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境视域下词语文化意象错位与翻译

2018-04-19 03:40
关键词:错位译者译文

刘 杨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 公共教学部,浙江 舟山 316111)

一、问题的提出

翻译的文化转向在学界备受关注,翻译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在中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翻译在架起这座跨文化交流桥梁的同时,也面临更高要求的紧迫形势,人们对外国文化的迫切需求已不仅停留在“译述”和“达旨”的层面。各民族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大量的词语蕴含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意象以及意义深远的联想,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四面楚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欧美民族语言中的“给车装第五个轮子”等,这里的“楚歌”“江湖”“第五个轮子”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成为特定民族语言中鲜活的文化意象。面对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融合的新趋势,只有优美流畅又准确完整地表达原作所特有的文化意象的译文才能满足读者需求,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可避免,文化差异引起的语言之间的不同表达导致文化意象错位现象。例如God Knows被译为“上帝知道”,这个译文可称“信达”,而译成“天晓得”更显得“雅”,该译文跨越了复杂的中西宗教观的鸿沟。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以及不同文化的误解与误释客观存在且比比皆是,我们认为在语境视域下,分析词语文化意象错位现象,对提升翻译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以及促进翻译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理论基础

(一)语境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简称SFL)从社会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与意义,把语言使用者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当作是从语言与意义相关联的系统网络中进行选择的过程,认为语义系统中的选择受到语境方方面面的制约,因此非常重视语境在语篇中的作用,其语境理论在语言学界有深远影响。[1]王佐良曾说:“词义不是简单地一查字典就得,而是要看它用在什么样的上下文里。”[2]刘苾庆将语境分为“微观语境”和“宏观语境”,前者主要指词的搭配,包括词组、分句、句、句段、文本或篇章、体裁,后者指非语言因素,即社会、文化、历史因素。[3]在西方,19世纪中期德国的洪堡特(Humboldt)和赫尔德(Herder)、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德国的特里尔(Trier)等正式提出来的语义场理论(the theory of semantic fields)就是反对对语言因素进行孤立的研究,强调语言体系的统一性和语境对表达意义的影响。[4]在翻译实践中,当然首先要理解源文本的意义,特别是词的意义,词的意义就必须联系语境。刘苾庆认为翻译中的综合分析调节过程就是“语境调节机制”,即“语境化”,这一过程如图1所示。[3]

图1 翻译中的综合分析调节过程图

彭萍在《实用英汉对比与翻译》一书中将语境归纳为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与文化语境 (Cultural context)。[5]每一个习语都有多种翻译,有的是“直译”,有的是“意译”,但在实际翻译中都根据上下文取舍,或根据读者对象或翻译目的取舍,由此也可以看出语境的重要性。

(二)文化语境视角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其所在的文化背景。美国著名的翻译学家尤金·奈达认为: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更复杂的情况。[6]一般而言,正是各民族在地理、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差异,多数情况下人们对词的联想意义的不同就源于这种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形成过程中,受所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众多方面影响,造成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中的对等文本材料去替代另一种语言中的文本材料”。[7]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准确考虑语言本身,还要考虑到语言的文化语境以及其所表达的文化意象,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

三、词语文化意象错位比较分析

众所皆知,文化意象蕴含了各个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漫长历史文化的结晶,不同民族的传说、宗教诸神和图腾崇拜都代表了某种文化意象,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各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对本国哲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众多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和特有的文化含义。可见,中西方独特的文化对文学翻译带来重重困难和挑战,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错位现象亦不可避免。

(一)词语文化意象错位比较

1.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词语文化意象

【例1】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许渊冲译)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墨下,“扬州”并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这里的“扬州”就是一个文化意象。根据这首诗的上下文理解,“扬州”更代表了一个古代中国文人憧憬的乐趣之所,即“river town”。有一位唐诗的英译者译文为“Mid April mists and blossoms go”,由于省译了原诗中“扬州”一词,使得原诗丰富的含义和优美意境大受影响。而这里的“烟花”的深层次含义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许渊冲教授把一般化的东西特殊化和具体化,达到了化境效果。

【例2】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记梦》)

译文 The silver River fades,sails on sails dance on high.

这个译文直接传递了原文中“星河”的形象,因此原文中富有艺术想象的画面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有一位美国译者的译文为“A thousand sails dance in the fading Milky Way.”由于把“星河”硬译成The Milky Way,原诗所赖以想象的根据不复存在。

【例3】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莎士比亚在第18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了夏天,因为英国的夏季温馨怡人,而中国的夏天让人联想到酷暑。所以这里将summer译成“春日”更符合原文的文化意象。

2.喻体中动物的词语文化意象

【例1】壮得像头牛 译文:as strong as a horse

你这个胆小鬼 译文:You chicken!

汉语中“牛”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强壮,而英语中却用horse来形容一个人的强壮;英文句子中的chicken一词具有文化意义,比喻“胆小怕事”。

【例2】as silent as a fish 译文:噤若寒蝉

Neither fish nor fowl 译文:非驴非马

to drink like a fish 译文 :牛饮

英国是岛国,四面环海,鱼是英语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中国是大陆国家,很少用鱼作比喻。

【例3】You are a lucky dog. 译文:你是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day. 译文:凡人皆有得意时。

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由“狗”构成的词都含有贬义,比如“走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dog是褒义词,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3.成语、典故等词语文化意象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和习语是因历史典故所形成的,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蕴藏独特的文化意象,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blind imitation)、“叶公好龙”(Lord Ye’s love of loongs)、“无风不起浪”(No smoke without fire)、“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mushrooms)、“物以类聚,人以群分”(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半斤八两”(be all the same)、“七上八下”(be in a turmoil)等。《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造就了大部分的英语典故习语,比如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即灾难、祸害的根源)、to cast out Satan by Satan(以暴易暴)、Achilles’ heel(唯一的致命弱点)、as wise as Solomon(聪明过人)等。

(二)文化意象错位分析

上述关于文化意象的错位问题,其原因在于各民族之间文化传统的差异,特定民族的文化色彩还体现在成语和谚语中作为喻体的意象或明显或隐晦。文化意象错位现象的原因分析如下。

1.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各异

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丰富会引起文化意象传递的歧义。现实或者传说中的动物就可以成为一种文化意象,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龙、凤、鸳鸯、乌鸦,欧美民族语言中的熊、海燕、山羊、猫头鹰等;或是一种植物,比如汉民族语言里的梅兰竹菊植物四君子,欧美民族语言里的橄榄树、玫瑰花、郁金香等;还可以是一句成语、一则典故或某一喻体,比如“画蛇添足”“条条道路通罗马”等;甚至可以是某一个数字,比如“七上八下”等。在民族文化差异背景下,文化意象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但因为有些情况下词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便会引起文化意象的歧义。即使同一种形式中,同种事物的描绘和表达也不一定能准确传递等同的文化意象。

2.文化意象的传递不对等

区域民族文化个性的差异阻碍了文化意象传递的准确性。文化意象作为一个术语用来概括文学作品中一些具有意象特征的文学现象,同时文化意象的传递也被学术界作为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专门问题而进行讨论。国内的学者对于文化意象传递这个问题的探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文化意象传递视为一种翻译技巧问题展开讨论,主要着眼于成语、谚语、典故等的翻译研究;二是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谈形象语汇的翻译,此类研究提出,任何语言的形象语汇都是一种修辞手段,使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即要提高对读者心理活动的影响力度;三是从文化对比的角度对一些文化概念、典故和谚语等的深层次含义作进一步研究,比如谭载喜在《文化对比与翻译》一文中就提到了不同民族文化个性的差异导致“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等现象。[8]比如说中国人的“白喜事”在欧美人的语言中是没有概念意义的,欧美人挂在嘴上的“上帝”也不等于中国人语言中的“玉帝”或“阎王”。

3.译者文化素养的影响

译者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从事英美文化研究的王兴艳认为,在跨文化翻译中,避免文化错位现象,实现文化等值,主要应对策略则是增加译者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知识,提高译者文化娴熟转换水平。[9]各民族在人文地理、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可导致对词的联想意义不同,因此译者在选词时,既要重视词的基本含义又必须准确把握翻译中语境因素的影响。许渊冲在其《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曾分析过下面这句话: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10]这句话直译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样的直译明显是一种误译,一个人的“可靠”与“不吃鱼”或者“玩游戏”有何关联?但如果一个译者对西方文化有较深底蕴便知这种说法的缘由,英国旧教规定斋日只许吃鱼,新徒拒绝在斋日吃鱼,表示忠于新教,故“不吃鱼”就获得了“忠诚”的意思;“玩游戏”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故也等同于“遵守规则”的意思。因此这句英文表达的真正含义为约翰“既忠诚、又守规矩”。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涵义、词义广狭、感情色彩、文体色彩、文化色彩等不尽相同。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将语境纳入考虑之中,才能真正取得好的翻译效果。

四、词语文化意象错位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文化意象一般都具有双重含义,在翻译文化意象的时候,译者往往对面临的多层意义感到困惑不已。刘若愚在他的《中国诗学》一书中提到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离家别妻期间写的一首诗时,就没有拘泥于原诗的文化意象,而做了灵活的处理。这两句诗是: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刘若愚并没有把这两句诗里的那条银河简单地译为The Milky Way,却根据汉语将其直译成the river,译文为:

The Cowherd and the Spinning Maid need not grieve,

At least they can cross the river every autumn![11]

他这样译恰好地展现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苦苦相思,否则这首诗就无法成立。面对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错位、失落或扭曲现象,翻译工作者就需要用“文化意象”这一术语去概括文学作品中具有意象特征的文学现象。词语文化意象上的错位现象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对翻译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一方面,文化意象错位丰富了翻译理论研究。文化意象的传递已经上升到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汇这一命题,翻译行为总是面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且必须妥善处理。卢红梅编著的《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一书就是从“文化”界说、文化结构、中国文化的特征入手,结合周易文化、佛教文化,儒学文化等进行相关汉英翻译研究,传播和弘扬华夏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意象错位促进翻译实践研究。在翻译过程中,面对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等多种客观因素引起的文化意象错位现象,译者必须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理性处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不断积累经验和方法,正确传递信息,完善翻译实践研究。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指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12]这一说法在引入中国文化语境后不断遭遇到对翻译自身意义的“创造性叛逆”,但任何一个严谨、睿智的学者和翻译家都应该看到 “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揭示了翻译行为和翻译活动的本质,所以我们相信文化意象传递问题,会使得更多富有才华和事业心的翻译家和翻译教师知难而上,紧跟语言发展的步伐,以再创作的劳动把原作者精心烹调而成的“佳肴”尽可能完整地奉献给读者。

翻译中词语文化意象错位的研究工作得到广大译者的重视,文化意象虽渗透在文本词语里面,但其所蕴藏的内涵更为广阔和深沉,这对翻译工作既是挑战又是促进,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通过词语文化意象错位现象的分析,强调了文化语境对翻译过程的重要影响。文化意象错位的客观存在,对翻译工作者在专业知识、跨文化领域和文学修养等众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相信,在中国不断融合国际社会的今天,翻译工作者更有条件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同时在翻译过程中时刻考虑语境的限制和作用因素,较好解决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错位的难题,通过不断研究不同民族文化如何正确交流、相互理解以及如何拓展和丰富的问题,必将积极促进翻译文学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26.

[2]王佐良.词义·文体·翻译[M]//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30.

[3]刘苾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30-371.

[4]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2.

[5]彭萍.实用英汉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5:42.

[6]NIDA EUGI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1993:132.

[7]CATFORD,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20.

[8]谢天振.译介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46-147.

[9]王兴艳.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74-77.

[10]许渊冲.翻译的艺术(增订本)[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11]刘若愚.中国诗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168.

[12]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王美华,于沛,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137.

猜你喜欢
错位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有趣的错位摄影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错位教育”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