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飞鸣
[摘 要]追问,通俗地讲就是追根究底,即针对同一问题多次逐级深入地提问。课堂上教师有效的追问,能够让学生把隐藏的知识盲点彻底地暴露出来,既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辩证性,又利于教师把握学情,及时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数学课堂;追问;疑难;认知冲突;错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9002701
追问是基于前次提问基础上的提问,具有灵活机动、随机应变等特点,也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一个好的追问,往往能深挖问题的内涵,透过表象进入问题的内核本源。对教师而言,只有掌握好追问的时机,充分挖掘追问的价值,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中,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时追问,可让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探究,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角的认识”时,针对“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口到什么程度有关,与长短无关”这一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这样实施追问:“角有大小之分,那么哪些因素决定了角的大小?”“现在想让你手中的角变大,怎么办?”“你的角怎么反而变小了?”然后教师用教具——圆规随意摆出一个角,要求学生:“请你摆出和这个角相同、大一些、小一些的角。”学生操作后,教师追问:“你确认自己摆出的角与我摆出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了吗?请上台将两个角比一比。”由于教具圆规形体粗大,学生用的学具形体纤细,在强烈的视觉反差中,学生开始产生疑惑:“到底哪个角大?判定标准是什么?”师再追问:“你现在觉得应该怎样判断哪个角大?”部分学生的观点开始动摇,其他学生也通过反思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粗细无关,主要看两边的开口程度。“也就是说,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开口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对吗?”然后教师折断角(教具圆规的“双脚”可以折叠伸缩)的一条边,问:“这个角变小了吗?”师再折断角的另一条边,问:“这样呢?如果将边伸长呢?”……在教师不断的操作和追问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师通过在疑难处追问,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智慧在追问中生成,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生疑惑之处正好是知识的生长点,因此教师可通过巧妙的追问,让学生重新思考,最终明晰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教学“笔算除法”一课时,教师在学生的认知冲突处追问,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师:二年级学习笔算除法时,有位学生一根筋,和老师死磕到底,你们猜这位同学是怎么一回事?
生1:他可能发觉除法竖式为何这么奇特。
师:是啊,你觉得正确的除法竖式该怎么写?(生上台板书,略)
师:为什么前面的除法竖式是对的,而后面的不对呢?
生2:后面的竖式中余数没地方写。
师:我也是这么说的,但他不服气,硬是把余数添了上去。我一看又气又好笑,大家说可笑在哪里?
生3:正确做法是余数可以用减法算出来,而错误做法则不行。
师:我也是这样对他解释的,说这是一种硬性规定,要遵守,可他还是不服气,觉得我们认可的竖式有误。实事求是地说,他这种写法可行吗?如果可行,你认为哪种格式便捷?(这时学生的观点开始出现分歧)
师:那位“小顽固”固执己见,且振振有词,认为自己的写法和加、减、乘法算式的格式相同,都是采取上下结构,很正确,觉得老师教授的写法反而烦琐。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谁能说一说老师的方法烦琐在哪里?
……
这样追问,把学生最真实、最质朴的想法展露出来,使教师后续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课堂上,教师有价值的追问能让学生知错、认错并改错,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仍以“角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结尾环节中追问:“用放大镜观察角,能将角放大吗?”针对回答出错的学生,教师先问认为角变大的学生:“角变大的理由是什么?”
生1:因为放大镜本身具有放大功能,由于边变得又粗又长,所以角就变大了。
生2:不对,角没变大。
师:角没变大的理由是什么?
生2:边的粗细、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主要看开口的大小。
师:(转而追问持正确意见的学生)你们的意见呢?
生3:放大镜不能放大角的开口程度,所以角的大小不变。
师:你能画出放大镜下觀察到的角吗?(生操作略)
师:(转而追问全体学生)现在你们能判断角在放大镜下有没有改变大小吗?
……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顺势而为,通过巧妙的追问,让学生再次深入思考,寻找到正确的结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追问,让学生把隐藏的知识盲点暴露出来,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辩证性,又有利于教师把握学情,及时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