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兴强 朱泽宇
【摘 要】目的:在重型颅脑损伤液体管理中应用PICCO技术与中心静脉压监测,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从2016年3月开始到2018年6月结束,在我院选取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依据均匀分组的原则进行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将中心静脉压监测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将PICCO技术应用于观察组患者中,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血流动力学指标予以比较。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胸腔内血容量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全身血管阻力指数均较优,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治疗效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显著较优,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液体管理中应用PICCO技术的效果显著,改善了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PICCO技术;中心静脉压监测;重型颅脑损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160-02
脑干损伤、颅内血肿、脑挫裂伤以及颅骨骨折或导致患者昏迷超过6小时以上被定义为重型颅脑损伤。就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而言,多伴有意识障碍逐步加重或呈现出再昏迷状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空间距离的不断加大和交通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的影响,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且临床特征表现出并发症多、病情发展迅速以及病情危重等[1]。其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液体管理更是成为了治疗该病症较难的重要环节。而在本文中就主要从我院选取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PICCO技术与中心静脉压监测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6年3月开始到2018年6月结束,在我院选取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依据均匀分组的原则进行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有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介于18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5±2.0)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介于19岁到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5±2.5)岁。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在两组患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将中心静脉压监测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对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中心静脉压进行测量,且在测量前应保证其管道畅通,在测量过程中患者的体位为平卧位。其次,将右心房位置作为凋零点,并读取相应数据[2]。
将PICCO技术应用于观察组患者中,即深静脉置管+股动脉置管+PICCO模块连接[3]。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血流动力学指标(胸腔内血容量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以及全身血管阻力指数)予以比较。治疗效果。死亡:没有生命体征;植物状态:存在生命体征,但失去自主活动的能力;重度残疾:肢体功能严重受损,不具备自主生活的能力;中度残疾:肢体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在他人照顾下可简单照料自身生活;良好:肢体功能受损较轻,且能够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
1.4统计学分析
整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后的相关资料,将其输入到SPSS21.0统计学软件中,根据数据资料不同进行分类处理,其中:计量资料“ ”,差异性检验;计数资料(n,%),差异性 检验;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表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2.1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予以比较
治疗效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显著较优,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详情见表1。
2.2对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予以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胸腔内血容量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全身血管阻力指数稳定敏感,而对照组则不敏感稳定,其中开始前胸腔内血容量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全身血管阻力指数分别为(950±118)mL/m2、(6.65±1.10)mL/kg、(652±70)mL/m以及(1010±320);开始72小时后胸腔内血容量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全身血管阻力指数分别为(950±123)mL/m2、(7.20±1.00)mL/kg、(868±65)mL/m以及(2069±152),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严重创伤性疾病。而导致其高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原因主要是医生对该病症发生的并发症预测不足、治疗不及时以及治疗存在偏差等。同时,在颅脑受到损伤后患者产生的应激反应还可能增高神经兴奋性,继而促使循环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发生了变化,且脑损伤越严重则上述变化越显著。在颅脑损伤的急性期可导致高血流动力学状态,不仅对患者机体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会造成心功能损伤和多种并发症[4]。
就PICCO技术而言,该技术中的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与经肺温度稀释技术以及动脉脉搏波形曲线下面积分析技术予以了有效结合,不仅可运用热稀释法对单次心输出量予以测量,而且可通过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对心输出量进行获取,并可对胸腔内血容量以及血管外肺水进行计算。此外,胸腔内血容量指数也被越来越多学者证明为重复敏感项目。可作为肺动脉阻塞压、右心室舒张末期压以及中心静脉压[5]。而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看出,PICCO技术优于中心静脉压监测,治疗效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显著较优,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综上所述,将PICCO技术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液体管理中效果显著,改善了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甘海,李金庭,林燕金,等.PICCO技术与中心静脉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液体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1):1346-1348.
[2]贺礼荣,廖玉池.PiCCO 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液体管理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2012,25(12):50-51.
[3]周玲,汤蓓,相鹏,等.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液体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2):216-218.
[4]叶高峰,温兴杰,汤文杰,等.PICCO监测和CVP压力监测指导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液体复苏疗效的比较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4(5):704-707.
[5]楊彦平,李玉骞,龙乾发,等.PICCO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容量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32):6275-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