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丹阳
从熙熙攘攘的青岛来到遥远的慕尼黑,生活似乎换了一个频道。
稀稀落落的行人悠闲散步,友善地向我们微笑致意;玛利亚广场上,圣母金像和圣母教堂彼此凝视相对无言;几只鸽子在优雅地觅食,雨后的空气里弥漫着清新惬意的味道。迎接我的德国小姐姐Jana告诉我,因为是周末,德国的商店是不开门营业的。大家周末都会休息,把时间留给家人。我想起国内周末经常加班、不辞辛劳的父母,对不同的生活方式似乎有了点不同的理解。工作是为了幸福地生活,勤劳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劳逸结合呢?
作为交流生,我和德国的小伙伴们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都是年龄相仿的孩子,第一天见面的时候我们还坐在长桌子的两边好奇对望,第二天,我们就熟悉起来,开始天马行空地交流聊天。东西方文化在时空中交错,友谊在了解中加深。严谨、规则、纪律甚至刻板的德国文化与和谐、包容、修身、礼让的中国文化碰撞出文明的火花,每个人都从中得到了学习和提高。人类文明的共性,让天涯比邻,让岁月成诗,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使者迅速成了最好的朋友。
我和两个德国小姐姐Jana和Franzi交流了很多,我也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Jana肯定就是典型的学霸类学生,她聪明、好学、善问。她很愿意找到我学习中文,不停地问我这个词的中文是什么、怎么读、怎么写……,那个成语的意思、来历和典故。看到她一笔一划写汉字、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我由衷佩服。对学习有点偷懒的我来说,最崇拜专心学习的学霸了。Franzi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她具有在客观认识自己后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我随意问她,什么相貌的女孩会符合德国人心中的审美标准?这本是一个颇具娱乐性质的话题,她却郑重的回答我,相貌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才是最美丽的。在谈及学习和考试这个话题时,franzi说,“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天才,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自己是平常人而不是天才,但并不妨碍自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度过充满美好的一生。”是呀,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尽力而为,做最完美的自己就好。
作为学生,教育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她们对中国80%以上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感到惊讶,对中国近些年义务教育取得的巨大进步十分佩服。我也讶异于德国高中生40%的职业教育比例。在中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所有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大学教育,成为体面的高收入成功人士。很少有家长从孩子兴趣、爱好、特长出发,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中国的职业教育更多地沿袭了科学教育“讲”和“听”的模式,缺乏合理的课程设计和实践环节,不能合理引导就业需求。社会上也存在重高教、轻职教的风气。多种因素造成了中国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奇观。Jana告诉我说,在德国,40%的学生选择职业学院不上大学,成为了未来的工匠。德国社会对工匠非常认可和尊重,他们耐心、严谨、敬业、精益求精。我想这些工匠精神也是德国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以前印象中的德国人循规蹈矩、古板而不苟言笑,但我的德国小伙伴很快改变了我的观念。他们充满朝气、活泼爱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反对意见。在本次活动快要结束时,要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中国同学普遍发言不太积极,发言也是表达自己对这次活动满满的喜爱。而德国同学就相对积极一些,也会说出一些反向的感受。比如有一個德国同学提到有些同学晚上不愿意出门活动、发言不够积极等。
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友谊,我们踏上了归程。浓郁的异国风情,优雅的绅士风度,口吐莲花的辩论,欢歌笑语的篝火晚会,此生不可磨灭的记忆。再见,德国!再见,朋友!愿友谊之树常青。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