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
摘 要: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从制度建设、组织保障、信息采集与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深入分析定西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践,探讨农村信用体系在部门协同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征信约束机制与信用征信宣传方面对金融扶贫的影响,并提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推金融扶贫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体系;金融扶贫;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1)-0092-03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推金融扶贫的重要作用
金融扶贫是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运用金融的资金效应,对贫困地区提供政策性、商业性资金支持,满足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资金需求,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金融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扶贫对象、资金投入、信用优化与长效推进等方面,对金融扶贫发挥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信息采集建档有助于精准确立扶贫对象。农户信息的采集、建档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地大多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牵头推动下,组织涉农金融机构采集区域农户的信用信息,建立信用档案,开展“三信”评价授信活动,帮扶农村信用组织获得信贷支持。各级政府扶贫部门对贫困农户实施建档立卡,建立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精准扶贫对象,落实帮扶措施。通过对农户信息的采集、建档,建立农户信息数据库,有效缓解银农信息不对称问题,准确掌握农户的资信状况,促进金融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是各类金融主体与金融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信用环境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金融扶贫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农村地区的信用水平不高、信用环境建设不完善。农户思想观念陈旧,部分农户将扶贫信贷资金用于其他生活消费,诱发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大大削弱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意愿和力度。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逐步改变农户信用观念,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为金融扶贫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
(三)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吸引扶贫资金投入。金融扶贫工程的有效推进,需要扶贫资金的持续跟进与投放。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信用环境不佳、农业经济的天然弱质性等原因,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信贷收益率偏低,除农村信用社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对“三农”的信贷支持积极性不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能够转变和培育农村信用文化,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有效降低农村信用风险,提高信贷收益,吸引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领域,加大对农村各类信用组织的信贷支持,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四)信用水平提升有助于建立金融扶贫长效机制。农村信用体系的持续推动,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金融扶贫,形成金融扶贫的长效机制。如吸引资金充裕、管理科学的大型金融机构发挥资金优势,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村扶贫产业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機构、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挥信贷灵活优势,向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支持农户脱贫致富。其他金融机构根据各自不同的信贷特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民生扶贫等信贷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定西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支持金融扶贫实践
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所辖6县1区被国务院整体列入“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开发,属于典型的贫困欠发达地区。全市经济总量小,人均生产总值水平低,2016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3.31%,全市贫困发生率14.1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9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47元。
(一)完善组织与制度保障,夯实金融扶贫基础。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定西市政府组织成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评价与信息采集等领导小组,将政府相关部门与单位纳入其中,部署落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推金融扶贫工程的有关工作任务。制定印发《农户信用信息系统推广应用促进农村信用创建实施方案》、《定西市金融支持扶贫攻坚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多项办法与实施意见,从制度上明确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内容与目标任务,夯实了金融扶贫工程的工作基础,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顺利实施。
(二)开展信息采集与更新,建立农户信息共享平台。2012年,人民银行牵头研发“定西市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户信息采集共享平台,在金融机构间联网查询使用,帮助金融机构规避信用风险,支持农户获得信贷资源。2016年增设精准扶贫类指标,能够精准识别贫困农户,统计贫困户的信贷发放与管理情况。2017年,甘肃省农(牧)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在定西投入运行,通过政府组织、部门协调等方式,采集农户基本信息10.66万户,精准扶贫贷款信息4.85万户、21.61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农户信息采集与管理效率。
(三)推进信用征信宣传,提升农户信用意识。定西市作为全省扶贫重点地区,将农户信用宣传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保障,持续开展与推进。如每年举办大型户外集中宣传活动、在乡村主要街道制作悬挂信用宣传标语等,着力提升农户信用意识。组织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农村“三信”创建活动,市政府印发《农村信用组织创建指导意见》、《定西市农村信用创建三年规划(2016-2018)年》等文件,举办信用农户现场授牌授信活动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仪式,发挥信用农户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农村诚信文化,筑牢金融扶贫的信用基石。截至2017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建立农户信用档案58.75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96.39%,评定信用农户49.86万户,占比81.81%,评定信用村642个,占比35.06%,评定信用乡(镇)22个,占比18.18%。
(四)加快征信体系建设,扩大征信系统覆盖面。征信体系有助于在农村地区培育奖励守信、惩戒失信的信用理念,引导广大农户守信履约、积累信用。2016年末,定西市实现所有金融机构,包括7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1家村镇银行的339个网点全部纳入征信系统,6家“两类机构”接入征信系统,开展信贷数据报送与信息查询。同时,扩大农村地区人口的征信系统覆盖面,通过征信约束作用的发挥,促进各类扶贫信贷的更好发放与管理。截至2017年4月末,个人征信系统纳入农村人口44.67万人,较2011年增长90.09%。
(五)深入实施金融扶贫,促进信用惠农成果转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加大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定西的金融扶贫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与促进下,2012年以来全市各金融机构创新开发了“农村民生扶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小微企业成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四大类36种信贷产品,累计发放贷款45.64亿元,直接受益农户3万多户。同时,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助贫组织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互助担保资金增信模式、异地扶贫搬迁贷款等各类精准扶贫贷款75.86亿元,其中为14.6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65.95亿元,有效满足了贫困户的资金需求,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2016年,全市实现脱贫8.91万人,占贫困人口的19.28%,贫困面降低3.29个百分点,金融扶贫的成效逐步显现。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金融扶贫的影响
(一)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工作推进不顺畅。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依托人民银行主导推动,优点是在农户指标体系的选取、信用系统的建设等方面,能够切合金融机构的业务需求,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但财政扶贫与金融扶贫优惠政策不能很好地融合。如定西作为典型的贫困欠发达地区,财政扶贫资金有限,很难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尤其是在短期内未取得明显成效时,各级政府与部门的支持配合力度进一步降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推金融扶贫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信息系统建设不严密,存在法律违规风险。一是信息采集存在农户授权风险。《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采集个人信息必须取得信息主体同意,但实际采集时大多通过农业、林业与农合等部门或者乡村政府组织进行批量录入,造成事实上的未授权采集。二是农户收入和资产等指标属于《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的限制采集信息,需要在采集时明确告知农户可能产生的后果,但显然在批量采集时无法告知农户。三是受农产品价格变动、信息采集频率、价值评估等多因素影响,农户信息准确性受到一定制约,加之信息采集与更新涉及部门多、人员广,很难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质量管理办法,加大了信息质量面临的信息主体异议与投诉风险。
(三)宣传引导不到位,降低金融扶贫效率。扶贫贷款在利率、期限与额度等方面,给予贫困农户较多的倾斜与优惠,尤其是在利率方面,各级财政贴息较多甚至全额贴息。但在帮扶贫困农户、减轻农户负担的同时,由于宣传引导不到位,容易使农户产生一些错误认知。如部分贫困户将扶贫贷款与政府救济金相混淆,认为贷款不需要偿还,存在有意拖欠或欠贷不还风险。部分贫困农户将扶贫贴息信贷看作是政府给予的“福利”,认为不贷白不贷,将贷款用于教育、建房等其他支出或转存获取利息收入,可能刺激产生扶贫贷款的无效需求,降低金融扶贫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政策建议
(一)改进农村信用体系工作协调推进模式。加大地方政府层面的重视与支持,建议由市县政府牵头组织,较好地解决各部门间的协调问题,有利于实现各部门对农户信息的采集和更新,并配套实施有关的考核机制,调动和激励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各项任务的落实推进。同时,除依托地方政府和各级人民银行以外,应重点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通过第三方机构,以市场化方式实现商业上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够保持依托政府部门和人民银行的优点,还能够有效克服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市场化运作应该成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扶贫工程建设的重要方式。
(二)提高农户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与安全管理。合理解决农户信息采集的授权风险,这是农户信息采集的重要原则,如果不加以解决完善,勢必会成为法律障碍。应该在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取得社会各界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支持与理解的同时,通过基层乡村政府、各有关部门等,取得农户的信息采集授权,并明确告知农户所采集的农户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信息的具体用途。同时,建立农户信息采集更新的长效机制,保持信息的定期更新,提高农户信息质量,促进农户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
(三)提升农村信用体系助推金融扶贫的工作效率。一是持续推进农村“三信”评价创建与信用宣传,努力提升农户信用意识,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不断夯实金融扶贫的信用基础。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产品创新,优化金融服务,着力推进“信用评级+信用贷款+征信”的信贷模式,满足农户中小额度的信用贷款需求,加大对农村信用组织在贷款额度、期限与利率等方面的信用优惠。三是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和推动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农户信用保险,设立地方保险基金,发挥风险补偿的杠杆作用,为农户增进信用。鼓励涉农金融机构扩大农村“三权”等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掘适合“三农”特点的抵押物,解决农户抵押担保不足难题。
参考文献
[1]纪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路径与创新[J].中国金融,2011,(19):88-91。
[2]孔祖根.改革生金——浙江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3]刘文林.广东郁南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N].金融时报,2011-02-01(3)。
[4]蒲晓蕾.山西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析[J].征信,2014,(11):63-65。
[5]任蕾.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优化研究[J].征信,2014,(9):38-40。
The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Credit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LIU Yu
(Dingxi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Dingxi Gansu 743000)
Abstract: Taking Dingxi city in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d from aspect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guarante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practice of the rural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Dingxi city,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rural credit system in such aspects as department cooperative mechanism,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credit reference constraint mechanism as well as credit information publicity on the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uts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the rural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to boost the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
Keywords: rural credit system;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form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