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武,刘志平
(1.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哈尔滨 15004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又称为脑梗死,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研究[1]显示,脑组织供血动脉因粥样硬化、血栓或是异常物体侵入,导致血管突然性狭窄或闭塞,引起脑组织软化坏死是CIS的主要病理机制。中医学认为CIS属于“中风”范畴,主要因元气亏虚、风痰受阻,所致痰瘀闭阻、脑络不通而发病[2]。复方丹参具有保护心肌缺血缺氧、清除氧自由基、肝保护、镇静、抗凝、降纤及调节脂代谢等作用,适用于心肌梗塞、脑栓塞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治疗[3]。但目前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尚缺乏足量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者就此课题展开观察,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4例,纳入标准[4]:1)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华医学会2010年版《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关于CIS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且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2)同时符合中医ACI相关辨证标准;3)均为首次发病,且发病24 h内入院,且入院前未接受抗凝溶栓等治疗;4)无合并严重的肝肾肺、血液系统疾病;5)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脑出血、颅脑损伤、脑部肿瘤等疾病者;2)病程在24 h以上或年龄大于75岁者;3)合并严重的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者;4)合并出血性疾病、其他血管病变者;5)对本研究所选药物过敏者;6)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7)术后不配合随访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58.43±8.61)岁,梗死部位:基底核14例、内囊14例、脑叶11例、丘脑8例;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8.60±8.67)岁,梗死部位:基底核14例、内囊13例、脑叶11例、丘脑9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入院后均接受降温、脱水、改善血压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调节、预防并发症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8)治疗,剂量:25 m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四川升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Z51021303)治疗,剂量:10 mg/次,1次/d,均与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后滴注。2组均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中医血瘀证积分,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指标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 和纤维蛋白原(FIB),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
1.4 疗效标准 参考《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7]进行疗效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 = 47) 例
2.2 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见表2。
2.3 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3。
2.4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4。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n = 47) mmol/L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n = 47) m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组 别 TG TC LDL-C HDL-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83±0.33 2.09±0.41# 7.09±0.88 5.76±0.82# 4.64±0.67 3.95±0.48# 1.22±0.23 1.41±0.36#观察组 2.79±0.35 1.30±0.26# 7.13±0.92 3.95±0.70# 4.67±0.71 2.99±0.41# 1.18±0.25 1.93±0.42#
表3 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n = 47)
表3 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n = 47)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组 别 PT/s APTT/s TT/s FIB/(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8.22±0.23 12.70±2.57# 30.82±5.77 36.70±6.21# 14.23±2.23 16.41±2.47# 3.89±0.71 2.75±0.58#观察组 8.19±0.25 15.63±2.45# 30.76±5.80 42.63±6.16# 14.26±2.18 19.30±2.76# 3.86±0.73 2.19±0.52#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n = 47)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n = 47)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组 别 IL-6/(ng/L) IL-10/(ng/L) IL-1β/(ng/L) TNF-α/(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9.56±4.41 18.85±3.16# 13.46±2.93 5.86±1.27# 28.03±7.72 19.88±5.47# 23.82±3.61 11.29±2.40#观察组 29.80±4.38 10.63±2.77# 13.55±2.97 3.24±0.85# 27.94±7.65 14.03±4.51# 23.88±3.82 7.52±1.63#
2.5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中医血瘀证积分比较 见表5。
表5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中医血瘀证积分比较(,n = 47) 分
表5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中医血瘀证积分比较(,n = 47)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组 别 NIHSS评分 中医血瘀证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4.16±1.89 6.35±1.54# 45.62±6.72 32.52±3.96#观察组 14.23±1.86 3.22±1.09# 45.37±6.65 20.37±3.43#
研究[5]证实,CIS发病后存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加重神经细胞损害,如不及时救治可扩大缺血脑组织,降低患者预后质量[6]。研究[7]表明,正常机体纤溶蛋白酶活性较低,当血栓阻塞血管时,受缺氧、血压改变等因素影响,血纤维表达明显升高,使西医常规针对病因治疗无法根本改善血液粘度及血脂水平,降低缺血性脑中风发病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中医血瘀证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TG、TC、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清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保护神经功能和降脂功效。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PT、APTT及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证实复方丹参注射液能减轻血流高凝状态,避免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再发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IL-6、IL-10、IL-1β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证实其有较高的抗炎作用。
综上所述,复方丹参辅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明显,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脂代谢和凝血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庆友,张艳蕉,赵宇,等.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7, 33(2):109-111, 115.
[2]魏雪涛,刘海花,马如静.醒脑静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神经功能及相关因子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 38(14):2155-2157.
[3]刘志刚,宁冬梅.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与生活质量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17(3):286-289.
[4]YUE S, HU Bin, WANG Zhi-peng, et al. Salvia miltiorrhiza compounds protect the liver from acute injury by regulation of p38 and NF kappa B signaling in Kupffer cells[J]. Pharmaceutical Biology, 2014, 52(10):1278-1285.
[5]马荣花.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22(3):217-218.
[6]GAO Wei, SUN Hai-xi, XIAO Hongbin, et al. Combining metabolomics and transcriptomics to characterize tanshinone biosynthesis in Salvia miltiorrhiza[J]. BMC Genomics, 2014,15(1):73.
[7]张银善,张敏,赵志英,等.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循环内皮祖细胞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6(28):313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