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瑶瑶
摘要:铁扬的短篇小说《向三羊有过一只羊》主要讲述了向三羊在“枷锁式家庭教育”和“权威型父爱”压迫下的毁灭与重生,年幼的向三羊对亲情的失望与反抗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主要从《向三羊有过一只羊》的主题思想方面展开分析,探索文章背后反映的社会、家庭与独立人格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铁扬;《向三羊有过一只羊》;父爱;家庭教育;独立人格
用笔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是铁扬先生自始至终的艺术追求,铁扬先生的小说《向三羊有过一只羊》关注中国家庭社会的重大问题——畸形关爱的家庭教育下孩子人格的挫败与毁灭,这一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就像被棉花包裹着的钢针,看似温暖柔软,实则伤害力极大。本文通过分析《向三羊有过一只羊》的主题思想与情感意蕴,力求挖掘文章背后的精神力量,深入思考社会、家庭与独立人格的复杂关系。
一、枷锁式家庭教育导致人格挫败
小说《向三羊有过一只羊》以农村家庭教育中的父子关系为背景,讲述了略有“残疾”的向三羊在父亲盲目的管教和哄骗下,对人生和亲情产生了巨大质疑。文中震撼人心之处是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那时他不懂得屈辱的含义,只想到农村有几种寻死的方式:或上吊或跳井。他将要选择的是哪一種”,“难道为克服我读书困倦,真让我用锥子扎我的大腿吗?父亲对我为什么非要如此残忍”,“我知道那个人叫陈宫……跳井,上吊我还没想好呢”,在这赤裸裸的心理描写中,孩子单纯的心灵与巨大的精神创伤产生鲜明对比,过于追求形式化、物质化成果的畸形家庭教育,恰恰丢失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爱。对于先天走路畸形、口吃的向三羊,父亲向文成不应急功近利地纠正他,而应该学习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正视孩子的问题,慢慢地在生活中熏陶教育。铁扬先生透过孩子的内心看世界,启迪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认识到成长比成才更重要,不能披着爱的面纱做伤害孩子幼小心灵的蠢事,不能鲁莽地将成人世界的是非标准、行为欲求、世俗眼光甚至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父母要真正地关心孩子、关爱孩子,需要心灵沟通,而不是枷锁式的管教。
二、欺骗式家庭教育导致信任危机
铁扬先生的《向三羊有过一只羊》艺术构思巧妙,小说以“羊”为线索,在情节的起伏中生动表现了爱羊至深的向三羊、陷入羊骗局的向三羊、失去心灵支柱的向三羊等立体形像,展现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复杂情感。如果说父亲向文成的“矫枉过正”、“头悬梁,锥刺股”、“曹操的问答”只是向三羊的童年阴影,那么“一只羊的骗局”足以是向三羊一生的心灵伤痕,是一次心灵归宿的迷失,是一场关于亲情的信任危机。
“拥有羊”的向三羊就像迷茫的孤儿找到了心灵归宿,他变得爱跑爱跳、走路趋向正常、语言流利,这正是向三羊在与羊的和谐世界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爱之深,恨之切。当向三羊看到空旷的羊圈里飘零的红绸条,瞬时感觉到自己的灵魂被无情地抽空了,向三羊拐着他的里八字走回家中,这是他无言的抗争,他盯着讪讪的父亲流下了决绝的眼泪……孩子对父母有着一种天然的信任,源于血缘,更源于生活,但是当无知的父母透支这种信任,以欺骗作为教育孩子的手段,那将会陷入一场倒塌式的信任危机。
长大后的向三羊成为了优秀的艺术史学家,这是他心灵创伤后的绝地反击,但是“一只羊的骗局”留下的疤痕一直刺痛着他的成长历程,自觉地疏远着父亲。在家庭社会中,亲情可以淡化错误,在父亲临终前他终究拉住父亲的手选择了原谅,这是一种亲情式的原谅,无关对错,是一份血浓于水的情感,但是旧日的伤痕却永远无法磨平。铁扬先生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典型化描写,揭露了亲子关系中人们时常忽略的情感心理的重大问题,在平淡温和的语境中为读者打开了亲子关系的认知大门。
三、家庭世界更需要人格平等
《向三羊有过一只羊》展现了“向三羊”与“向文成”不同的思想认识成长蜕变的过程,是中国社会万千家庭的缩影。向文成在教育向三羊的过程中,自认为“用心良苦”,想尽办法重塑向三羊,甚至设计了“羊的骗局”来“帮助”向三羊改变,但是整个教育过程严重忽略了孩子的尊严和内心,只是父母的一意孤行。究其根源,是家长把爱误读为控制,把民主亲子关系误读为独裁专制关系,在中国家庭社会中,这是一种广泛而典型的社会常态。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但并不代表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过分的管制、关爱、期望,容易造成对孩子人格尊严的冲击和侵犯,甚至在部分父母眼中孩子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从而造成了亲子关系的异变。铁扬先生以孩子的视角着笔,刻画了孩子幼小心灵的精神创伤,通过描写向文成临终前的忏悔,表达了他的愧疚和醒悟,呼吁更多父母认识到尊重孩子人格尊严的重要性,要在交流与沟通中教育子女,建设平等互爱的亲子关系。
四、结语
这部小说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作为孩子心灵的发声器,警醒更多父母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孩子留得一方爱的净土,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找到教育的真谛,从而帮助更多家庭成为温暖有爱的港湾。
注:铁扬《向三羊有过一只羊》选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2期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