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文本细读的实施策略

2018-04-19 10:39叶阿瑶
考试周刊 2018年39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实施文本细读

摘要:本文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的内涵,通过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阐述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的实施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种教学思路。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文本细读;教学实施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偏重于对词义理解和句子翻译,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课堂教学常采用是逐字逐句的串讲法,忽视文学和文化知识的传授,上课只见言,没有文。新课改后,一些老师走入另一个极端,忽视文言知识的传授,一味地求新、求异,有泛人文化的倾向。如果将文本细读引入文言文教学,能较好地克服文言文教学上存在的弊端。

一、 文本细读的内涵

美国文学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最早提出“文本细读法”一词,这些新批评派的理论家十分注重文本细读。其实,明清时期,学者金圣叹就主张用评点的方法对文章进行点评,通过对字词的进行解释,表达自己的美学见解,帮助读者了解文本中的妙处。学者在评点文学作品中所运用的细读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文言文的文本细读毕竟不同于文学批评理论视野下的细读,它主张阅读要以文本为核心,要注重分析文本的语言,结构和内容,深入发掘文本的深厚意蕴和背后的文化背景,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帮助学生实现文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统一。

二、 文本细读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1. 细读语言,引导学生体味作品蕴含的情感

文言文的教学首先必须读懂,如果没有读懂弄通文章的思想内容,又如何来领悟文中的精髓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文本是由语言组成,语言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工具,脱离文本的语言,不了解文本的内容就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无疑是南辕北辙之举。

文言文言简意赅,加上作品时代久远,因此,读懂文言文文本首先就要从字、词、句着手进行文本细读。诵读是细读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要读准字音,特别是要注意通假字难字的读音,其次要培养学生能够借助教材的助读系统中的单元导读,课文导读、课文的注释、插图以及常见的文言文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尝试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读,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串讲的时间,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文本细读不是主次不分,什么都讲,在学生初通文句后,教师可以采取点拨法,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来理解文中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见的虚词,特殊的句式等语法知识,完成对字词、文章大意的学习。在学生初步领悟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能读出其音节、气韵之美,要引导学生把作者隐含在文字中的感情读出来,对一些经典名篇要能够熟读成诵。以《马说》为例,教师点拨文中一词多义和“其”“也”等的用法后,指导学生要读好每一个段“也”“不”的口气和语调,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读第一段“不”“也”字,要能感受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第二段要体会作者对“食马者”无知的愤怒谴责之情,最后一段要体会作者对“食马者”平庸浅薄的深刻嘲讽。

总之,细读首先要疏通文意,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并通过细读语言,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文言中蕴含的语言之美。

2. 细读文本,感受文学之美

疏通文意仅仅是学习文言文的敲门砖而已,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应当投向其更深层的文本内容,通过研读和品读,寻找文本的写作价值,进而获得心灵满足,滋养精神。

古人曾提出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通过分析作家的生平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原作者的创作情境,揣摩作家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创作动机,挖掘出深藏于文本深层含义。不过,切忌对作家做过多解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结构,分析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结构的细读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与主旨的领会,挖掘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感受文思之美。

细读常见的方法,除了诵读法,还有比较还原法,设疑激趣法等等。作者在文本中会留下一些留白处等着我们去补充还原,读者要从文本的空白处读出言外之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字,说明了岳阳楼已经被世人写尽的,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仍能写出了传颂千古的名篇,实则难得。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另辟蹊径,作者对于洞庭湖的景色只是概括描写,详写了洞庭湖阴冷、晴明的画面和迁客骚人或悲或喜之情,全文先叙事后写景,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通过探寻古仁人的荣辱观,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与主张。

设疑激趣首先是由老师预设问题,然后合作解疑,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要在作品中探微,敢于发现矛盾和提出问题,通过设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善于設疑,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多角度挖掘文本的内涵,帮助学生多元解读作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不同见解,还是以《马说》为例,可以让学生分析伯乐和千里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两者谁更重要,让学生明白两者应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少了谁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经典作品常读常新,教师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重新审视作品,挖掘文本的当代意义,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可以让学生探讨,如果你是千里马如何得到别人的赏识,让学生明白,伯乐主动找千里马可以被动成功,但是主动出击同样也能成功。

品读文本切忌没有深入细读文本的情况下就探究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文本的能力,不能代替学生细读的主体地位,教师更不能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直接全部告诉学生,应该尊重学生阅读时的想法和体验。当然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由于知识欠缺和心理上的不成熟,讨论容易信马由缰,随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见解,或是见解有明显的错误。比如学习《愚公移山》学生可能会对愚公进行着反面的评价,认为愚公自不量力。要避免学生对文本主观的、肤浅的解读,教师要强调学生要细读文本,以文本为依据。

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文本细读的方法,达到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卫华.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叶阿瑶,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长泰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文言文教学实施文本细读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浅析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一场及时的春雨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