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利
【摘 要】 在现代知识社会交往中,言语表达显得非常重要。围绕拓展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灵活说话能力。本文拟从(1)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敢说;(2)开展有意义的创新型活动,让学生乐说;(3)制定有效的语言游戏,让学生想说。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说话训练;能力培养
说话是每一个人日常交往必备的基础知识,说话的艺术体现着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要把说话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孩子整个学习过程,如何让孩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说
刚走进校门的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略有胆怯。抓住这个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营造氛围,鼓励孩子张大嘴巴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所想,迫在眉睫。在一次“跳花绳”的比赛中,笔者先让孩子仔细观察同桌跳花绳时的情景,如动作、表情,然后把自己的观察分享给小朋友,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形象。开始,有的同学不敢说,怕说不好被同学笑话,于是,教师因势利导:你认为谁跳花绳的样子最有趣?话题一打开,孩子们七嘴八舌就议论开了,胆子大的先说,不敢独立说的就请别的孩子补充,这样你一言我一語,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都大声地介绍起来。
还要重视对学生说话的评价。如“你说得非常完美”“你观察的真仔细啊”等等。一个同学说:“今天真冷!”另一位同学补充说:“今天天气冷得简直可以滴水成冰了。”教师马上肯定后一位同学的说法,表扬他补充得很好。这样做使那些胆小怕发言的同学也在争取发言了。
二、创新活动,使学生乐说
1.大胆尝试,自行设计教材。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两段小品:
镜头一:晚饭后,孩子趴在写字台前做作业,爸爸坐在紧挨写字台的沙发上边吸烟边喝茶,还不时地瞅瞅孩子的作业。爸爸吐出的烟呛得孩子直咳嗽。孩子跑过来,边说“又吸烟了!”边把叼在爸爸嘴上的烟抢走。
镜头二:晚饭后,孩子趴在桌前做作业,爸爸坐在紧挨桌子的沙发上边吸烟边喝茶,房间里烟雾缭绕,孩子被呛得不停地咳嗽。这个孩子放下作业走到爸爸的身边说:“吸烟有害健康,您身体不好,能不能少吸点烟。”说着从冰箱里拿出一个苹果塞到了爸爸的手里。
看完后,我让学生回答:两段视频中,你赞同哪个孩子的做法?为什么?学生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第二个孩子的做法较好。他首先谈了自己对吸烟的看法,以及吸烟的危害,然后对爸爸提出了建议。
2.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在学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我设计这样的问题:第二次,乌鸦得到了一块肉,又碰到了狐狸,接下来会发生……孩子们兴趣盎然,争相发言。巧妙设疑,不仅激发了孩子的表达欲望,训练了说话能力,同时,孩子的思维、想象、创造等多种能力也得到了较好地发展。
三、制定有效的语言游戏,让学生想说
1.创设情境,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1)以物引入情境 。一次说话课上,我带来了一只鸽子,刚走进教室,教室里就沸腾起来:真漂亮、好美啊、真可爱、我也喜欢……孩子们对这只鸽子非常感兴趣。趁此机会,我提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问题:你知道它的名字吗?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它的样子吗?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这是一只鸽子”;“这是一只白色的鸽子”;“这是一只可爱的,眼睛炯炯有神的鸽子”;“我特别喜欢这只眼睛会转的鸽子”……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兴趣盎然,不但能把话说得很清楚完整,而且达到了描述具体、形象的要求。(2)以游戏创设情境。大课间,我把孩子们带到操场上。把他们分成两大组,进行“你说我来猜”游戏。游戏中一轮完成再进行角色互换。开始之前提醒孩子注意观察同学们参与游戏时的动作、表情、语言等。为后面的说话训练做准备。游戏结束就指导孩子围绕游戏过程说话。有的孩子注意观察了同学动作说:“游戏开始了,只见韩语硕张牙舞爪地对我做鬼脸,乱蹦乱跳,我一下子就猜到 了是‘猴子”;有的能关注自己心里的变化说:“轮到我来做动作了,我把双臂伸得直直的放在身体两侧,腿直着一摇一摆地走路,心里乐开了花”;有的侧重叙述游戏的情况讲:“游戏开始了,老师口哨一响,第一组的同学就做出各种各样奇怪的动作,‘西瓜‘哭‘大象‘辣椒……”答案一个个从同学们的嘴中蹦出来”。
2.变换句式,领悟表达技巧。训练说话不仅要做到语句通畅、用词准确,同时还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在学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我出示了这样的填空练习:(1)这时候也许乌鸦才想到:要是 ,就 了。 (2)这时候也许乌鸦才想到:只有 ,才不会 。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巩固学习内容的同时还初步了解了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同一个意思,领悟了表达的技巧。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处处留心,精心为学生设计方案,提供语言表达的平台,教给孩子语言表达的技巧,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让学生的“说话”插上飞翔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2014年修订)[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2]陈英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途径探讨[J].新课程,2014.(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