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灿
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乡村旅游成为了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方式,乡村节事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吸引物。本文以益阳为例,在分析了益阳发展乡村节事旅游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益阳乡村节事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益阳;乡村节事旅游;存在的问题;发展建议
一、节事活动与乡村节事旅游
节事活动是指由一定社会组织因为特殊的节庆或者事件等精心策划的各种活动的统称,包括特定形式的仪式、演讲、祭祀、表演、娱乐活动等[1]。节事旅游是以节日和事件为吸引物而引起的一系列旅游活动[1]。
成功的节事活动的举办,不仅能获得明显的直接经济效益,还能扩大举办地的影响力,带来可观的持续性收益,因此以各类节庆、赛事、会展举办为标志的节事旅游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据国际节事协会统计,仅周期性举办的节事就有4万~500万件之多,节事旅游成为了独立的新兴的旅游业态,也是游客数量增幅最多的旅游类型[2]。
乡村节事是指利用乡村田园生态的自然环境以及形成的农业产业规模效应,或通过深入挖掘民间民俗文化、民族文化而开发的乡村节庆事件[3]。从节事资源角度,多分为以乡村原生态和农业产业规模为基础的乡村生态节事活动、乡村民俗或乡村民族节事活动二类;从节事主题角度,分为乡村风光类节事、农家乐类节事、民俗体验类节事、历史遗存类节事四类[2]。
乡村节事旅游是指针对乡村地区某一特定的地方主题,事先通过安排活动、公告活动的内容进程,并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庆祝或展示,以达到吸引游客前往并进行相关观光消费的行为[4]。简而言之,乡村节事旅游是因乡村节事而带动的旅游活动。
由于乡村具有区别于城市景观的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旅游资源类型,加之国家层面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日益壮大。在乡村旅游中赋予节事活动不仅能丰富乡村旅游活动内容,增加乡村旅游的真实性和体验性,同时对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效益显著。
二、益阳发展乡村节事旅游的优势
(一)乡村农业、生态节事资源丰富
“背靠雪峰观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是益阳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写照。由于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北部紧邻洞庭湖,水域广阔,可养殖面积80多万亩,大通湖是全省最大的内陆养殖湖泊,是知名的“淡水鱼都”。中西部丘陵山地,是南竹、油茶、茶叶、果木等经济林生产区,是全国有名的“竹子之乡”、“黑茶之乡”。河湖棋布、青山影映,益阳被誉为“长株潭的后花园”,更被亚洲旅游业金旅奖组委会评为“亚洲金旅奖·首批十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亚洲金旅奖·首批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 江南镇、沧水铺镇、桃花江镇被评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黄沙坪镇被评为首批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谢林港镇清溪村、江南镇高城村、会龙山街道仙峰岭村等8个村庄被评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安化县梅山文化生态园、资阳区皇家湖福林庄园等10处乡村旅游地被评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丰富地、良好地农业和生态资源,为益阳发展乡村节事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乡村民俗节事资源多样
益阳市是湖南省典型的杂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全市有回、土家、苗、维吾尔、满、壮、白、蒙、侗、瑶、布依、黎、朝鲜族等45个少数民族成份,共1.8萬余人,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益阳特色的乡风乡俗。竹文化、茶文化、梅山文化、三国文化、湖乡文化、民俗文化等源远流长;益阳弹词、益阳花鼓、马迹塘故事、虾子起拱、胡呐喊等地方风俗独具特色。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许仙游竹海、桃花江是美人窝、花鼓史剧《天问桃花》等,和体验式民俗文化活动——编竹篮、打擂茶、挖春笋、撒网打鱼等,都为益阳发展乡村节事旅游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三、益阳乡村节事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题特色不突出,活动内容雷同
具有鲜明的主题特色,活动内容设计有亮点,是节事旅游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当前的益阳乡村旅游节事活动中大多为观光和简单的游客参与项目,且活动主题雷同,主要集中为美食节、花卉节、茶文化节等,尤以美食节为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内益阳各地区举办的各类美食节不下20场,活动内容上也是以美食品尝为主,再带上产品展销。节事活动主题雷同,活动内容设计差别甚微,对游客来说没有足够的差异化吸引力,只是低水平的重复,使得其对此类活动逐渐免疫,而举办地也不能享受到节事活动举办所产生的带动效益,与其他地区的节事相比更不具备竞争力。
(二)文化内涵不足,文化传承性低
乡村节事与别于城市节事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乡村所具有的原生态的地域环境和浓郁的乡土文化内涵。纵观国内外知名的节事活动,如西班牙奔牛节、山东孔子文化节、洛阳牡丹花节,之所以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在节事活动中充分挖掘和展示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乡村节事旅游活动的设计上应突出乡村文化魅力,而不是简单复制城市节事活动的方式,“请代言、搞剪彩”,要在”乡土、乡情、乡愁”上下功夫,通过节事活动的举办能唤起游客的乡情,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获得乡村文化的熏陶。
益阳有非常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如湖区文化、梅山文化、黑茶文化和竹文化等,以这些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节事却不多,偶有一些也是把主题定在了美食上,而没有凸显地方民俗文化特点,如洞庭湖美食文化节、大通湖大闸蟹美食文化节、桃花江竹海·美食文化音乐节等。诸如此类的节事活动既勾不起游客的乡情、乡愁,也体验不到乡村文化的魅力,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无裨益。
(三)宣传力度弱,节事延续率低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大量的多样的宣传对任何产品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许多举办的较成功的大型节事活动,如青岛啤酒节、潍坊风筝节、哈尔滨冰雪节等,与其大力的宣传也是不可分开的。而益阳目前所举办的各类节事活动,绝大多数是本地居民范围内的“自我表演”,对周边区域的游客吸引很少,一方面与活动特色不足有关,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宣传的不足,游客们都不知道有这些节事活动的开展。正因为宣传不足,游客到访率较低,节事效应不显著,益阳各地的节事活动的举办上也呈现出了节事延续率较低的现象。据笔者整理的近五年益阳节事活动举办情况,鲜有连续举办了四届以上的节事活动,大部分都是首届和第二届。由此可见,益阳乡村节事活动进入了一个由于低品质、低宣传而导致低效益、低延续,继而又另起炉灶的恶性循环中,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却没有收到相应的成效。
四、益阳乡村节事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主题,从单一主题节事向节事综合体转变
尽管益阳乡村节事较多,但大多是“小、散、重复建设”的地方节事,这是由于受限于地方资源,全市范围内自然地理条件相近,人文环境基底相似,所以各地节事内容容易雷同,节事主题也缺乏特色。小规模的地方性节事对节事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塑造和形成并无大的幫助,过分单一或细分的客源人群很难为当地带来持续性的收益或扩大收益规模。对此,要改变这种现状,要从节事规模上、影响力上做文章,一方面要整合区域节事旅游资源,将临近的、相似的乡村单元节事发展成乡村区域节事、标志性节事,这就要求乡村地区开展区域合作,整合区域内的物质、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性旅游产品,发挥多地联动作用,扩大节事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丰富节事活动本身的内容,从单一主题节事向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的多主题节事综合体发展,扩大活动受众人群,延长活动时间,丰富参与性与商业性活动内容,以提高节事吸引力,增强节事活动效益。
(二)市场化运作,从单一主体办节向联合机构办节转变
政府主导仍是目前益阳乡村节事活动举办的主要模式,这一模式虽然可以为活动的举办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但强烈的官方色彩也容易导致其缺乏市场调研和公众基础,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参与性不强。对于地方性旅游节事,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展现乡村文化魅力,有助于提升乡村节事对游客的吸引力,让游客在乡村节事旅游过程中有美好的旅游体验,也才有助于通过乡村节事旅游的发展加强本地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促进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三)内容创新,从依托季节资源办节向改进引导办节转变
乡村节事活动往往集中在春秋适游季节,具有较大的季节性,一方面是由于乡村地区户内接待设施条件相对落后,不便于在夏冬较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开展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其节事活动内容主要依托于农产品和乡村风光,而在夏冬季节旅游吸引物较缺乏,不利于节事活动组织开展。乡村节事旅游的发展要不再受限于季节因素,就必须创新节事活动内容,通过在节事策划方面的改进,植入一些不受季节影响的活动内容来拓展淡季活动,使活动时段由春秋两季向全年拓展,进而带动乡村节事产业的季节均衡发展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木子.民俗文化在乡村旅游节事中的运用——以长乐抬阁故事会为例[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2]戴林琳.从城市到乡村:节事及节事旅游在乡村地域的发展动因及其应用前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6):76-81+86
[3]孙琴.乡村节事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作用研究——以上海桃花节为例[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