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娥
摘 要:主要分析了采用问题情境教学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对其实践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情境;作用
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他们常常抱怨物理难学,不能透彻理解概念,不会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物理学科正确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一些教学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通过课堂内容的学习从中感悟、体会物理知识的高效学习技巧。为此,笔者尝试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案。那么,什么是问题情境呢?它是以学生当前的知识认知为基础,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的形式,进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发现内在规律、理解知识的一种教学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对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首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通常是从一个简单、明晰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回答正确后,再逐步加深问题的难度,进而挖掘出知识的概念、定律、结论等。经过这样的过程,不但能引发学生进行强烈思考,锻炼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进而促使他们更快地适应物理课堂,掌握学科学习技巧。
其次,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强烈欲望。问与答的过程就像玩游戏闯关一样,学生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经过积极动脑思考有效应对。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他们了解的知识越多,解决问题也就越快、越多,同时他们从中获取了更多新的知识,这样便形成了良性循环,物理知识的累积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样一来,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了已经学过的内容,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体现了如今提倡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育理念。
二、如何进行问题情境教学
1.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问题情境教学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为多个层次的小問题,进而帮助他们消化、吸收物理内容。
例如:在讲解“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给学生画出了将电阻R1和R2串联的最简单形式的电路,并假设R为电路的等效电阻,电源的总电压为U,电路总电流为I,R1、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和U2,经过它们的电流分别为I1、I2。接下来,我问学生:“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列出哪些关系式呢?”学生答:“U=IR、U1=I1R1、U2=I2R2。”我问:“串联电路的总电压和分电压、总电流和分电流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答:“U=U1+U2、I=I1=I2。”我接着问:“仔细观察这些关系式,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很多学生摇摇头,我又提示他们:“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电阻间的关系入手。”这时,学生进行了思考、计算,回答:“联立这几个等式并化简,就可以得出R=R1+R2。”我说:“你们从中能总结出串联电路中电阻间有什么关系吗?”学生答:“总电阻的值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经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过程,学生不但牢记了串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而且巩固了欧姆定律的内容,还认识并学会了逐步分析物理学科问题的技巧。
2.针对试题进行问题情境教学
分析和理解物理题目是大部分学生头疼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比较难的试题,即便教师讲解多次依旧有一部分学生弄不明白。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情境教学,这样学生通过逐步地拆解简单问题,进而渐渐接近问题的中心,以此来达到充分理解题目、寻找解题思路并有效掌握正确答题方法的目的。
例如:题目: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铜块,分别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立即将铜块投入水中,则判断水和铜块的热量传递情况。这道题很多学生都易做错,认为两者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我问:“物质间满足什么条件才会发生热传递?”学生稍微进行了思考,回答:“温度不相同时。”我接着问:“题中能直接得出水和铜块吸收热量后的温度吗?”学生答:“不能。”我引导说:“怎样通过题中的已知条件计算出最终的温度呢?”学生进行了计算,答:“利用比热容公式C=Q/(mΔT)。”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通过计算、对比得出铜块的末温要高于水,因此,铜块会向水传递热量,与此同时,他们了解了物理题目寻找并建立思路的过程,这对其今后熟练掌握正确、快速的答题技巧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是教育手段的进步、革新,教师可以将其融入传统的授课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做到互补互利,从而有效改善教学质量,而且能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正确、高效的指导,促进“教”与“学”的沟通以及交流。
参考文献:
[1]梁国平.利用生活现象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旬刊,2014(2):35.
[2]虎桂花.浅谈基于高中物理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4):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