以进行提问,参与讨论、交流等活动。同时,“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信息及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理论和实验的课件、测试题、微课已上传至平台,学生可随时登录和访问。课题组老师鼓励“3+4”模式的学生尽早加入平台,充分利用平台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3 结语

“3+4”模式的诞生,使得职业教育有了更广阔的前景,中职与高校可以达到合作共赢。课题组通过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3+4”模式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力求寻找出一种可行的衔接方法,真正把“3+4”模式的学生培养成本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游磊.“3+4”培养模式下的数学课程教学分段培养与无缝衔接的矛盾初解[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1):22.

[2]蒋学华.“3+4”中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临沂大学学报,2016,38(5):129-134.

[3]訾克明,陈劲松.基于“3+4”的中职与普通本科一体化衔接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6(2):49.

[4]邹全,郑仲桥.“3+4”中职本科培养模式下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衔接的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15(7):51-52.

猜你喜欢
电路中职课程
电路的保护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解读电路
巧用立创EDA软件和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电路
基于MATLAB模拟混沌电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