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尾兰
(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南 昌江 572700)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少见的肿瘤。此类肿瘤属于慢性非特异性增生性的瘤样病变[1]。肺部是IMT最易发生的部位。IMT的影像特征不典型,因此易被误诊。为了提高临床上对IMT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本次研究主要分析IMT的CT图像特征。现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IMT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予以证实。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2例;其年龄为36~78岁,平均年龄为(55.89±5.18)岁。这些患者在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咳血等症状。
对这些患者均进行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进行CT检查使用的仪器是TOSHIBA 16排或PHILIPS 64排CT机。进行扫描的电压是100~120 KV,进行扫描的电流是150 mAs,进行扫描的层厚为5 mm。然后,为患者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规格:350 mgI/ml,剂量:1.5 ml/kg,注射速度:3.0 ml/s),以对其进行CT增强扫描。进行增强扫描前后其平均CT值的差<20 HU,说明其病灶为轻度强化;进行增强扫描前后其平均CT值的差为20~40 HU,说明其病灶为中度强化;进行增强扫描前后其平均CT值的差>40 HU,说明其病灶为明显强化。进行CT增强扫描后,将扫描的图像传送至PACS系统进行处理[2]。
由2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检查医生观察患者的CT图像。具体的观察指标是:病灶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边缘是否光滑、密度、强化的方式、周围组织的病变情况[3]。
检查的结果显示,这6例患者的病灶均为单发病灶。其中,有4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右肺(包括1例的病灶位于右肺上叶、1例的病灶位于右肺中叶、2例的病灶位于右肺下叶),有2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左肺(这2例患者的病灶均在左肺下叶)。这些患者肿瘤的直径为2~5 cm,其肿瘤的平均直径为3.4 cm。在这些患者中,有4例患者肺下叶的病灶呈结节状或团块状的高密度影,其病灶的边界清晰且未见分叶。在这4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病灶的周围可见柔软的毛刺,未见血管集束征和卫星灶。有2例患者的纵膈淋巴结肿大,其病灶的边界清晰、未发生钙化,且未出现空洞征。
IMT属于间叶性肿瘤。男性该病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研究发现,IMT的发生与患者存在EB病毒感染、人类疱疹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也有学者认为,IMT来源于人体内不可控制的细胞,这些细胞有恶变的倾向。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都证实,IMT属于真性细胞瘤,主要是由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构成,其中也包括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肉芽肿等[4]。有1/3的IMT患者无明显的症状或其症状较轻,其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咳血、发热。IMT的发生与患者长期、反复、不规则地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有关。IMT患者的病灶可压迫和阻塞周围组织的血管[5]。
相关研究的结果显示,IMT患者病灶的边缘呈多发的空泡征,其CT图像表现为气体密度影。临床上易将IMT与结核球、肺癌病灶等混淆而出现误诊。早期周围型肺癌受血管、气管的阻挡,使病灶未突破或浸润周围的血管、气管。IMT的浅分叶征及细长毛刺征与早期周围型肺癌不同。进行CT增强扫描3 min后,周围型肺癌患者病灶的强化程度明显降低,IMT患者病灶的强化程度则不会下降。结核球多发于双肺上叶尖的后段及肺下叶的背段,其边缘较为光滑,可出现干酪样坏死的表现,常出现卫星灶。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后,结核球患者的病灶不强化或不均匀强化。IMT患者的CT图像中出现卫星灶的几率较低,其病灶的强化程度明显强化或延迟强化。在通常情况下,错构瘤的直径<2.5 cm,瘤体内部可出现脂肪低密度影或爆米花状的钙化影。进行增强扫描的结果显示,错构瘤患者病灶的强化程度不明显,这与IMT患者病灶的强化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球形肺炎患者的病灶一般为圆形,其病灶的边缘模糊、密度小,其病灶中央的密度相对较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程对其病灶的类型进行鉴别诊断[6]。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根据IMT患者的CT表现,可以观察到其病灶的具体情况。医生应熟练掌握IMT的CT图像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对其病情进行综合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