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词演变的原因探析

2018-04-14 16:52
晋中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常用词词义句式

胡 婷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常用词演变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影响。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出现就会导致旧词的消失,新词的产生。例如表示武器的名词戟,服饰名称冕、旒,官职名称太史、太监,这些词所表示的事物在古代出现,在现代已经不存在了。因此,这样的词在历史的长河中就逐渐被淘汰了。除此之外,常用词演变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一、语音的影响使常用词发生演变

(一)语音系统的演变

在中古时期语音系统简化,全浊声母、入声韵母消失。但是全浊声母清化、入声韵归入阴声韵这样的语音演变,导致了同音词比例增加,同音词的增加会带来歧义。因此为了区别词义,汉语的词汇走向复音化。语音系统的简化开始于何时,在不同方言里有不同的表现。但大致来说,浊音清化在中古后期表现出来,入声韵在中古后期消失。复音词的主流是合成词的增加,这就使原来的词组降级为词,内部组成成分的词变为语素。如“已经”,在禅宗语录里表示的意义是“曾经经历过”,“已”和“经”分别是个词,具有自己独立的意义,等到了《全唐诗》,“已经”之间的句法分界消失,降级为词,“经”的“经历”的动词意义虚化,“已经”仅仅表示曾经。

(二)节律的影响

常用词发生演变的另一个原因是重新分析现象与节律制约。这是句法层次分界向语音节拍分界妥协的结果。重新分析指的是原来两个直接成分接连放在同一个节拍里,结构层次分析发生变化,最终固定成为一个词。如“许慎及其说文解字”本来是“许慎和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是连词,“其”是代词,本来结构分析为许慎/及/其说文解字,但因为节律的影响,将及其放在一个节拍了,产生了复音词“及其”,变成“许慎/及其/说文解字”。此外,像“否则”、“至于”、“等于”的复音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另外,中古的诗歌讲究格律,往往两个字一个格律,一个节奏。因此,为了追求语句的整齐,声韵之美,往往补上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同义合成词、偏义合成词的产生就是如此,如:“业也命也,并悉关天”中的“并,悉”,“并”就是都、总的意思,单用“并”即可,为了节律的整齐,加了“悉”;“大夫不得造车马中的“车马”,为了节律的整齐,加了“马”,但实际造的是“车”。另一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为了传播自己的教义,用韵文进行讲解,让人们容易明白记住,因此往往配成双音节词。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的是朱庆之的《试论佛教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的影响》。

二、词义的影响

(一)词义的虚化

词义虚化和词义引申是词义发展的主流。语言词汇数量的增加是词义引申、词义虚化的结果。词义虚化包括抽象化和泛化。抽象化指的是从具象变为了抽象,从可见变为了不可见。“看”由动词虚化为助词的过程就是抽象化。“看”本来是瞻视的意义,引申为测试的意义,这就是词义抽象化。“测试”义用于动词后,用于祈使句后,就变成了虚词。沈家煊1994年《语法化研究综观》运用国外的认知规律解释语法化,其中提到了抽象化中的表示空间关系的词演变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在”这个词就是从空间域转变为时间领域。“他在厨房”,“在”是动词,表示空间;“他在做饭”,“在”是副词,表示时间。从空间转变为时间,这是抽象。方正表示空间,如“不成方圆”,“席不正不坐”,之后抽象化,从空间意义转化为表时间意义,如“血气方刚”“正着急的”,也是词义的抽象化。

词义的泛化,指的是词义的扩大。如“洗漱”一词本来各有所指,“洗”最初的意义指的是洗脚,后来泛指表示一般的洗,“只”,本来仅指一只鸟,后来泛指一般的动物、非动物。

(二)词义负担

有些词义项过多,使用中容易发生歧义,影响理解。这时候采用了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变成复合词,同义连用。古汉语一词多义,实虚兼用。如果同义连用,两个词互相制约,意义比较单一准确。如太田辰夫的《中国与历史文化》,使令动词同义连用,“令、使、教、遣、著、放”,并列复合词,两两配在一起,如“遣放、著令、使令”;这些词还可以表示假设。如果表示假设,则和“如、若、假”复合,构成“令使、若使、假令”。这样就可以避免混淆。因此如果一个多义词用单音节会混淆的话,则用复音词进行区别。

第二种是词语负担重的词汇与词义负担轻的相竞争,词义负担轻的词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词义负担重的词在竞争中失败。这就会导致新旧词发生历史交替,因为旧词词义负担重,旧词消失,新词产生。郭锡良在1997年《介词于的产生和发展》谈到介词“于”消失的原因。“于”字从甲骨文到古代汉语,发展为功能广泛的词,适应广泛的语音系统。因为它的适用性广,所以带有模糊性,“于”的意义有:到、往、在、对于、比较、引出主动者。如:“王坐于堂上(在)”;“出于匣(从)”;“当仁不让于师(对,对于)”;“富于周公(比较)”。意义不明确的词在现代汉语的交际过程中具有模糊性,因此它的一些意义就会用其他介词代替。“于”的比较义用“比”,表处所用“在”等。对于“于”的出现,如果文章仿照古代文章还会使用,白话文中不用,这就与词义负担重有关。唐钰明1988年《唐到清的被动句》提到,表被动的“为”字句被“被”字句取代的原因在于,表被动的“为”字句的核心词“为”的词义负担过重,“为”的意义可以是动词治理、介词、助词、判断句的系词,用“为”构成被动容易产生歧义,所以最终为“被”字句取代。“被”“为”的句法结构一样,被的意义较少,名词被子,动词遭受、蒙受。被专门表被动。

(三)语义特征

具有相同语义特征的词比较集中演变为另一类词,这就是词义的平行性衍变。陈伟武在1994年《汉语的“尤最”副词对立来源》中认为,汉语中的程度副词往往是由具有下列语义特征的词集体演变而来:①来源于包含美满,完美,积极向上语义特征的实词,良好、雅、都、正、最、本、全、足、大、太、孔、强、盛、重、猛、乘、畅、生、活、精、挺;②来源于不及、消极、丑恶不好的词,若、痛、恶、偏、颇、奇、怪、差、倒、很、穷、极、终、绝、殊、杀、损、肆、老、死、煞、贼。现代汉语有选择地保留了下来,如“酷毙了”,“帅呆了”“极香了”“怪好看了”“怪热了”。

三、语法的影响

(一)语序的影响

汉语历史上语序变化对词汇的衍变也会产生影响。徐通锵1998年《自动和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提到使动式最后变为动补式,这与时间原则有关。使动式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一般结构是动词+使动宾语。使动在中古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动词+使动宾语变为动补式,这与不符合时间顺序的原则是有关系的。如表示完尽义:尽、毕、完、已、足、终、竟、咸,出现在另一个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结果,如“尽杀群公”。其实按照时间顺序应该是“杀尽群公”。因此尽杀群公,不符合时间顺序,因此像这样的例子有些词不再使用,有些词放在动词的后面,变为结果补语,从偏正结构变为了中补结构。

(二)语法位置的影响

一个词经常所处的语法位置对它的演变有直接的影响,比如说使、令、教、遣、叫、让原来都是一般动词。教:教导;令:命令;让:谦让;使:派,但当这些词位于兼语式的第一个动词,就使他们的具体意义虚化了。例如语气词“焉”的来源,最初是用于处所代词,指代放在句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代这三人,但是如果前面出现了所指代的内容,指代性减弱,又因为放在了句尾,就具有了语气词的性质。“与我心有戚戚焉”,“焉”就虚化为一个语气词。

(三)句式交替的影响

词是组成句式的要素,特别是虚词,往往是判断句式的依据。一个词在旧的句式作要素,在新的句式产生之后,就会逐渐排斥,最终消失。比如最初的判断句的句式“……者,……也”,“伯仲者,叔齐者,二子也”。后来判断动词“是”产生,判断句式变成了“某是某”,新的句式里不再需要也,也也就消失了。

四、语境的影响

一个词只要进入了句子,就进入了语境。一个词处于语境当中,就会受到语境的影响,沾染一定的语气因素。如副词“必”演变为假设连词,就是语境的影响。本来“必”作副词,通常是放在复句后一个分句当中,表示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某种必然结果。但因为它经常出现在表示假设条件的分句中,“王必无人,诚愿奉璧往使”,“必”受到语境的影响,导致词义发生变化,开始表示假设。“今有一人,入于园圃”,其中的“今”也是因为语境的影响,具有了假设的意义。

五、词汇系统的影响

词和词相互制约,彼此影响,构成平衡有序的词汇系统。语言演变的结果打破了词汇系统,一个词在系统中失去存在的价值,就可能走向消失。钟照华1988年《动词“起去”和他的消失》认为“起去”的消失是由于演变当中,“起来”和“起去”逐渐中合的结果。“起去”和“起来”原来在表义上具有不同的地方。虽然两个词都表示由低到高的运动,但强调内容有差别,“起去”强调向空中运动。《金瓶梅》“见秋千起去了”,“起来”不强调向空中运动,只表示由低到高,离开原地,“提将起来”,“往空中掷起去”。起来强调离开原地,起去强调向空中运动;后来起去的意味,不再强调向空中运动,向起来靠拢,同时起来的意味也可以表示向空中运动,这样一来,表义的不同逐渐中合,语义中合,“起来”比“起去”活跃,“起去”失去存在的价值,因而就消失了。原来各司其职,后来语义中合,词汇系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词,必然淘汰一个词。

六、外语的影响

外语词汇对汉语词汇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与其他民族语言大融合的情况。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五四运动等时期都与其他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民族的融合也会促进语言的融合,特别会对汉语词汇产生影响,产生一些新的借词,如“狮子”来自西域,“苹果”来源于印度。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认为,近代汉族与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民族交往密切,汉族语言受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新的词汇,如:“哥”从鲜卑语“阿干”借进音变而来;“歹”,“站”从蒙古语借来。此外,汉代传入佛教,中古汉语、近代汉语受佛教语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汉语词汇的双音化与佛教用语有关。因为佛经讲究停顿,四个字一大顿,两字一小顿,这样具有比较强的节奏感,便于记诵,对双音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汉语的常用词演变的原因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来因素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由于汉语自身的语音、词汇、语法、语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常用词演变的原因,对于我们了解汉语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常用词词义句式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常用词“开、辟”在“开阔”义上的演变替换
特殊句式
字意与词义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
外语教学中的非词语化现象研究*——以常用词gain, run 为例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