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对数学信心不足,学习跟不上,成为学困生。我认为,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一客观存在的差异,承认差异,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重视学困生的教育:一、尊重学生,使学生想学;二、培养习惯,使学生会學;三、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四、享受成功,使学生乐学,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所收获,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想学;会学;愿学;乐学
从教二十年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在抱怨:我班有一个极品,简直无可救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笨这么蠢的学生,幸亏不是我的孩子啊;这个学生思想差,纪律差,学习差,连他爸爸妈妈都放弃他不管他,我们就不瞎折腾了……每次听到这些抱怨我内心深处都很有感触:学困生也是我们的学生呀,就算是深山野岭里的野菊花它也有叶、有根、有茎、有花,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说得如此不堪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理念要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充满爱心,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教育对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 尊重学生,使学生想学
加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一项重要策略。教师要用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不能因为他们学习成绩一时跟不上而训斥、冷淡甚至歧视他们。这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更为严重的是这样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他们更不喜欢学数学的后果。古语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位老师,才会喜欢该老师所教的科目。教师对学生不应该有偏见,应看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二、 培养习惯,使学生会学
我们发现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是很多学困生学习跟不上的主要原因。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严谨的学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其次,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规范,计算认真仔细,课前自学预习,课后回忆复习,上课精力集中,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勤于思考、积极求教的好习惯。
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这正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困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三、 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每个孩子都有想表现的欲望,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希望自己获得更多的成功。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意识地交给学困生来完成,如果学困生能顺利完成教师要及时表扬肯定,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即使他们不能准确的回答,也要对于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予肯定。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再请他复述一遍,并给予赞许,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2. 直观演示,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授人以渔”,直观的演练、操作是培养学生掌握技能、技巧,拓宽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能为学生易于接受,提高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的能力。如在《认识角》教学中,师生共同操作,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活动角,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开口的大小有关”。由于运用的是学生喜欢接受的教学方式,即使是学困生对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也理解了,再设计“开口大角就大,开口小角就小”这样直观的顺口溜进一步提高认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3. 联系实际,激发求知欲望
数学是和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实际生活。如教学“加法的简便运算”,教师让一名学困生扮演营业员,自己扮演顾客,让学生先经历营业员收钱、找钱的过程,再描述这一过程,最后让学生从“多收几元要退几元”的道理,引伸并理解了“多加几要减几”的算理。使他们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四、 享受成功,使学生乐学
学困生在学习数学时经常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学困生作业错误率高,有些学困生接受能力差些,有些学困生比较慢热……往往这些会常看到的是同学们轻视的目光,听到的是教师和家长的批评,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往往由“学不会”到“厌学”。有些学困生就像我们所说的蜗牛:进步三步,第二天又退了两步,这时我们不能急,我们要有陪着蜗牛去散步的耐心。例如我教一年级的一个小女孩,她对20以内的加法是非常慢节奏的学习、掌握、消化。特别刚开始学得数超过10的计算如7+8=?她会慢慢按老师说的记住一个数,用手指拿出另一个数,然后慢慢地往上数,而且还必须要用嘴唇触碰到手指才能往上数,然后得出正确的得数7+8=15。一开始同学们都取笑她:哈哈……数数还要用上嘴唇数?我教育孩子们不能取笑她,因为她这样计算更准确,是用了适合自己的方法!我不急,学生也不急,家长急了:这么慢、这么数法怎么行?老师你要帮我教教孩子用一些更简单巧妙的方法!我耐心地跟家长解释:请不用担心,孩子比较慢热,她用自己的方法计算没有问题,现在她需要有“触觉”才能感知,慢慢地她熟练了会变“触觉”为“视觉”感知,再接下来她就会从“视觉”到“感觉”即是心算,这相当于孩子学走路时先扶后放最后能跑的道理一样。在我们的支持鼓励下,小女孩更有信心乐在她自己的计算方式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计算能力提高了,再也不用数手指了。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我们必须不急不躁,陪着学困生慢慢前行,慢慢进步,慢慢成长,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困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对症下药,使学困生摆脱“困”的枷锁后获取更多的成功,老师肯定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孩子不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作者简介:
赖卫轻,广东省清远市,广东省清远连州市连州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