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语听力教学是英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传统的听力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部分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对学生听力水平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听力教学现状的探讨,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求实现有效听力教学。
关键词:听力教学;多项能力整合训练;思考
众所周知,一门语言的教学可以分为听,说,读,写这四个组成部分。在这一组的组成中,通常人们把“听”放在最前,可见,听在语言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据统计人们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45%的时间用于听,30%的时间用于说,16%和9%的时间用于读和写。笔者曾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和一位美国朋友的孩子交谈,这个五岁的男孩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在交谈的过程中,孩子提及到了一次尿床的尴尬经历。在讲述自己经历的过程中,男孩不断地提及到一个词“piss”,于是乎,笔者就问那个男孩“How to spell piss?”。那个男孩的回答是“Sorry,I dont know.”由此可见,对于一门语言“听”这一技能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不受限于年龄和学历。只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都有可能实现。听力,又是理解的基础。
接下来,我和大家谈谈在一线教学过程中,遭遇到的听力教学的问题。
第一,城乡差异明显。从入学的新生来看,来自城市的学生听力水平整体上要高于来自乡下的学生。我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第一,城乡两地在教学硬件上存在诸多的差异。现在很多的农村学校依然用錄音机放卡带的方式进行听力教学,而城市的学校则基本上都采用教室内电脑播音的方式进行听力教学,无疑两者在清晰度上有很大的差别。第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基础以及教学进度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城乡两地教师在课堂上英语的使用率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这两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带来了学生听力水平上的明显差异,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二,高中班级主要以大班教学为主,每个班级大约50~60个人,人数多,水平差异大,有时候有些同学已经完全明白了,而还有一部分同学未能完全明白,甚至完全不明白,这样就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第三,听力材料不能做到贴近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满足这个年龄段对于时尚和娱乐等此类问题的兴趣,常常出现一些类似的场景对话,尤其在初中的听力材料中,学生反映,有的听力内容只要看题目就知道是哪个答案,根本不需要去听。这一切,无疑降低了听力训练自身的挑战性并且扼杀了学生进行听力练习的积极性。
第四,有的老师忽略了对学生的科学听力指导。很多老师都认为教学任务重,每个单元的内容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根本挤不出时间上听力课,而且听力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常常会将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自听自练。即使有些自觉的学生,课后完成了听力练习,也会遇到有些生词听不懂,无论听多少遍都听不懂的现象。有时候学生对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并不能完全掌握听力材料。仅仅根据答案的核对订正是不能够提高听力水平的。久而久之,就会对听力练习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下一个阶段学习的开展。
第五,听力的题型比较单一。福建省的高考听力还停留在选择题阶段,并且,听力题只有三个选择项,曾有学生闹过这样的笑话,明明只有三个选项,他(她)却选了D。这样的题使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觉得只要通过猜的方式也有可能得分。于是我们的学生习惯了选择题题型,曾有两次的联考中出现根据所听的句子填单词的题型,得分率只有40%。而湖南、广东等省早就在高考中采用了听写结合的题型,全方位的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就福州而言,中考的英语科中,已经采用了听写结合题型,高考中反而没有,这不是一种能力要求的倒退吗?
从学生角度上来说,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很少开口读英语。学生出于种种原因总是很少开口读英语,总担心自己的发音不准等问题会遭到他人的嘲笑。读得太少导致对单词的发音不太熟悉,常常有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总觉得这个单词的读音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来。因为学生总是通过视觉训练去记忆单词,用听觉记忆单词的很少,所以对单词的发音不熟悉。如果一个单词放在面前,他们可能一下子就能反映出单词的意思,而听到这个单词的读音就不一定反应那么快了。
第二,学生也的确存在自身发音不准,重读位置不准确,导致辨音能力较差,造成听力的困难。
第三,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词汇量要求颇高,学生也学了不少单词,但是词汇的巩固率不高,很多时候,不只是不记得前一本书学过的单词,甚至是前一个单元学过的单词都很难完全回忆起来。
第四,缺乏必要的听力技巧,学生在听力时常常有一个误区。他们总是认为要把听力材料的每一个单词都听懂了,才能完成听力的练习。殊不知,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想要把一份听力材料一字不落的听下来,并不容易。更何况,一次要完成那么多篇的听力材料,不是英语专业的同学很难做到。
第五,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英语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文化意识的目标:“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四个方面是密不可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知识背景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第一,在初高中的衔接教学中,加入音标的学习以夯实学生的基本能力。现在的中考,没有了辨音题型,我觉得给学生学习音标的积极性方面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很多学生不认识音标,遇到生词不会拼读,重读位置不准确,影响了后期听力的训练。所以我常常在每一届新生入学时,花两三节的时间进行音标的教学。其实,有小学的拼音基础,学生学习音标并不困难。
第二,加强听力技巧的训练。可以采用听前预猜的方式。所谓的听前预猜是指“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找出微观背景知识,建立信息框架,缩小信息结构范围,帮助学生弄清所听文章的类型,从而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可以根据选项判断听力方向,从而有目的,有重点的去听,提高命中率。抓主题句,关键句和信号词。学生听力能力的差异很多时候体现在能不能从语句中抓住所听材料的中心,分辨内容的主次,是否能够抓住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是指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实义词。而信号词可分为表示转折的but,while,yet,however等;表示顺序的first,second,then,finally等。
第三,同时我觉得科学的听力教学应该是以传授技能为主,以听为中心,并结合说,读,写,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听力训练,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我曾经听过本组的蒋云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云珍老师的这一堂课课型定位为听力理解课,我觉得她的构思非常新颖,很有借鉴意义。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环节就是,云珍老师出于对听力材料过难这一问题的考虑,为了降低听力的难度,将原本的选择题改为两道题进行分别考查。她先设计了一个填空题,让学生根据所听到的材料将缺失的单词填空。这样又增加了对单词拼写的考核,成功地将“写”这一技能要求运用到了听力訓练中来,实现了听与写的相结合。第二题,她就听力材料给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填写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对于听力材料的整合应用,老师可谓是各出奇招。曾有幸聆听过福州名师骆小山老师的一堂讲座,在讲座中,她提及到了课程整合,提到了她自己在一次听和写相结合的整合实例。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写的是袁隆平的事迹,当时前后几个单元都有人物的介绍,于是小山老师充分利用了课后的听力。她在看了课后的听力材料之后认为,该篇听力材料的成篇布局很合理,很符合我们高考对于人物写作的要求,于是她设计了三道题目,第一,就是常规题,听完材料之后,回答几个问题,本题型考查对材料的理解;第二,逐句听力,之后按照听的顺序将整个句子的大意写下了,为了降低难度,老师给了个别提示性的词汇。当然学生的层次和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适合福州三中学生的方法不等于适合我们的学生,我只是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思路,她为我们的听力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第三,这是整个整合过程中最出彩的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写的原文,梳理一下,分析人物描写的几个步骤,并画出自己认为可以参考的好短语和句子,并对自己所画出的句子进行同义改写。最后小山老师布置了一篇人物写作的作文作为家庭作业,这样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并不觉得写作很难。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听力教学案例,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听力训练的最终目的也是了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这四部分的能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地整合资源,将听力训练和各个单项能力训练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听力的兴趣,才能做到充分提高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三)[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2003,26(8):3-15.
[2]葛文山,郭慧,刘桂岩.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常见问题分析——从一次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评优观摩课说起[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3).
作者简介:
林葳,福建省长乐市,长乐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