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理工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刘海章(1936—2016),又名涂宗流,湖北省荆门市人。196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同年分配到湖北江汉师范学院(后改为江汉师专,荆州师专前身,现并入长江大学)工作。1962年调回荆门,先后担任中学、中专语文教师。1983年任荆门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华中师范大学荆门函授站站长。1987年评聘为湖北省成人高校副教授。1990年任荆门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兼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荆门分院文史所所长。1993年6月晋升为教授。曾任湖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员。主要从事语言学、现代汉语方言学以及地域历史文化研究,在语言学、地方史和楚文化等方面都有被学术界重视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研究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1)。
从时间上说,刘海章教授的学术研究工作可以1996年为界,分前后两期(2)。1996 年前,刘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了《文言句读通释》(合著,文心出版社,1986)、《古代汉语简明教程》(撰写音韵部分,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文言字词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荆楚方言研究》(合著,华中师大出版社,1992)等四部论著,尤其在“荆楚方言”方面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此一阶段,刘教授还主编了《荆门历史风貌》(武汉出版社,1993)、《荆门史话》(第一卷主编,中国三峡出版社,1994),为荆门地方史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论文《春秋楚都地理位置辩》(1995)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对春秋楚都不在今江陵纪南城作了颇有说服力的论证,对楚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1996 年以后,他潜心于楚文化研究,专攻“郭店楚简”和“陆九渊心学”。主要论著有《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郭店楚简平议》(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郭店楚简研究》(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道之源——郭店老子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德之华——郭店楚简儒书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陆子心语》(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等,其“郭店楚简”系列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下文结合刘教授的代表性论著对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加以分析。
刊发在《中学语文》1980年第4/5期合订本的《“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语言内部结构的我见》是现在所能知道最早发表的一篇文章。当时,刘教授还在中学教语文,所写论文多半发表在《中学语文》上,往往是他教课之心得,体现出他热爱语文、勤奋探索的教育和治学态度。这类文章还有《现代汉语“是”字认定句》(《中学语文》1981年第3期)、与《“是……的”辨》(《中学语文》1982年第4期) 等。
1983年起,刘教授开始担任荆门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教学的课程从“现代汉语”转为“古代汉语”,研究发表的论文也同时转向。如发表于《字词天地》1984年第2期的《古代汉语所字词组中的“所”》与发表于《荆楚语言学刊》的《古代汉语V+N2+N1结构》(1986年第1期)、《短语述论》(1986年第1期)、《反切语今读》(1987年第2期)、《汉字的形、音、义》(1987年第5、6期)等,分别对古代汉语中的“所”字词组、动词与名词的搭配、短语、反切、汉字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涉及面比较广泛。专著《文言字词句》(1989)则是一部别具体裁的古代汉语研究力作。
先生对于普通语言学与古汉语的研究探索,可以用《迷惘、反思、探索——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述略》(《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2期)作为一个小结。此外,先生退休前所作《试论汉字的写词方法》(《荆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则可视作前期研究兴趣的余绪。
1987年,作为华中师范大学荆门函授站站长的刘先生被评聘为湖北省成人高校副教授,从这一年起,他的语言学研究又一次转向,开始以一位具有深厚语言学功底的荆门学者的身份研究本土的方言。这类论文有《荆门话的状态助词“哒”》(《荆楚语言学刊》1988年第2期)、《湖北荆门话中的“V人子”》(《语言研究》1989年第1期)、《荆楚方言琐议》(《荆楚语言学刊》1989年第1期)、《荆门话与普通话比较记略》(《荆楚语言学刊》1989年第2期)、《荆楚颤音探源》(《荆门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等。如:《湖北荆门话中的“V人子”》一文针对荆门话中“V人子”这样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结构(“子”念[r],颤音,是个词尾),与山西文水话中的“V+人”结构进行了比较。认为荆门话“V人子”具有以下不同:1. V不限于“表示外界刺激人体某一部分而引起不舒服感觉的动词”;2.“V人子”中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但“V人”之间可以插入表示程度的“死”。
同时,上述文章与其同期发表的关于个体认识语言学的论文互为表里(3),终于促成其在方音辨正学上自成一家,产生出《语言是言语和思维的统一产物》(《荆州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现代汉语方言与民族共同语》(《荆门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方言腔调辨正》(《荆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方音辨正的理论基础》(《荆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这些具有较大影响的语言学理论研究成果。如《语言是言语和思维的统一产物》认为:意象思维和直觉言语的统一是语言产生的起点;在言语和思维的统一中长期聚合语言成素,形成语言;在有语言的人类社会,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在言语与思维的统一中形成,在言语与思维的对立中发展。此文具有相当深厚的思辨功底,暗示着刘先生日后的思想史研究之路。《方言腔调辨正》一文认为方言腔调辨证是学习普通话进行方音辨证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方言腔调的区别,一是声音,二是语气。方言腔调辨正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声调为中心的包括连续变调在内的说话语调;二是以特定语气词的特殊发音为中心的语气。以荆门为例,作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荆门人说话高而促,之后,由于受荆门炼油厂工人(多东北话)的影响,音高下降,变得舒缓,且屈调渐亡,多直调。荆门是古荆楚的中心地带,北有楚皇城,东有郊郢,南有楚纪南城,荆门话具有代表性的语气有哒、沙、些、啵、子等,其中“些”(今读se)、“子”(读颤音r)都是源于《楚辞》的语气词。先生认为荆门人学普通话,在方言腔调辨正上,除了调整声调调值以外,恐怕要下功夫丢掉表现荆门方言语气的几个有代表性的语气词。从方言研究来说,荆楚颤音是十分重要的方言现象,但从学习普通话来说,这却是应该丢掉的。《方音辨正的理论基础》认为普通话语音与方言语音之间的对应规律是学习普通话进行方音辨正的理论基础。语音对应首先是各方言语音与所从出的母语语音的对应(历时对应),反映方言语音对母语语音的继承和演变规律。其次是从出于同一母语的各方言语音之间的对应(共时对应),反应方言语音演变的差异性。1997年7月,在“首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刚刚荣退的刘教授以《荆楚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为题向大会作了专题报告,其观点受到参会的国内外专家的肯定。所有这些,均反映出刘教授的语言学研究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有着对于现实的关怀和生命的温度。
在语言研究方面,刘先生还有《毛泽东著作中的并列分承句法现象》一文载入《毛泽东著作语言论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一书,该书于毛泽东诞生一百周年出版,在语言学界也有重大影响。《荆楚方言研究》(1992)一书中,对今天属于北方方言的荆楚方言从古到今纵向的演变和当今地理上横向的分布都做了充分地论证。特别是对荆楚方言所特有的(颤音)的音值和它的产生及区域分布了详尽的描述,为语言学界所重视[1]。
荆门地方文化的研究并非刘教授致力较多的领域,但也在荆门地理、荆门地方文化名人两个方面有所涉及,且形成一定的影响。如其《春秋楚都地理位置辩》(《荆门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一文,从殷商至春秋古荆楚的地理形势以及楚灭国扩疆的历史进程中的有关历史事件,来辨识春秋楚都的地理位置。通过《诗经》《左传》《吕氏春秋》及当代研究成果等翔实的文献资料,对前辈学者童书业、石泉所持“春秋楚郢都不在今荆门市纪山之南的纪南城遗址,而应在宜城县南(偏东)约15公里的楚皇城遗址”这一说法作了颇有说服力地论证,在楚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类似的文章还有《古代荆门的地理位置和水陆交通》(《荆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对荆门地方文化名人的研究,刘先生关注较多的是曾在荆门任知军的宋代思想家陆九渊,且在先生的研究中俨然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故于后节专论,此处不赘。对与荆门相关的另外两位文化名人老莱子与关羽,先生则有《试论老莱子的“隐”和“孝”》(合撰,《荆门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关羽与荆门》(《荆门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等文章论及。在《试论老莱子的“隐”和“孝”》一文中,结合有限的史料,对荆门历史上第一位文化名人——“二十四孝”之首的老莱子生平及思想进行考证:他是一位德恭行信、安贫乐道的哲学家,他于楚灵王三年(前538)随族人迁至鄢;楚惠王三年,老莱子在鄢地会见孔子。楚惠王八年(前481)楚国公室“白公之乱”,逃耕于蒙山之阳。他虽然一生“言道家之用”,主张“治人事天”“清静为天下定”,却又以“隐”“孝”闻名于世。他的“隐”是对楚灵王及以后诸位楚王行霸政的不满;他的“孝”,则是人性复归意义上的“纯孝”。二者看似渊源不同,但实则互相关联。正像清代荆门知州舒成龙所说:“余谓莱子之孝,非隐无以成之;莱子之隐,唯孝益能终之。”(《荆门直隶州志·老莱山庄》)在《关羽与荆门》一文中,则结合史料,对关羽镇守荆州的大本营进行考证,通过多方钩稽,再从语言学的角度,结合历史地名和地方传说,认为三国时期关羽的军营本部当在今荆门南郊的掇刀石。
《礼记·学记》云:“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刘先生任教时,以语言学、古代汉语为正业;退休之后,则出于对曾任荆门知军的“百世大儒”——陆九渊的兴趣,开始阅读张立文先生的《陆九渊评传》,逐渐萌生了研究陆九渊思想的想法[2]386,此后约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沉潜在《陆九渊集》的阅读与思考之中。终于从1999年起,以涂宗流的笔名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象山其人与“象山心学”的论文与著作。
《不能让“事实湮于意见”——就陆九渊研究与张立文先生商榷》(《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是刘先生研究象山心学的发轫之作。此文首先就张立文先生所说荆门军治所在“湖北当阳”的说法进行了辨析,刘先生据《陆九渊集》中十则自述之郡治地理与《宋史·地理志》(荆湖北路)之三条记载,尤其是荆门军移治当阳的时间在“端平三年”(1236年,距象山离世已43年)之材料,断定“当阳”说的谬误;其次,就张先生此文断句两处发出疑问,并就断句之不同引发的张先生对“象山心学”中“有诸己”和“此心澄莹中立”等思想的曲解进行辨析。
紧接着刘先生又撰写了《应历史地评价陆九渊——就陆九渊荆门之政与张立文先生商榷》一文。张立文先生在《陆九渊评传》中对陆九渊的荆门之政评价并不高,说了三件并不光彩的事情:一是防止和镇压农民起义;二是联合邻郡,搜捕地方“逃卒”;三是修郡学,讲学授徒,宣扬主观唯心主义。以今日之眼光来看,张先生的观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不是科学客观地认识陆象山的态度,刘先生出于对荆门先贤的景仰,力辩其诬,虽有袒护之心,却能实事求是。刘先生从陆九渊荆门之政的历史背景、忧国忘家的思想基础、镇压农民起义事实不足等方面分析张论之误,又勾稽大量史料总结陆九渊荆门之政的四件大事:一曰备战练兵,巩固次边;二曰建立保伍,除暴安良;三曰整顿税收,开源节流;四曰移风易俗,正乎人心[2]387-389,[3]。
上述两篇与张立文先生探讨的文章更多地还只是关于生平、背景的核证,真正探讨象山心学的文章是刘先生的“陆九渊心学九辨”系列论文(4)。在这组论文中,刘先生认为:陆象山的“心即理”说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也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命题,而是陆象山对现实人生的哲学观照,是张扬人的主体意识的心学的理论基石;“先立乎其大者”是以怎样“大做一个人”为前提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象山理想人格对宇宙的一种态度,是“与天地合其德”的一种自我表白;“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是对天下正理的张扬;象山弟子徐仲诚“如镜中观花”是关于心物(内外)关系的譬喻,是反对物欲、保有人之本心的提倡;象山所说“本心”即仁义之心,“本心”的去存是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因而也具有澄清吏治的作用;象山“天道”“人道”是贯通的,皆可从人性之道求之;“格物是下手处”既切近“人情物理”(伦理),又有着超伦理的指向;“自反”是为学、明理的根本路径,与“用心多驰骛于外”者相异,“无我”则是“忘己”,是明理、致知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5)。
刘先生关于陆九渊研究的总结可以《陆子心语序说》为代表,此文系他为著作《陆子心语》所作的序。在序文中,他认为:象山人格是忧国忧民、无私无畏;象山哲学是发明本心、堂堂正正做人;研究陆象山,要心通意解,着着就实。正是本着“心通意解,着着就实”的研究态度,所以,他扎扎实实地读象山文集,逐字逐句地诠解其“平时书句与所作文字”,以“讲习稽考”的功夫汇纂成《陆子心语》一书,由为学、明道、察理、立心、做人五篇分而析之。要之,刘先生注重的是陆象山读书、学问“不求声名,不较胜负,不恃才乔,不矜功能”,只求保有“至大、至刚、至直、至平、至公”的正大纯粹人格的高尚品格,可谓象山八百余年后的知音人。
1993年10月在纪山古墓群中发现的郭店1号楚墓,出土有字竹简730枚,发现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文献共18篇,13 000余字。其中简本《老子》据竹简长短分甲、乙、丙三篇,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版本,且“老子丙”中有14枚不见于传世本《老子》;而楚简儒书中的《五行》《性自命出》《唐虞之道》《语丛》等均是儒家经典中罕见的篇章,其文献学价值及思想史意义之重大,引起许多著名学者的重视。1998年5月,《郭店楚墓竹简》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进入新世纪,已经完成陆九渊研究的刘教授带着学术日新的气象,又开始投身于郭店楚简的研究。刘先生对于郭店楚简这一出土文献的研究,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篇章结构研究;二是文字研究;三是分句通释。如发现《绝智弃辩》(老子甲)第22简中“我欲不欲而民自朴”之后有个不同于分章记号(小墨方块)的“し”(勾形)符号,而此符号前后又存在“佐人主治国之策”与“佐人主治国之德”的区别,将之定为分篇符号。再如,《绝智弃辩》(老子甲)第1简中的“民复季子”,刘先生据《玉篇·子部》认为“季子”即稚子,“复季子”与“复归于婴儿”意思相近。又如《绝智弃辩》(老子甲)第13简中“道恒亡为也”的“为”,先生认为与“亡为而亡不为”中的“为”不同,他据俞樾《诸子平议·庄子·养生主》引《广雅·释诂》“取,为也”,“然则‘为’亦犹‘取’也。”认为“亡为”即“无所求取也。”[4]3
刘先生在重视出土文献文字释义的同时,也重视文本社会的、历史的因素。比如,他认为《治人事天》(老子乙)第1简中“治人事天”的说法,不应出于战国时期,具有春秋时代的思想特征[4]3。在《郭店楚简道家作品刍议——郭店楚简与老子、老莱子、关尹子》(《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一文中,他认为传世本《老子》是道家后学中佼佼者对道家思想高度整合之作,其作者当是《史记·老子传》中的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李耳。《郭店楚简》中的道家作品三册是传世本《老子》成书之前就存在的有关道家思想的著述。《绝智弃辩》(老子甲;简长32.3cm、两端修成梯形的39枚)、《治人事天》(老子乙;简长32.3cm、两端修成梯形的39枚)应是春秋道家原创者思想的表述,其作者可能分别是老子、老莱子,拟或是老子、老莱子的弟子对老子、老莱子思想的表述。《大一生水》(含老子丙;简长32.3cm、两端修成梯形的39枚),似为关尹子所作,其“大一”理论与《庄子·天下》所记述的关尹“主之以太一”的思想相一致。
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完成了《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郭店楚简平议》(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这两部著作。略晚些的《郭店楚简研究》则是先生与几位荆门地方学者合撰之作,其中,文献注、释、译部分也出自先生手笔。这种文献整理的基础性工作,既可见刘先生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也可看出他严谨勤奋的学术态度。
在撰写编著这些著作前后,先生写下了大量札记,如“郭店楚简校释札记”“郭店楚简《老子》校文释补”“郭店楚简《语丛》编连问题的思考、再思考”等。对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及其现实意义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著作如:《道之原——郭店老子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德之华——郭店楚简儒书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论文如:《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评郭店楚简中老子的“道”》(《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对天下大治的哲学思考——评郭店楚简老子乙“言道家之用”》(《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的比较研究》(《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郭店〈老子甲〉的“道”与“德”》(《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郭店〈老子乙〉的“日损”与“清静”》(《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学习和研究〈郭店儒书〉的现实意义》(《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郭店楚简〉与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的元典永放光芒(上)》(《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郭店楚简〉的哲学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让中华文明的元典永放光芒(下)》(《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等。在《道之原——郭店老子研究》中,刘先生以文字的全面核校为基础,通过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的比较,尤其将郭店《老子甲》《老子乙》《太一丙》与老子的“修道德”,老莱子的“言道家之用”,关尹、李耳论“道”联系起来思考,以追溯《老子》文本的源头,可视为论文《郭店楚简道家作品刍议——郭店楚简与老子、老莱子、关尹子》的拓展。在《德之华——郭店楚简儒书研究》中,刘先生结合楚简《六德》《五行》《鲁穆公》《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论述早期儒家的“道德论”(人伦情感、人性追求、道德理想与操守),结合《性自命出》《穷达以时》论述早期儒家的“天道论”(天命与人性、人性与人情、人情与人道、人道以身为主心、早期儒家穷达观),结合《缁衣》《尊德义》《君子于教》论述早期儒家的“人道论”,均能切近史料,不作空谈。
通过对郭店儒书的深入研究,刘先生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还有较为新颖的探索,他认为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容的政治伦理哲学。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或为“达德”、或为“心之德”、或为“善之道”、或为“克己”、或为“爱人”)。在孔子的仁学话语中,“人”是社会的人。孔子认为真正的“人”要“知天命”“明道”“行道”。孔子的仁学,以有别于西方世俗化人文主义的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思想基础,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己身”与“他者”和谐一致(6)。
通过对刘海章教授学术生涯的梳理,可以发现,无论是任教还是退休,先生始终笔耕不辍,以学术为己任。虽然部分观点尚可商榷,论著内容时有重复,但始终能注重将学术研究与荆门的地方文化相联系,坚持学以致用的理论态度,坚持不同流俗的学术思考,体现出他在学术研究中的坚韧毅力与生命热度。
注释:
(1) 参考黄汉江主编:《中国社会团体会长秘书长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332页;陈建初、吴泽顺主编:《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523页;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刘海章/55703?fr=aladdin.
(2)以1996年为界的两期之划分,参考张晓珍《荆门市档案馆为老教授建专题档案》,《中国档案报》2007年2月8日第4版,论著介绍部分有增补。
(3)如《影响个体语言习得的诸因素》(《荆门大学学刊》1989年第2期)、《论个体言语认知的发展》(《荆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言语活动·语言和言语》(《高师函授学刊》1991年第5期)、《论言语认知与智力、非智力诸因素的关系》(《高师函授学报》1992年第3期)等。这些论文对语言的本质作了新的解释,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丰富的有重要参考价值。
(4)含“心即理”辨、“先立乎其大者”辨、“宇宙便是吾心”辨、“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辨、“如镜中观花”辨、“心、本心”辨、“道、理”辨、“格物是下手处”辨、“自反、无我”辨。
(5)九辩要旨分别见于涂宗流《陆子心语》,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404、412、418、421、433、447、460、473、485页。
(6)涂宗流、刘丹,《孔子仁学思想新探》刊于《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5-8页,此文后收入《德之华——郭店楚简儒书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年。
参考文献:
[1] 陈建初,吴泽顺.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K].长沙:岳麓书社,1997:523.
[2] 涂宗流.陆子心语[M].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
[3] 涂宗流.陆九渊荆门之政功不可灭[J].抚州师专学报,1999(2):89-92,97.
[4] 涂宗流.郭店楚简平议·前言[M].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