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欣
【摘要】本文论述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缺乏文化教育的氛围等问题,对此教师应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科学合理地教育孩子,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营造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
【关键词】家庭教育 农村小学生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016-04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家长更是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正如一句名言说的那样:“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政治家手里,不如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推动摇篮的手也在推动人类的未来。”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笔者根据调查和有关资料分析,发现本地区甚至全国的农村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问题,如: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教养方式不正确;留守现象和单亲问题严重,家庭教育缺失;等等。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开展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对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教育好学生有一定的幫助。
一、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文化教育的氛围
农村地区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家庭教育意识,这是导致农村儿童家庭教育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欠缺,家长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在本学期家长会上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里面有一条关于家长的文化程度的调查,调查问卷设置了三个选项:A.大专以上文化程度,B.初中以上文化程度,C.小学毕业文化程度。本班学生共48人,结果收上来的调查问卷里,有7份是作废的,原因是家长没来而由爷爷奶奶来开会,他们不识字,无法完成调查问卷。剩下的41份有效问卷里,家长文化程度达到大专以上水平的仅2人,初中以上学历的有15人,而小学毕业的家长高达24人。笔者通过对家长的文化水平和其子女在班级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对比发现:成绩较好的孩子,其父母基本上都具备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而成绩在班级倒数的孩子,其父母基本上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因此,可以推断家长的文化水平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的文化程度不但在对孩子的知识传授上起着关键作用,在对待孩子的学习态度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班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里,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对知识的重要性产生怀疑。这些家长大多从事赶马、建筑工等体力工作,虽然学历不高但是收入比农民高。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显得特别功利化,认为读书读得好不好并不影响将来去打工。我校有一名学习成绩差并且多次违纪的学生,其班主任找到家长反映情况,家长竟然说:“孩子读书好不好没关系,你们老师这么有文化,可每个月的收入还比不上我杀一头猪!只要以后我的孩子能生存,现在成绩差点也无所谓了。”这样的言论让教师深感无力。很多农村家长认为读书是一件费力、费钱又回报小的事情,所以不愿意多花时间和精力在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上。这也是教师对那些成绩差、家长不关心、本身的智力和努力都欠缺的孩子感到束手无策的原因。如果家庭教育不起正向的引导作用,那么仅凭教师的一己之力很难把学生的成绩提高上来,更谈不上孩子的全面素质培养了。
(二)家庭教育缺失,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还在于留守儿童的增多,父母外出务工和孩子的长期分离导致孩子身心发展不健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很多农民进城务工,但是他们往往没有办法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值得大家关注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而留在户籍所在地,并需要其他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最新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在笔者任教的中心校,全校学生人数近1000人,其中内宿生就占了365人,这些内宿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还有部分外宿的小学生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居住的,总体来说,留守儿童的比例占了将近二分之一。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居,对父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他们没有父母的管教,自控力差,难以完成课外作业,根本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显著下降,厌学情绪严重,最终逃学甚至辍学。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占80%以上。以笔者所在的班级为例,48人里有近一半属于留守儿童,有7人在幼儿园全托住宿,另外有15人与老人一起居住。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幼儿园全托的学生成绩在班上基本处于落后水平,7人里面只有1人超过及格水平。成绩达到优秀的24人里仅仅有3人是留守儿童,而处于倒数行列的全部都是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由于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因此学习和各方面表现均差强人意。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不仅影响学习成绩,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情感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感情上比较冷漠,有的小学生性格比较孤僻、偏激,在班上不容易交到朋友。例如笔者任教的班级里,有一名7岁的小女孩,她个子瘦小、外表邋遢,学习成绩总是在30分上下,她家在田林县浪平镇比较遥远的一个瑶族村子,父母由于外出打工,只能将她交给幼儿园全托抚养。在班级里,她几乎没有朋友,上课时面对老师的提问从不回答,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课后也不与同学玩耍,并且同学们非常排斥她,一是因为她成绩差,二是因为她穿着不干净,三是因为她有偷盗的习惯,本学期已经因为偷东西被抓了两次。针对这个现象,笔者特意打电话给她的爸爸反映了情况,但是她爸爸的态度也很不友善,只说他在外地打工,没空管她,小孩交给学校了就是让老师全面负责,他也没办法。听到他女儿有小偷小摸的现象,他也没有说要赔偿之类的话,还说自己的小孩不是读书的料,就当作给她在学校玩耍吧!如果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长都是这样的,孩子的家庭教育有什么作用呢?可怜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要承受父母不在身边的孤单、没有朋友的寂寞、被人排挤的凄凉,而这样的教育难题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如果父母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托付给了老师或他人,孩子的学习、行为表现必然不会令人满意。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亲情的缺失使不少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隔代教育犹如隔靴搔痒,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爷爷奶奶对于晚辈要么是“溺爱型”,对孩子千依百顺,要么就是自顾不暇,忙于家务活,顾不上孩子的教育。许多小学生自然而然变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放学回家要忙着喂猪、喂鸡、砍柴、做饭、种田、照顾弟弟妹妹,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而老人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是一无所知,更谈不上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他们的沟通仅仅是农活、吃穿问题,至于心理上的关注和安慰无从谈起。
二、引导农村家长改进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父母对待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因此,转变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要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要知道有效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家庭教育必须以父母、长辈对教育的认同为本,简单地说,就是要统一家长的思想,让他们认为“读书是有用的”,让他们认识到无论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文化程度的高低都会影响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任何工作都是有利无害的。教师可以对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才社会,人才靠的是知识、文化与创新,而一个文盲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孩子现在不努力学习,等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到社会上打工,试想一个初中毕业生会有什么一技之长?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吗?我们作为农村地区的家长更应该贯彻国家的有关规定,支持孩子的学习,保障孩子的学习环境,教导孩子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引导家长科学合理地教育孩子
1.引导家长选择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教师应引导家长选择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切忌简单、粗暴、放任、专制地对待孩子。无论孩子对与错,家长在交流时地位应平等,了解孩子的想法,及时对症下药,让孩子知道如何辨别是非,利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教师要鼓励家长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对孩子学习尽到一定的监督和指导义务,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孩子身体、心理各方面全面发展。
2.引导家长学会赏识孩子,少批评,多鼓励
一名合格的家长应该学会赏识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因此,教师应引导家长学会赏识孩子,少批评,多鼓励,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表现给予经常的关注和及时的表扬。表扬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家长不断的表扬声中,孩子的行为将发生奇迹般的变化,但要注意表扬的对象是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家长不要说:“你真聪明。”而要说:“妈妈知道你考得这么好是因为平时学习努力得来的,妈妈真高兴你有这么好的表现。”这么说会让孩子认识到成绩好不是因为自己聪明,而是因为平时努力学习,孩子就知道如何做才能取得进步了。
3.引导家长避免使用暴力手段
家庭教育中最糟糕的就是使用暴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长大后不愿服从社会规范。常常遭遇家庭暴力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心,产生挫折感,变得多疑、没有安全感,并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使父母子女在感情上产生隔阂。打孩子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孩子学习成绩差,通过暴力并不能使他的成绩变好,甚至会使孩子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甚至产生辍学的想法。因此教师在平时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要向家长强调避免使用暴力手段。
(三)引导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让家长知道养成好习惯应从家长做起。孩子的许多行为习惯往往是从家长身上学到的,想让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孩子回家后,都把家庭作业、阅读书籍放在看电视、玩游戏等娱乐之前。家长通常会自觉关掉电视机,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并陪伴在孩子身边。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家庭作业及时完成这个习惯有赖于父母的监督,保持一年以后孩子便会形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其次,让家长知道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孩子的学习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训练中逐步养成的。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佳,也许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而是学习习惯不佳造成的。例如,在写家庭作业时,有的孩子三分钟热度,作业只写了一会儿就坐不住了,写40分钟的作业能站起来五六次,要么削笔,要么上厕所,要么找零食吃,写一份作业来回折腾,结果一个半小时才写完,这样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教师可以在此方面指导家长,规定孩子每次写作业不能离开座位超过2次,完成作业才可以吃零食或看电视。规定好后要严格按照计划实行,千万不能出尔反尔。如果孩子能完全做到便及时给予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坐不住的毛病就能改變。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多方面的,都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教师要让家长知道,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需要天长日久的累积。能够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有终身的益处,不但对学习有帮助,在做其他事情时也能事半功倍。小学正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如果任由不良习惯积累,孩子长大后必定积重难返,到时候再培养会大费周章。因此,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必须坚持不懈,越早越好。
(四)引导家长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
1.保持亲密融洽的夫妻关系
笔者调查本班发现,那些品学兼优的孩子大多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深刻长远的影响,如果夫妻关系融洽,能齐心协力地教育孩子,就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夫妻关系紧张,经常闹矛盾或者冷战,孩子在心灵上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因而,家长应该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文明、宽松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家庭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小矛盾,父母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大声争吵或动手,减少家庭矛盾,以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夫妻之间要相互尊重,信任对方,把教育孩子作为家庭美满的重要目标,共同完成。
2.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来自爱的教育。爱孩子这一点相信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做得到,但是怎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是因为孩子表现好,各方面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才爱孩子?这种爱是有限的爱,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无私的爱,不是用孩子的行为表现来衡量的,是在孩子获得成功时给予赞扬,是在孩子受到挫折时给予鼓励。这样孩子才能成功时不骄傲,失败时不灰心。
3.多陪伴孩子
如今许多父母口口声声说自己爱孩子,却舍不得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孩子,总是以工作繁忙为借口,让孩子独自成长。关心爱护孩子,孩子才能身心健康,乐于学习,勇于尝试新鲜事物。调查显示,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在学习上更主动,取得的成就更大。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内心孤独、害羞,在学校表现不积极、不上进、不爱开动脑筋,成绩不理想。无论平时工作多忙,家长都应该抽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主动与孩子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积极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走。有的家长没有正确认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即使在不工作时也不愿跟孩子在一起,宁可花大量时间在麻将桌、酒局、手机上,也不肯待在家好好陪孩子一会儿。孩子年纪虽小也有自己的思想,家长在麻将桌上的表现会让孩子从小形成一个不良思想:凭什么父母可以整天打麻将,我却要整天学习再学习?因此,家长要求孩子的同时更要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值得孩子效仿。良好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爱孩子就要多陪陪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点滴教导。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受父母的影响最大,因此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之日伴随至终身。这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每个父母都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像挑担子一样,家庭教育这一头如果分量轻了,学校教育的担子就重了,两头不能平衡,怎么能挑好担子走远路呢?为了祖国未来的发展,让孩子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教师必须引导家长把家庭教育这个重担拎起来,两头一起挑,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和效果,祖国的未来才有更大的发展。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