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分析

2018-04-15 09:48佟卓增
健康必读 2018年8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温针灸电针

佟卓增

【摘 要】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各40例。联合组采取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温针灸组仅予温针灸治疗,电针组仅予电针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温针灸组、电针组、联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77.5%、95.0%,联合组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温针灸组和电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2周、3周、4周后,面神经功能H-B量表计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联合组改善情况优于其它2组(P<0.01),温针灸组和电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温针灸;电针;周围性面瘫;面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050-01

面瘫主要以口和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将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临床治疗中,周围性面瘫通常采取针灸的方式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病因进行分析,主要是由于面神经本身发生了病变[1],多由细菌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多以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导致患者面部出现变型与神经水肿和麻痹等,其中麻痹最为多见,该文就对针灸应用在周围性面瘫导致麻痹症状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电针组、温针组、联合组,每组各4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相关诊断标准,入院就诊时表现为发病突然,发病时间1周内,表情僵硬,口眼歪斜,饮水漏出,鼓颊漏气,味觉减退,听觉过敏,进食时食物滞留齿颊间。排除标准:患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外伤所致面部瘫痪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同时接受其他方式治疗者。其中电针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62岁,平均(34.29±7.54)岁,病程1-6d,平均(2.36±0.41)d;温针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0-64岁,平均(34.32±7.55)岁,病程1-7d,平均(2.35±0.40)d。联合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63岁,平均(34.30±7.52)岁,病程1-7d,平均(2.34±0.38)d。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联合组采取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主穴为阳白、颊车、地仓、四白、翳风、足三里、合谷,并随症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颊唇沟歪斜加承浆,眉不能抬者加攒竹(治疗时足三里、合谷双侧取穴,其余均取患侧穴位)。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选用0.30mm×40mm针灸针,对阳白、颊车、地仓、四白、迎香、承浆、攒竹各穴位進行浅刺,采用平补平泻法,翳风、足三里、合谷进行直刺,进针1寸左右,捻转得气后选择两组穴位,连接电针治疗仪,输出电位调节为“0”,选取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留针期间于翳风、足三里做温针灸,将适度大小的艾条套在针柄上,距离皮肤一定距离,并垫上硬纸板[2],避免烫伤,自下端点燃艾条,1壮/穴。留针时间均为30min。温针灸组仅予温针灸治疗,电针组仅予电针治疗,方法均参照联合组。疗程:1次/d,6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疗程间隔1d。

1.3疗效判定标准 以总好转率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以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进行说明。痊愈:患者的面部肌肉恢复正常,呈均匀对称状,口角歪斜症状消失,眼睑呈完全闭合状态;显效:患者的口角呈轻度歪斜状态,眼睑可轻度闭合,面部肌肉功能有明显改善;有效:眼睑可在用力的情况下闭合,口角有歪斜现象,较治疗前有些许改善;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甚至更为严重。总好转=痊愈+显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温针灸组、电针组、联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77.5%、95.0%,联合组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温针灸组和电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3组治疗2周、3周、4周后,面神经功能H-B量表计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联合组改善情况优于其它2组(P<0.05),温针灸组和电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二。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面瘫患者是因邪阻经脉、经气不畅、气血不合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道“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3]。一直以来,临床上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式还是中医针灸治疗,针灸的作用是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水肿及炎症等反应消退,通过刺激人体正常部位,完成调节控制,促使人体上下平衡,从而起到控制疾病的作用。

电针是通过在针上通入微量电流波,以刺激穴位的治疗方法,具有调整人体组织功能、改善神经营养、加强气血循环、修复受损神经和肌肉等作用,适用于毫针刺法的主治病证。温针灸具有超强的渗透力,能直达病害主要部位,其优良的消炎及加速微循环的功能,能促进炎症吸收,减轻水肿,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快速恢复面神经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优于单纯用温针灸或电针治疗。综上,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云建新.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7,24(22):174-176.

[2]李悦.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8):1294-1296.

[3]黎舒敏.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及部分机制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6,9(3):128-130.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温针灸电针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电针联合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Vimentin、α-SMA、TGF-β1及p-smad2表达的影响
温针灸配合肩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推切刀治疗狭窄性腱鞘炎35例疗效观察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